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子長市:走進石宮寺,參觀宋代鐘山石窟

2024-01-14歷史

在子長市區西約15公裏處,有一座開鑿於北宋治平四年(1067)的鐘山石窟,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視野開闊,風景秀麗。1988年1月13日,鐘山石窟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3年10月1日中午,離開子長市區後,我來到鐘山石窟。這裏位於安定鎮東約500公尺的鐘山腳下,南臨繡延河,也稱石宮寺。過去,寺內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剛殿、萬佛樓、鐘鼓樓、三官樓、觀音閣及禪室方丈等,雕梁畫棟,十分壯觀。

走進寺院內,穿過小樹林,迎面的大殿之中,便是鐘山石窟三號窟。相傳,這裏共有十八窟,開鑿於巖壁之上。目前,只發現五座洞窟,從東向西依次編號,以三號窟為中心,左右兩邊各兩座。其中,三號窟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知名度最高、最具代表性。

三號窟呈橫長方形,面積大約225平方米,分前室和後室,前室為三開間。近年,在前室的窟檐下,按照歷史的原貌,新修木結構建築,形成封閉的空間。

這裏有三座窟門,正中窟門的上方,雕刻著「萬佛巖」三個篆書大字。在周圍的巖壁上,有宋至清代修建石窟的40多條題記,以及元代千手觀音、明代老子像、清代關公像,體現中國傳統的「三教合一」思想理念。

穿過窟門,走進後室,在中央的石壇上,有八根石柱形成的三個空間,分別雕刻著一佛二弟子二菩薩造像,壇前有乘獅子的文殊菩薩和乘白象的普賢菩薩雕像。

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束腰形仰蓮須彌座上,左側大弟子迦葉面為老者形象,右側小弟子阿難為沙彌形象,兩位脅侍菩薩盤腿坐於蓮台。有人認為是「三世佛」,有人認為是「三身佛」,形態基本相似,姿態略微不同。

洞窟後室呈橫長方形,以石壇為中心,可以環繞一周。洞窟內的光線昏暗,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透過手電筒微弱的燈光,才可以看清楚墻壁上密密麻麻的佛教雕像。

在石柱四面和石窟四壁上,密無間隙地刻滿數層浮雕,包括小千佛、菩薩、羅漢、弟子等。東壁保存較為完好,在滿壁的佛像中部,有上、下兩個佛龕,分別為釋迦佛和藥師佛。下龕左側有一幅涅槃圖,佛祖頭部飄出一朵祥雲,一佛結跏趺坐於雲朵上,旁邊有一身遊戲坐菩薩。

一號窟和二號窟位於三號窟東側。一號窟面積32平方米,頂部為八卦蓮花藻井。其中,三壁佛像均已風化,只有西壁殘存27尊佛像;二號窟面積10平方米,西壁和北壁殘存部份佛像,風化嚴重,難以統計。

四號窟和五號窟位於三號窟西側。四號窟面積8公尺,四壁均已風化無形,頂部藻井依稀可見;五號窟面積16平方米,四壁造像和頂部藻井均已風化,西壁殘存一尊韋陀菩薩的造像;據說,這裏原本還有六號窟,面積4平方米,空間狹小,風化嚴重,沒有標註,不再統計。

一號窟

二號窟

四號窟

五號窟

根據鐘山石窟內的碑刻和題記推斷,宋、金、元、明、清歷代都對石窟進行過修葺。近百年來,遭受戰亂,這裏的廟宇坍塌,只剩下荒涼的洞窟。新中國成立以後,經過三次全面維修和加固,鐘山石窟才逐漸恢復原貌。

參觀結束後,準備離開的時候,在山門前的廣場上,我使用無人機對鐘山石窟進行航拍,寺院的歷史建築和周圍的自然環境一覽無余。在石窟頂部的巖石上,有一座修建於明嘉靖三年(1524)的萬佛塔,六角五級磚塔,通高14.3公尺。在石窟西側下方,有蕭寺宮和禪院,為石宮寺的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