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上最可惜的三個人,只差一步統一天下,卻偏偏沒走好最後一步

2024-01-28歷史

我真誠地希望您可以點個關註。點亮一個小小的關註按鈕,我將每天為您更新更多精彩的故事。

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三位悲情英雄,他們曾一度奪得天下,卻因一步走錯而導致滿盤皆輸。他們分別是項羽、曹操以及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李自成,他們曾經一度奪得天下,但卻都敗在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是哪?為何有如此魔咒,且看下文。

河洛魔咒

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三位英雄角色,他們都曾距離穹頂之下的至高權力僅有咫尺之遙,卻在最後關頭未能跨越重洋,他們分別是項羽、曹操和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李自成。

項羽,西楚霸王勇冠三軍,但由於驕傲自大、不善用人,加上對河洛地區的輕視,終究導致烏江自刎,留下了千古壯烈的傳說。曹操,魏武帝,治世的能臣,亂世的奸雄,然其最終未能完成統一大業,紅顏白發謝良機,功敗垂成。

至於李自成,一介布衣出身,曾一度打破明朝多年的江山,可惜未能穩固根基,尤其是河洛地區的治理不善,終使大順江山如夢初醒,匆匆散去。他們的足跡,至今仍在歷史的長河裏泛起層層疊疊的漣漪。

上述三位英雄分屬三個朝代,也都曾在一時成為中原霸主,而他們的短暫勝利與迅速敗亡又都與一個地理單元有關。那就是位於中國中部,大致位置與今日之陜西省南部和河南省全境重合的河洛地區。

河洛地區的山水險阻

與當今高科技資訊化戰爭有所不同的是,冷兵器時代,軍事運作的主要形式是以車兵、步兵、騎兵為載體的直接對抗性戰爭,在這個意義上,地理環境對軍事活動的影響就顯得格外重要。

河洛地區位於中國中部,地處北緯33°-36°,東經110°-114°之間,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勢上,位於第二階梯向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整體呈現西高東低的地理特征。

山脈與河流共同構成了影響河洛地區古代軍事活動最為主要的自然地理環境。綜上,我們考證了河洛地區的主要山脈。僅從軍事地理的角度言之,太行山系南部以及秦嶺山系東部之諸山,對洛陽地區的軍事活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太行山、王屋山和中條山三條山脈相互連線,基本呈西南——東北走向排列於河洛地區北部的黃河以北地區,是山西高原南下黃淮平原的重要地理屏障。開口朝向東北的凹槽山勢同樣構成了環洛陽地區的地理屏障。

就河洛地區而言,一方面,西部、南部諸山脈以其高峻的地理形勢可以有效阻礙河洛地區外圍的進攻者,是守衛洛陽地區的天然防禦工事。另一方面,由上述諸山所形成的洛陽與外界相連線的交通孔道。

如西向入陜的崤函通道、南向抵荊襄的宛洛通道,以及廣大的低山丘陵區,共同構成了有利於洛陽的戰略縱深,無疑是進行軍事布防、戰略決策的關鍵因素。簡言之,河洛地區因處於南北往來、東西交通的水陸要沖。

加之洛陽長期為都的影響,故多為外部武裝勢力所覬覦,戰事連綿不絕。而拱衛洛陽盆地的周圍諸山脈,實際上充當了重要的地理屏障,對攻守雙方優、劣地位的轉化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河流作為自然地理的組成部份,對軍事活動同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河洛地區河流眾多,黃河及其南北兩岸的支流共同構成了龐大的黃河水系,在古代軍事活動中,諸如戰略防禦、後勤輸送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隘是歷朝統治者賴於山川險要,為守衛都城、防範內部人民起義和外部勢力入侵而建設的軍事防禦工事,一般置於險隘要道之處,是關防之重地。而津渡地處水陸要沖,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在軍事上有守備防務之責,一旦有戰,則為軍事要地,歷來為兵家所重視。關隘是古代戰爭的產物。冷兵器時代,地利對戰爭的勝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談及古代的軍事戰爭必與險關要隘關系密切,不可分離。

東部的軍事攻守要地主要在滎陽。在楚漢成臯之戰中劉邦集團適時調整戰略思維,轉攻為守,采取據險守要、重視敖倉建設和內線防禦與外線襲擾並舉的方針策略,扭轉了在戰局上的不利局面。

而楚軍不僅將戰略進攻重點置於有利敵方防守的咽喉要地——滎陽、成臯一帶,而且還依賴於漫長的後勤補給線,以致在漢軍彭越的多次襲擾下,不免陷於捉襟見肘、首尾難顧的被動局面。

在隋末唐初的一系列戰爭中,滎陽,尤其是虎牢關地區成為各方爭奪的重點,歷史經驗表明:搶先占據此關者,往往能在戰爭中占據上風,贏得主動權。位於關中、河洛兩大交界區域的潼關兼具攻與守的雙向性。

即關中勢強者,則東出擊洛;河洛勢強者,則西向破關。對於河洛地區而言,潼關既是守衛洛陽的西大門,同時也是進擊關中的一道軍事屏障,其攻守性質隨軍事重心的轉移而有變化不定。

河洛地區山脈縱橫,河流交錯,而洛陽又為政治區域中心,故歷朝基於護衛洛陽的考慮,常對河洛地區的關塞防禦工程多有建設,凡是占據河洛地區的統治者都會著力經營要塞設施。

河洛地區之交通便利

總的來看,河洛地區雖「四面受敵」,但由於山河環抱的地理形勢,使得其間關隘津渡的重要性異常突出。特別是進入戰亂時期,無論攻守何方,如果能夠占據這些分布在山谷與大河沿線的關隘津渡就能十分容易的控制其所在的軍事通道,進而在作戰中取得主動權。

洛陽位於河洛地區的中心,受地理和人文因素的雙重影響,在先秦時期就形成了較為優越的交通條件。周平王之所以會在西都淪為廢墟後選擇東遷洛陽正是看重了其作為河洛地區與中原地區交通樞紐的便利條件。

從古代交通系統上看,水路和陸路共同構成了國家物資輸送與人員通行的兩大交通方式,其與軍事活動之間的關系,也歷來為人們所重視。然而,從軍隊運動著眼,河洛地區古代戰爭中最為主要的交通方式卻是陸路通道。

河洛地區四向通達。從軍事運動著眼,構成了以成臯路、崤函道、晉洛道、宛洛道等最為主要的陸路軍事通道。這些軍事通道以洛陽為中心,穿越山地、險峰延伸形成了眾多軍事路線。

一方面,這些猶如放射狀水系一般的道路,成為洛陽與外界進行聯系的主要途徑。嚴格意義上看,這些形成年代較早的道路,無論是在經貿往來、人口遷徙、資訊傳遞中,還是在軍事活動中,實際上並無明確的功能指向。

但如果有戰,這些通道,尤其是具有特殊軍事價值的道路,其重要性往往會迅速提升——這是因為軍事活動中道路的選擇往往需要考慮到道路的通達性與兵種的契合度。

從另一方面看,這些看似朝向不同方向延伸、放射線的交通路線,在具體的軍事活動中其實又並非互不聯系,沒有交叉。以洛陽南部諸道為例,由於嵩箕的阻隔,其南下通道首先循山間隘道分散延伸。

其後,在出豫西山地,進入黃淮平原西緣後,於伏牛山東麓——潁汝之間開始交匯。這一交通樞紐地區南達襄宛,北通河洛,東下江淮,就軍事地理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價值,成為軍事活動的熱點區域。

北向通達山西、河北的道路同樣如此。這些交叉、匯合的道路使得河洛地區的軍事交通十分復雜,正因此,歷代兵爭河洛的傑出軍事家無不深諳於此。甚至說,軍事路線的選擇往往會深刻的影響一場戰爭的勝負。

結語:

項羽、曹操以及明末農民軍的領袖李自成,他們曾經一度奪得天下,但卻都因沒有好好經營河洛地區而功虧一簣、身死國滅。您還有哪些看法和評價?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一起分享、探討,一起交流進步。如果您還有疑問或對文章的不解之處,也請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定及時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