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三國中的諸葛瑾,為什麽沒有受諸葛亮的影響,一直被孫權重用?

2024-03-09歷史

前言

三國神人諸葛瑾,為什麽沒有受諸葛亮的影響,一直被孫權重用?這段在三國歷史中頗具獨特性的故事,似乎揭示了一位軍事謀略家與其親屬之間的復雜關系。諸葛瑾究竟是如何在諸葛亮的陰影下獨樹一幟,展現出獨特的才智與政治手腕?

一、初掌大權,用心經營

196年,孫策在攻打章陵途中遭遇刺殺,年僅26歲的孫權接替兄長掌管江東大業。此時,他面臨的形勢極為不利——北有強大的曹操,西邊劉表死後荊州群雄並起,南邊劉備勢力坐大。

孫權心知要穩固江東根基,必須引進人才。他首先遵循孫策遺命,待張昭如師,重用周瑜、呂範等舊臣,又廣納賢才,招攬文武官員。籍此得力助手,從容應對外來威脅,內政軍事大權得以鞏固。

這一時期,孫權的心態始終如一——不驕不躁,深謀遠慮。他明白,要想在群雄棋局中立足,必須練好內功,打牢基業。於是他一邊經營人脈,一邊安撫江東豪強,穩步推進事業。

面對北方曹操的壓力,孫權暫時隱忍讓步,表面上臣服於曹氏,實則暗中積蓄實力以求發展。如此穩紮穩打、深思熟慮,為後來赤壁一戰立下了決定性基礎。

孫權出生在亂世之際,自小歷盡坎坷,他的父親孫堅就是在與呂布決戰時中了埋伏而陣亡的。因此孫權從小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這也鍛煉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

年少時的孫權見證了光輝短暫的孫策年代。他的兄長孫策是一位軍事和政治天才,短短數年內就在混亂的江東之地打下穩固基業。但孫策的死亡讓這一事業陷入危機。那個時候,孫氏手下雖然還有張昭、周瑜等有才之士,但國內外仍是群雄割據、局勢混亂。

這時 26 歲的孫權接過兄長的衣缽,肩負起整個江東事業的重擔。他首先安撫了內部,讓老臣和新人各司其職。在外交方面,他表面臣服於曹操,暫時壓制北方的威脅。同時招攬人才,壯大自己實力,為日後赤壁一戰做準備。孫權用心經營,穩步推進,使還在起步階段的東吳有了紮實基礎。

二、赤壁奇襲,立下汗馬功勞

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侵,意圖吞並東吳。東吳內部將領對此也意見不同,或主戰或主降。此時孫權果斷決心與劉備聯盟,趁潮水退去之機在赤壁發動奇襲。

在揚州城斷後之戰中,孫權更是與隨從武將深入敵陣與曹兵短兵相接,連斬數人。在諸葛瑾的計策配合下,最終全殲敵軍,獲得大捷。

此役可謂孫劉聯軍與曹軍的激戰正面交鋒。面對曹軍的步步緊逼,聯軍也陷入幾番危機。在最關鍵時刻,孫權親自督戰鼓舞士氣,這對贏得勝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赤壁之役,東吳大勝,曹操只得退兵北上。這標誌著三國鼎立形勢的奠基。 其時,周瑜、黃蓋的戰功無人可比。但作為東吳主公的孫權,也在其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特別是他在戰前的果斷決策和進取心態,為這場勝利立下先決。面對內部意見分歧,他果斷選擇與蜀漢聯盟對抗北伐大軍。這顯示出他與年少時期的穩紮穩打不同,在機遇來臨之時會果斷出擊的膽識與魄力。

三、用人無私,集英豪之才

赤壁大捷之後,天下形勢明朗,曹、劉、孫三家鼎立。而在三國中,東吳的實力也蒸蒸日上,國力漸盛。這其中,與孫權識人用人的策略分不開。

他用人從不拘泥門第和出身,也不計前嫌,惟才是舉。正因為如此,許多英才前來投奔,為東吳效力。甘寧、陸遜等當時頂尖的統帥級人才,都得到孫權的重用和扶持。

孫權待人也恩威並施,對心腹謀士信任有加。如面對張昭等人對諸葛瑾的猜忌時,他也表現出堅定信任。這使東吳上下一心,形成合力。許多大臣也為了報答孫權的知遇之恩,克盡忠心效力。

可以看出,孫權的胸襟廣闊,用人政策開明,這也為東吳積聚人才提供良好氛圍,使國力蒸蒸日上。當然,孫權個人的識人用人的能力也屬一流,這是東吳鼎盛的重要保證。

四、治軍嚴整,立威武之軍

孫權不但是傑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他精通軍事謀略,治軍有方,將東吳軍隊打造成一支紀律嚴明、作風鏗鏘的「武勇之師」。這也奠定東吳在戰場上連戰連勝的基礎。

在建安十三年與曹操爭奪江東之戰中,孫權就展現出色的用兵才能。他采取積小勝為大勝策略,以精銳水軍屢次擊敗北伐軍隊。

其中在濡須口大戰中,孫軍旗幟鮮明、步調整齊,將領文官也整肅侍立,軍容十分雄偉。這給曹操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也立下東吳軍威武的口碑。

東吳軍隊之所以能有如此風采,正源於孫權自身的軍事才能和治軍方略。他整頓軍規、嚴明紀律,將兵將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同時善用各路英才所長,實行立體化指揮。這些做法使軍隊戰鬥力大幅提高,屢建奇功。

五、權變驕奢,大業衰落

然而,晚年的孫權逐漸驕奢淫逸,大肆揮霍,終至家破人亡。這與他初期為政寬厚、勵精圖治的態度截然不同,堪稱政治生涯的滑鐵盧。

孫權奪位後,長期處於動蕩局勢中,精力過度消耗,加之功業日益鼎盛,終至不復當年那般審慎果決、深思熟慮,而變得驕奢自大。這直接導致東吳國力衰落,被西晉所滅。

具體來看,晚年孫權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他不再像年輕時那樣勤政愛民,而是沈溺於女色、酒色之中,疏於政務;其次,他也不再那般寬厚任人才,而是多疑猜忌,置謀士於死地。這兩個變化直接影響朝政素質和軍心民心,使得東吳步入下坡路。這也印證了「盛極必衰」的歷史定律。

當然,也有學者分析這與東吳國力過盛也有關系。鼎盛時期的孫權由於功業日進,自然也就驕奢自滿,不再保有那種危機感和謹慎作風。這也成為日後失敗的誘因之一。然則人生終局如此,實在令人唏噓。

結語:功成不必在我

孫權一生最終未能如劉備、曹操那樣稱帝,但他建立的東吳一度鼎盛,是三國時期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孫權之所以能成就這樣的業績,關鍵在於他有遠大抱負,又懂得順應形勢、穩紮穩打。

當然,他晚年的失敗也再次證明,盛極必衰,強權更替是歷史潮流。然而對於這個在動蕩年代歷盡艱辛而最終步入巔峰的人來說,他已經實作了足以載入史冊的偉業。這也是孫權一生最終的寫照。

對於孫權這個人物的評價一直褒貶不一。有人贊嘆其英明神武、治軍有方,也有人批評他驕奢民疾。筆者認為,作為亂世梟雄,孫權的成功與失敗都在正常範圍內。

他初期經營得法,中期建功立業,晚期失敗衰敗,這都符合他個人的歷史局限性。凡人誰能終生不敗?能否長期運籌帷幄,最後關頭收放自如?這已經超出個人範圍,涉及到復雜的歷史行程和群體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