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許世友:傳奇上將兩次改名,深得兩代領導人厚愛,為何退居幕後?

2024-04-21歷史

他戎馬一生,戰功赫赫,七次參加敢死隊,五次擔任敢死隊隊長,參加過百團大戰,指揮過對越自衛反擊戰,他就是傳奇將軍許世友。

長征路上,紅四軍軍長許士友在一次會議上第一次見到了崇敬已久的毛主席。當毛澤東知道許世友的姓名後,幽默地說道:「啊,你的名字我知道,但只聞其名未見其面,士友、士友,你現在是軍長不是戰士了,應該放眼世界嘛,世界之友不是更好嗎?」於是,他的名字由「許士友」改為「許世友」,這是許將軍人生中第三次改名,也是最後一次。

對越自衛反擊戰讓許世友家喻戶曉,然而他卻在戰爭結束後退居幕後。許世友到底是怎樣的一位將軍?為什麽他所指揮的對越自衛反擊戰爭議頗多?

兩次改名

1905年2月28日,許世友出生於河南省新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的父母生有四兒一女,許世友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因在許氏家譜中,到他這一代屬於「仕」字輩,所以父親便給他起了一個響亮名字——「許仕友」。

許家家境貧寒,子女又多,為減輕父母負擔,小仕友8歲那年便到河南嵩山少林寺當雜役,並在業余時間練習武功。8年中,他學會了刀槍棍棒、十八般武藝,16歲便深得少林精要,自稱「英雄好漢」,立下了「將來打盡人間不平事」的抱負。不久,許仕友向師父提出了參軍願望,他認為「當兵是上策,又有飯吃」。

1920 年,許仕友在北洋軍閥吳佩孚手下當了一名「童子軍」,編入國民革命軍湖北省防軍第一師,擔任第一團四連連長。

1926年10月,小仕友所在的部隊宣布起義,並被北伐軍收編,許仕友成了國民革命軍第一師的一名連長。第二年,在兩名同鄉的介紹下,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這時起,他便下定決心: 一生跟著共產黨走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許仕友憤然離開了蔣介石的軍隊,投奔到了紅一軍。從此,開始了改變他一生命運的「紅軍生涯」。 在紅一軍,小仕友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知道「仕」就是「官」,他說:我要革命,不想做官。於是,將名字改成「許士友」。

長征路上,毛澤東又將他的名字改成「許世友」 ,便有了這段「兩次改名」的故事。

後來,在同子女們的談話中,許世友曾經自豪地說:「你們也許不知道,我現在的名字還是毛主席給起的哩。」

作戰英勇

1938 年,許世友任八路軍129 師第386 旅旅長,在劉伯承、鄧小平直接指揮下進軍冀南、連戰皆捷。戰鬥的烈火,鑄成了他們革命的情誼。

許世友作戰時異常威猛,他所指揮的戰鬥,大多都是面對面的肉搏、拼殺和殘酷激烈的硬仗、惡戰!

在晚年當回憶起往昔崢嶸歲月,許世友仍然深感驕傲,他說:「我是一級一級打上來的。在紅軍時期,一天要打幾次仗,用大刀砍,帶頭沖鋒。我沒別的本事,就是跟黨走,打仗不怕死。我負過8次傷,當軍長時就負過兩次傷。有一次,彈片飛進腰裏,我用手指頭硬是把它摳出來,再用倭瓜瓤子糊上,繼續堅持戰鬥。 要當一個好的指揮員,首先要當好一個戰鬥員,一個不怕死的戰鬥員 !」

會少林功夫的將軍

許世友懂得正宗少林武術一事,成為軍中的談資。許世友臂力驚人,沖鋒陷陣時也毫不畏縮,他本人會經常向年輕士兵示範武術以及基本的健身鍛煉技巧,可能是時代需要,許世友比較擅長的有大刀術及棍棒術。

建國之後,許世友被封為上將,當時民眾對許世友的評價神乎其神。

許世友後來擔任了南京軍區司令員,一次在談到許司令的傳奇經歷時,一位時任南京軍區副司令、並曾投奔少林寺與他一同習過武的「師弟」對人們說:「許司令武功好,是從少林寺打出來投奔紅軍的。我武功差,只好從後門和小道溜走,參加了紅軍。」

說這話時,這位副司令帶著幾分肯定的語氣,但了解許世友身世的老同誌,從中聽出的卻是幽默。

對越自衛反擊戰

1979年2月17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文章。文章中揭露了越南當時在中越邊境的種種過分舉動,以及其在國內對中國華僑的種種打壓行為。

在中方多次警告與抗議無果,被逼無奈的情況之下,中越自衛反擊戰即將拉開帷幕。

中越自衛反擊戰是中國繼1962 年與印度打的那場自衛反擊戰後10 多年來的第一場戰爭。由於這10 年中,中國並未經歷過任何戰事,開國元帥們大多數也都離開了人世。就算還有在世的,他們的年齡與身體情況,也都不再適宜出國作戰這種情況了。所以在這樣的局面下找到合適的將軍掛帥,才是當務之急。

當時的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同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與對局勢的全面分析,鄧小平及其他領導人都一致認為,這次選元帥首要的條件就是有足夠的作戰經驗,且身體條件能夠跟得上作戰需求。

如果說有什麽附加條件的話,因為這次邊境保衛戰必然會發生出境作戰的情況,所以這個將軍最好還要有境外的作戰經驗,綜合以上的種種條件來進行考慮。中央軍委經過數次開會商議,得出了2位候選人,讓他們分別去到廣西東線戰場和雲南西線戰場。

這2位候選人就是許世友將軍和楊得誌將軍。

1979年2月17日,在許世友將軍的指揮下,中國解放軍東線部隊在與越南軍隊炮擊戰爭過後,兵分三路奇襲,迅速進入了越南境內,並於當天下午開始在東溪地區建立防禦工事,此後切斷了高平越南軍隊的逃跑路線,並一舉包圍了越軍第346 師。

到了2月24日,中國軍隊就已經分布在高平市的東西南3個方向,並由這3個方向向高平發起進攻,僅用了7個小時,就占領了高平市。

解放軍部隊隨後清理掉了諒山周圍的各個越軍據點,並包圍了整個諒山。在全殲越軍第308 師的上萬人後,中國軍隊就占領了諒山。

事實證明,鄧小平選擇許世友沒有用錯人。70 多歲高齡的許世友還是夠硬朗,順利完成這次戰鬥指揮任務。

退居幕後

許世友之所以在中越自衛反擊戰之後,就慢慢退居幕後,主要還是對於這樣一個戎馬醫生的將軍來說,他應該安享晚年了,而不是用更多更重的公務叨擾老前輩來之不易的養老時光。

縱觀許世友的一生,爭議最多的還是他指揮的對越自衛反擊戰。在戰爭結束後,中央軍委和黨內一直在談論廣州軍區存在的問題。黨內許多人認為,許世友應該為東路部隊的損失負責任,因為西路部隊打得順利,損失小。

對於黨內和軍委中的一些批評的聲音,許世友將軍的回復是,這一仗打得如何,中央軍委是肯定的,外界有不同的說法,下面有不同的認識,這不奇怪,還是讓廣大幹部去評說,讓廣大人民去評說,讓歷史,讓後人去評說吧。鄧小平同誌也在幹部會議上做出指示,對越作戰許世友指揮沒有問題,大家沒必要一直耿耿於懷。

其實,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許世友帶領的廣州軍區部隊不僅作戰方向十分艱辛,面對的敵人數量也極多。另外,地形復雜,外加缺乏叢林作戰經驗,這才導致了東線作戰出現較大的傷亡。

1985年10月22日,許世友將軍在南京病逝,享年80歲。他的遺體,曾經毛主席生前「特許」,又經鄧小平同誌專門審批,沒有火化,被運回大別山與他的母親土葬在一起。

至此,圓滿實作了將軍「 為國盡忠,為母盡孝 」的人生夙願。

結語

黑暗的舊社會,怎麽才能救中國?無數的有識之士都在苦苦尋找正確的道路,許世友將軍在人生的重要關口,堅定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並且為之奉獻了一生。許將軍雖然已經不在,但他的傳奇將永遠流傳在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