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身在鬧市無人知,第二代南越王墓現世,趙佗陵墓還會遠嗎?

2023-12-10歷史

趙陀,秦末漢初南越國開國皇帝,生前自稱「南越武帝」,在位67年,其去世時已是103歲的老人,兒子早已死去,只得讓孫子趙眛(【史記】稱趙胡)繼承帝位,即南越國第二代皇帝——南越文帝。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1983年,廣東省人民政府計劃在廣州市象崗山一帶擴建職工宿舍,調來挖機開挖象崗山,將山頭削去17公尺後,意外發現山腹中竟隱藏著一座保存完好的大型石室墓。

象崗山

考古發掘得知,象崗山的這座石室墓不同於一般的崖洞墓,它是先從山崗頂部開鑿一個深20公尺、平面「凸」字形的巖坑,又在坑內用條石砌築墓室,耳室、側室則在山體中橫向開鑿修建。整個墓室長10.85公尺,寬12.5公尺,面積100平方米,由前室、左右耳室、中室(主棺室)、左右側室和後室(藏室)共7個部份組成。

第二代南越王墓葬結構

除中室(主棺室)葬有墓主1人外,其余室共殉葬有15人,主要是墓主人的妻妾和奴仆。墓室頂部使用24塊巨大石板覆蓋,其上夯築封土密封,直至與象崗山原山頭高度齊平。如果不是這次修建宿舍,根本無法知道山腹中藏有這樣一座古墓,這也是為何施工前沒有發現任何墓葬痕跡、古墓從未被盜掘的重要原因!

第二代南越王墓

象崗山古墓考古發掘的意義重大,它是迄今為止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隨葬最豐富的一座墓葬,墓中出土1812件(套)文物,包括各類金銀玉器、青銅器、陶器、石器等,尤以一枚「文帝行璽」龍鈕金印、一枚「趙眜」玉印以及一套絲縷玉衣最為珍貴。印章的出現,確證了墓主人為第二代南越王趙眜,破解了南越國王室喪葬謎團!

南越國疆域

史料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又派50萬大軍南征百越,設立南海、桂林、象三郡,開發嶺南地區。秦朝滅亡後,這些軍隊留在了南方。西漢初年,秦將趙佗割據嶺南稱王稱帝,建立南越國,自成一脈。漢武帝時期,趙佗去世,其孫趙眛繼位,僭號「南越文帝」,為第二代南越王。此次象崗山發現的「文帝行璽」,符合史料記載,證實趙眛有僭越帝號的行為,同時也確定象崗山為一處南越國王陵。

文帝行璽龍鈕金印

另外,「趙眜」玉印的出現,徹底坐實了墓主人的身份。在中國古代,印章屬私人物品,帝王下葬會將印章陪葬在棺內,以便在陰間彰顯身份、更好通行。象崗山古墓中,玉印放在腰部位置,足以說明墓主人對其重視程度,死後隨身攜帶。趙眜,趙佗之孫,第二代南越文王(帝),在位16年,長期患病,沒有太大建樹,只能穩住南越國的基本盤。趙眛死後,其子趙嬰齊繼位第三代南越(明)王。趙嬰齊墓,三國時期被吳大帝孫權派人盜發,疑似為今象崗山西北3公裏的鳳凰崗木槨墓(1983年發掘)。其後的兩位南越王,一代不如一代,哀王趙興被丞相呂嘉所殺;術陽王趙建德參與呂嘉之亂,被漢武帝派10萬大軍攻打,南越國滅亡,自己被擒獲送往長安,身首異處!

趙眛玉印

值得註意的是,象崗山發掘的這套玉衣,屬絲縷穿聯,之前從未發現,不同於金縷玉衣和銀縷玉衣,是一種全新的型別。趙眛所穿的玉衣全長1.73公尺,由兩千多塊穿孔玉片用朱紅色絲帶制作,玉片與廣東曲江石峽遺址出土的玉器相似,質地不算高檔,玉衣的玉片很多是貼上在麻布內襯上,很可能是緊急拼湊完工,可見當時西漢中央確實對南越國實行了一系列的經濟封鎖。但這套玉衣保存完好,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一套完整玉衣,比滿城漢墓的金縷玉衣要早12年。由此,我們猜測,趙陀也身穿金縷或絲縷玉衣下葬,玉衣的精細程度肯定要比象崗山的好得多,如果找到趙佗陵墓,那一定舉世矚目!

趙眛絲縷玉衣

第二代南越王墓的發現,重燃了考古人員尋找趙佗陵墓的信心。經過勘探,專家認為趙陀陵墓就在象崗山附近的一座山崗之中,在越秀山主峰越井崗一帶的可能性最大。中山紀念碑下30公尺,或就是趙陀的葬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