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花師小哲】艾爾都塞作品讀後隨筆(3)——矛盾的多元決定論

2024-01-14歷史

真的忍不住啊,繼續讀吧(我的科研又要稍微拖一點,不過後面很多內容我沒那麽感興趣了,所以趁熱打鐵吧),今天開講第三篇——矛盾與多元決定。

1.還是先補充一點小知識。

我們知道,辯證法也是黑格爾的拿手好戲,但是這套辯證法是唯心主義的辯證法。但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是這樣說的:「在黑格爾那裏,辯證法是倒立著的。必須把它倒過來,以便發現神秘外殼中的合理內核」,但是倒過來不是說把唯心主義的牌子簡單摘掉就好了,而且只是單純「倒過來」在費爾巴哈那裏已經做過的,「倒過來」其實並不是那麽簡單的一件事。

更麻煩的是,其實馬克思本人並沒有專門寫過辯證法著作,他對辯證法的使用基本上是在作品中拿來就用的,這樣不稀奇,那時候的哲學家會用辯證法的又不在少數,所以馬克思的辯證法究竟是什麽樣子的是需要後人總結的。當然,大家可能聽說過【自然辯證法】,不過這是恩格斯寫的了,這裏暫且不談。

還有一個問題,現在我們談到辯證法的一個主要問題——「矛盾」的時候,很容易就能想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這樣的詞語,但這些詞語其實並不存在於黑格爾的辯證法之中,這套說法實際上是在【矛盾論】中才成熟起來的,而艾爾都塞的主要目的很清楚,「保衛馬克思」,難道馬克思的辯證法就已經是多元決定的了嗎?艾爾都塞又是怎麽看待辯證法的變化的呢?這就是這部份的內容了

2.倒過來=剝去外殼?

上來一開始就批判了蒲魯東。蒲魯東也算是當時社會主義思潮的一個重要人物了,這裏先不談蒲魯東其他思想,蒲魯東當時寫過一篇文章【貧困的哲學】,之後馬克思發表【哲學的貧困】對其進行批判,【貧困的哲學】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對辯證法的錯誤理解與套用,堪稱反面案例了,之後有時間講【哲學的貧困】的時候再講吧。

不談蒲魯東了,這篇上來就是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即馬克思說「在黑格爾那裏,辯證法是倒立著的。必須把它倒過來,以便發現神秘外殼中的合理內核」,到底是什麽意思,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倒過來和發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其實是不一樣的「動作」,為什麽能在這裏被等同呢?馬克思究竟是怎麽改造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呢?

在此之前不少人認為這裏說的神秘外殼就是「思辨哲學」(如果不知道這個詞什麽意思也不要緊,就當個術語就好,我還是堅持寫的讓更多的人能夠看懂,【小邏輯】讀書筆記我也是盡力了),而合理內核就是真正的「辯證法」。其實這句話說出來本身似乎就有點問題,似乎有點太形而上學或結構主義了。在這個觀點中,似乎「真正的辯證法」是一個靜止的東西,而馬克思只是把這個靜止的辯證法拿出來解釋其他一些唯物的事情去了,在艾爾都塞看來,馬克思用辯證法的一個關鍵步驟就是用辯證法來研究辯證法本身的性質,這也就是為什麽辯證法會「顛倒」過來的原因。

這也是我很多時候分析事情喜歡的一個角度,就是一個理論是否可以「貫徹始終」,如果說黑格爾把辯證法設定在研究物件之外,實際上仍然犯的是和黑格爾批評康德(笑死,我在這裏想了半天,差點就想不出康德這個名字,滿腦子都是希德)的一個錯誤,即在認識之前認識(這也是我一直很不爽慎勇的一個點,訓練竟然可以在要拯救的世界之外進行),實際上就是沒有「貫徹始終」。不過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貫徹始終」的標準是什麽我其實還沒有想的很清楚,慢慢探索唄

3.「最薄弱的環節」、俄國革命、多元決定論

(這裏用俄國革命而不用十月革命是因為其實也提到1905年革命了,之後就用俄國革命這個詞了)

在馬克思的基礎上,列寧引入了「最薄弱的環節」的這個具體命題,這也是之後對馬克思主義的「矛盾」概念發展的一個切入點。

為什麽十月革命是在當時歐洲其實最落後的俄國先完成呢?因為這反而是「最薄弱的環節」。這個說法可以說是非常的「經驗」了,但很多時候都是好用的,並且也是可以上升到理論層面的,例如無產階級政黨應該是一個「天衣無縫」的統一體,不能存在明顯的破綻等。

然後分析俄國革命,我們發現,整個過程不是抽象的一個辯證法過程,這其中其實是充滿了無數的矛盾的,不光有階級問題,還有國際形勢的問題,是一系列矛盾「匯合」在一起才使得整個革命得以成功的,這才有了【矛盾論】的雛形思想,或者被艾爾都塞稱為矛盾的多元決定。註意,雖然談的是多元決定,但是無數個具體的矛盾是需要構成一個矛盾統一體的。

(參照)「矛盾」是同整個社會機體的結構不可分割的,是同該結構的存在條件和制約領域不可分割的;「矛盾」在其內部受到各種不同矛盾的影響,它在同一項運動中既規定著社會形態的各方面和各領域,同時又被它們所規定。我們可以說,這個「矛盾」本質上是多元決定的。

接下來就要說明的就是黑格爾的辯證法並不是多元決定的,即使表面上看上去有些像,但依然不是多元決定的。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黑格爾的辯證法是有一個簡單的內在本源的,其實說白了還是唯心主義在作祟,讓它堅守這個內在本源的「虛設」,而沒有回歸到復雜的物質世界中。

(參照)黑格爾的矛盾的簡單性無非是一國人民內在本原的簡單性的反映,即一國人民最抽象的意識形態的反映,而不是它的物質現實性的反映。

接下來的一段就是具體說明馬克思是怎樣用一些術語的,實際上來表示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的辯證法的「決裂」,這裏就展開一點,即艾爾都塞對於「揚棄」這個術語似乎特別痛恨,認為這個詞在馬克思的辯證法中應該被棄用。對於這一觀點我暫且不做過多評價,畢竟現在「揚棄」還是經常會用到的一個術語,這段似乎也依然是艾爾都塞想要對立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所得出的一個結果(換言之,其實我沒想好怎麽反駁)

4.簡單小結下矛盾的多元決定論

這部份我用到了當時課上其他同學的一些總結。

矛盾的多元決定具有如下的一些性質:(1)強調矛盾的特殊性,反對矛盾的無差異;(2)強調矛盾內部的不平衡性,反對誇大矛盾外部的不平衡性;(3)強調矛盾運動過程的復雜性,反對簡單化的抽象;(4)強調主導結構不變性與具體矛盾可變性的統一。

但是似乎如果看到上面的敘述邏輯的話其實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即多元決定論並不是直接分析馬克思的著作得出的,而是分析列寧和十月革命得出的,然後反過來去解釋馬克思的辯證法中的矛盾,從而說明馬克思和黑格爾對矛盾的不同認識,目的是保衛馬克思。

哎,等等,為什麽不從【矛盾論】來展開呢?其實在註釋中,艾爾都塞進行了一些說明,即他認為【矛盾論】更多的是敘事文,更多的是基於中國的特殊國情而具體化的產物。所以我覺得之所以用列寧和俄國革命其實就是試圖在【矛盾論】和馬克思的辯證法之間找一個平衡點(而且這個平衡點的一個問題在於過於強調偶然性,以及和癥候閱讀法類似的毛病,有很濃的結構主義的色彩)。

那麽馬克思持有多元決定論的觀點嗎?從一些馬克思自己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到情況似乎並不是這樣,目前比較公認的看法是「馬克思決非多元論者,他持一元論主張。馬克思的一元決定論,不是機械決定論而是辯證的一元決定論,是兩點論基礎上的重點論。」就比較像課本中對辯證法的描述。

當然也不是說多元決定論完全沒用,但是問題在於,多元決定論為後馬克思主義開啟了一扇大門,多元決定論很容易被曲解的,例如被曲解成多元論等,這部份暫時不展開了,只能說,實際上矛盾的多元決定並沒有達到保衛馬克思的目的,不過裏面的一些思考還是有不小的借鑒意義。

5.最後的小補充說明

最後再小談一個問題,也是最近稍微有點討論度的,就是像【易經】之類的書籍和辯證法之間的關系。這部份其實推薦一本書【中國辯證法——從<易經>到馬克思主義】,其實對於早期接觸到辯證法的知識分子來說,像【易經】這樣的書籍確實對於理解辯證法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也是方便了辯證法的傳播(畢竟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必須具備很高的哲學素養才能學會這些知識),但【易經】和辯證法的差別還是蠻大的,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辯證法進行理解和套用,這也是為什麽【矛盾論】【論持久戰】非常經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