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7年孟良崮一戰,俘獲第74師1萬多人,陳毅將軍如何處理他們?

2024-07-29歷史

1947年6月1日,華野請第74師的十多名校級軍官坐在一起,開了個座談會。

孟良崮戰役已結束16日,這一戰中,解放軍戰士俘獲了1萬多名國軍。

最重要的是,他們殲滅了國軍整編第74師,推動了解放戰爭的行程。

至於俘虜,解放軍歷來的紀律是優待他們,不打不罵,不搜查個人財物,予以治療,可加入人民軍隊等等。

面對著一萬多名國軍俘虜,而且還是國軍的主力部隊、老蔣嫡系,要如何對他們進行教育、改造,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

而這個任務落到了陳毅將軍等同誌的肩膀上。那麽,他們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讓這些將領心甘情願地接受教育?

一場座談會

座談會的氛圍很輕松,十幾名將領坐下來後,都放松下來,對當局的情況暢所欲言。

他們都認為,中國人窩裏鬥很不好,抗日戰爭勝利後,最緊要的應該重建家園,讓祖國快快發展起來。

遺憾的是,老蔣並沒有這麽想,他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完全沒有考慮過他手底下的士兵將領,還有全國千千萬萬的民眾。

正如曾為57旅少將旅長的陳傳鈞所說,當局的軍事沒有一點長進,打解放戰爭讓百姓餓肚子。

在後方,學生、工人醞釀著反戰的活動,他們的力量是強大的,有能力推翻舊的統治。

賀翊章也贊同陳的觀點,他還說,當軍人的,必須服從命令,但他們內心深處是不想打自己人的,沒有意義。

經過一番討論,他們都認為當局的獨裁統治已經走到了末路,失敗是必然的。

他們認為可以起草一份通電,表達反對內戰的意見,呼籲其他部隊的將領士兵不要繼續打下去了。

11天後,在山東的【大眾日報】上,刊登了這十幾名高級軍官聯名起草的通電,這份通電發出後,在那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畢竟原整編74師是當局的主力軍,是「王牌」,他們所說具有一定說服力。

而在電報發出的前3天,時任華東軍區、華野司令兼任的陳毅將軍,在百忙之中閱讀了這份草擬電報。

他看後很高興,1947年6月9日,他特地與這十多名軍官見了一面。

一見面,他就先問了大家的情況,那場見面會,57旅的少將旅長陳噓雲沒來,問後才知,他的傷還未好全。

陳毅將軍特地讓工作人員轉告醫院,一定要好好給他治療。

隨後,會議進入正題,運輸團的團長黃政先開口了,他認為當局接連戰敗,按照往日的情況,或許會惱羞成怒,一意孤行下去。

但全國局勢都反對戰爭,當局應該回頭從政治入手,對此有不少人認為國防部並不會采取下面人的意見。

陳傳鈞透露了一個情況,1946年南京召開高級將領會議的時候,不少人已經提出意見,認為國共問題不可用戰爭解決。

然而,沒有一個人敢到老蔣面前說,互相推讓,最後不了了之。

不僅如此,國軍對於解放軍的情況一無所知,少將參謀記得張靈甫生前曾提到一事。

同樣去年,他繳獲了一套解放軍服裝,穿著見了老蔣,老蔣一看驚訝不已,說:「他們竟還有軍衣嗎?」

張回答說有,而且相較於自家的更實用、牢靠,就從這麽一件小事,就看得出當局對這些情況是一無所知。

聽大家講到這裏,陳毅將軍開口插了一句,他很想知道,孟良崮一戰,整編74師為何執意向坦埠挺進。

孟良崮一戰,張帶著部隊往坦埠沖,這是陳毅等同誌有些意外的地方。

那裏曾是華野指揮部的駐地,是蒙陰往沂水公路必經的一個小鎮。

張不可能不知道,那裏曾有解放軍駐紮,這樣的做法非常激進。

而據後來公開於世的資料來看,1947年4月份,張就大力支持過在坦埠分兵的計劃。

這月25日,老蔣在給顧祝同的命令中,也第一次提到了分兵的想法,但他始終搖擺不定,再次取消又重新下令。

那麽,促使整編74師向坦埠挺進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麽?

特別政策

孟良崮一戰後,整編74師全軍覆沒,而被俘虜的十多名高級將領,他們被組織起來開了兩場座談會。

他們在談話中反思、學習,就在那時,陳毅將軍詢問貴軍為何挺進坦埠。

面對這個問題,眾人是如何回答的,而這當中有著怎樣的隱情?

聽完陳毅將軍的問題,在座的將領思量一二,給出了答案。

雖然那裏曾是解放軍的駐地,但張靈甫認為解放軍主力不在此地,再加上有25、83師輔助,算不上冒險。

原師部參謀長魏振鉞回憶,他認為這樣做太明目張膽,會叫對方知道來意。

不想張卻說,就是要解放軍知道他們的意思,還說打下坦埠猶豫不得,就算碰上了,大不了和那裏的幾個縱隊打上一架就行。

後面的事,大家也就知道了,他以為的幾支縱隊實際是重兵壓境。

最後,大家還是一致認為,「國防部」作戰計劃不妥,太脫離前線實況了。

講到「國防部」,陳毅將軍點了幾句,他認為,當局失敗向來將錯處歸咎於國防部,是陳誠有問題。

但實際上陳誠本人就是個「奴才」,他沒法做主,沒有自己的想法。

自打老蔣搞獨裁,背叛了人民,他就已經走上了一條錯路,自然他的戰略也會有問題。

軍隊服從命令是基本,那麽錯誤的命令也就導致了最後的失敗。

對於整編47師的表現,作為敵手,他是很欣賞的,只是站錯了位置,無法逃脫戰敗的命運。

而在後世的研究之中,有不少人認為坦埠分兵,或許是潛伏在老蔣身邊的郭汝瑰將軍引導的。

但實際上,他的工作更多是在獲取機密上,而在潛伏期間,制定方案時他十分勤勉,如此,他才不會暴露。

在郭將軍的回憶錄中,對孟良崮一戰多有記錄,他的回憶錄是以日記日期順序編寫,較為清晰。

1947年5月3日,他就已經回了南京,沒有參與到分兵坦埠等決策中去,也就是說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

分兵一事恰恰是老蔣陸軍總部堅持的計劃,待這月10日、11日計劃已經確認,正要著手實施。

而他和其他疑似潛伏的同誌,其實正試圖影響老蔣,讓他取消這一計劃。

不過,最後結局顯而易見,張依舊帶兵進攻坦埠,被重兵包圍,其余部隊支援不力,把整個師都搭了進去。

分兵坦埠的問題解決後,座談會繼續進行下去,他們談了好幾個小時,一直到傍晚才結束會議。

最後,陳毅將軍對這次會議很滿意,他說大家願意留在解放區,那麽照料、愛護大家就是他的職責。

他希望各位將領在這段時間裏,能夠重新認識問題,並解決問題,他絕對不會為難大家。

這令眾將領感動不已,原來在國民黨內,每天都是沒完沒了的勾心鬥角,他們已經很久沒有聽到這樣真誠的話語了。

臨行前,他們還同陳毅將軍表示,希望有機會能和粟裕將軍見上一面,聽聽他的教誨。

將軍表示,他一定會將這話傳達到位。

除了在這些將領身上做工作,華野那時在士兵上也下了不少功夫。

在此前的戰役中,我軍吸收了大量的俘虜,有著較為豐富的經驗。

但對於整備74師這樣,備受老蔣寵信,被灌輸頑固思想的「王牌軍」,還有一定困難。

平日裏因為裝備好,又得重視,這個師的士兵完全不信他們會敗給「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

不過,在孟良崮一戰中,這些被俘士兵曾被圍困兩天兩夜,沒吃過一點東西。

到後方時,個個衣衫襤褸,兩眼無光,以為自己就要沒命了。

雖然解放軍待遇比不上國軍的美國罐頭,但繳械不殺,給吃給穿,盡力療傷,這些優待讓他們十分感恩。

由於當局長期灌輸錯誤認知,許多士兵對解放軍乃至整個黨都有誤解。

他們以為解放軍強搶民女、虐待俘虜,因此,在登記資訊時,大多隱藏自己真實姓名、職務、軍銜等等。

但實際上,登記資訊是為了方便我軍排查特務、諜報分子,還要把校級的軍政人員給清出來。

透過自認、互認等方式,很快不少俘虜士兵瞞不下去,只好承認了。

而在74師中,也潛伏著不少特務,這些人是不會輕易承認自己的身份的。

那麽,解放軍戰士們又是如何發現這些危險分子的?

萬無一失

在座談會上,陳毅將軍的疑問得到了回答,國軍戰敗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老蔣選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整編74師中埋伏著許多特務,面對這樣的情況,戰士們是用什麽方法把他們全部揪出來的?

該師部中埋了這麽多「地雷」,還是老蔣想控制部隊,監視官兵造成的。

那些特務接受過系統的訓練,不會輕易暴露身份,如果不重視起來反而還會泄露我軍的機密。

基於這樣的情況,我軍采取了「以特認特」的方法,將被俘部隊中的可疑人員抓得一幹二凈。

那時,師裏有個軍統組長叫鄭孝愨,他被俘後承認了自己的身份。

不僅如此,他還指認組內有個名叫何均的,已是二進宮,蘇中戰役時就曾被我軍俘虜。

此人在經過教育後被釋放,非常清楚我軍的政策。

而之所以這麽爽快地承認身份,還是因為他在內部被排擠。

他與軍統負責人毛兆德不和,立刻指認對方出來,牽扯出了一連串特務。

根據他提出的線索,我方列出了一張名單,挨個查把人查清楚了。

不僅如此,我方還破除了令士兵們提心吊膽的「精神小組」。

這個是張靈甫1946年擔任主官時,搞出來的秘密組織。

這個組織的用處在於,有他的命令,同排或同連的小組成員,只要看見排長、連長臨陣退縮,可當場處決。

這個小組是團長先選連、排的親信,再由各連再選,一班一人,層層滲透,十分隱秘,大家都很害怕。

除此之外,在訓俘工作中,我軍知道第74師一直以來十分驕傲,認為孟良崮一戰是主帥無能,他們的戰鬥力是最強的。

為了教育戰俘,那時的華東軍區還展開了一場大辯論,討論誰的戰力最強。

我軍的領導同誌大方承認74師的戰力很強,解放軍裝備不如他們。

但即便是這樣艱苦的條件,我軍仍打敗了74師那是否能說明,我軍的指揮藝術十分高超呢?這一討論讓被俘官兵們心服口服。

除此之外,登記填表後,我軍發現,74師中被抓壯丁從軍的士兵占大多數,少部份是自願或頂替入伍的。

下層軍官中,一部份為貧農出身,從未接受過軍校教育,還有一部份是懷揣理想的學生,心中迷茫、苦悶。

為了使他們放下思想包袱,軍區內開展了控訴大會,讓大家暢所欲言,分析當局的所作所為。

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受蒙騙,也跟著做了不少錯事,但在熱烈的氛圍下坦白了罪行。

一開始,他們思想壓力很大,但沒有想到自己不但沒有受處理,還得到了群眾和幹部們的諒解。

他們徹底放下了包袱,大膽與國民黨當局劃清了界限,不少人還投身進了人民軍隊當中。

在解放戰爭中,解放軍之所以如此積極活躍,兵力充足,有一個重要的方法便是「以戰養戰」。

透過爭取俘虜士兵,部隊擴大了不少,像在孟良崮戰役後的訓俘工作中,當地軍區開展了立功運動。

軍區公開了立功受獎的條件,為他們建立了行為標準,號召他們積極立功。立功記錄會記載檔案裏,跟隨工作調動走。

那個時候解放軍沒有多余的物資,大多是精神上的獎勵。比如會給他們戴紅布條,公開表揚,少數會給到物資。

但大家很看重這點,並不計較獎勵的形式,他們認為這是黨和部隊給予的信任,證明他們也能為人民、為革命做事了。

由於當局繼續派兵作戰,實際上訓俘工作很緊張。

一個多月下來,大部份人,尤其是年輕官兵都進入了部隊,成為光榮的人民解放軍。

他們當中還有不少人在後來的戰鬥中立下功績,甚至還有升為幹部的同誌,這一切都彰顯了華野訓俘工作的成功。

而從這一系列的工作中看出,解放軍之所以戰無不勝,除了有優秀的將領指揮、勇猛的戰士。

實際上,這還充滿了人文關懷,對戰俘寬大處理,盡量給予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

這同時也彰顯了黨的政策的正確性和先進性,而國民黨的舉措是不得人心的,這也是他們必然失敗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