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5年,錢學森參觀哈軍工,不料提出一大問題,嚇得陳賡連夜整改

2024-04-21歷史

錢學森參觀哈軍工,不料中途卻指出一大弊端。

事情發生在1955年,這一年錢學森榮歸祖國,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觀哈軍工,而負責接待錢學森的,正是開國大將陳賡。

此時的哈軍工初具規模,整個學院囊括空軍、炮兵、海軍、裝甲兵以及工兵等5大系,錢學森對此相當滿意,然而就在參觀即將結束時,他卻看到了不尋常的一幕,緊接著錢學森直接斥責學院存在大問題!

錢學森究竟在哈軍工看到了什麽?他所謂的大問題究竟是什麽?

點個關註,一起揭秘哈軍工背後的秘密。

被人質疑的參觀

1952年,陳賡接到了毛主席的神秘命令,那就是建設一所專門的軍事工程學院。

此學院不僅要囊括精良的師資,同時還要招收頂尖的學生,陳賡深知任務繁重,為此他絲毫不敢耽擱。

1952年,陳賡開始籌建哈軍工,爭分奪秒一年多,到了1953年4月,哈軍工基本建設完成,同年9月1日,哈軍工舉行了第一屆開學典禮,而陳賡也走馬上任,成功擔任上院長一職位。

等到1955年,哈軍工已經有10大科系,從陸地到航空再到航海,哈軍工幾乎一舉包攬,然而就在哈軍工發展的同時,陳賡卻一眼看出了問題所在:

那就是制造飛彈、火箭依舊虛無縹緲。

要知道早在1942年,德國就研究出了世界第一枚飛彈,而中國直到50年代,竟然連飛彈的原料都沒有,更別說設計圖紙。

為了突破這一難題,陳賡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邀請各路專家前來參觀,並並根據專家意見來實施整改。

在航天領域一眾專家裏,陳賡最先想到的就是錢學森。

就錢學森的履歷來說,他無疑是最優秀的專家之一。

1929年,錢學森在國立交通大學攻讀機械工程專業;

1939年,錢學森在美國斬獲航空以及數學博士雙學位;

1947年,錢學森在麻省理工擔任教授。

雖說錢學森對哈軍工助力頗大,但要邀請錢學森,還存在一個致命難點:

此時的錢學森被困在美國,他根本無法脫身。

錢學森

直到1955年6月,錢學森排除萬難,再次和中國取得聯系後,陳賡的機會來了。

這年10月8日,錢學森重回祖國,訊息一經傳出,舉國嘩然。

眼見錢學森回國,哈軍工的邀約也成功遞交出去,雙方一致約定,在11月25日參觀哈軍工。

事情發展到這裏,一切看起來水到渠成,可到了11月底,哈軍工裏卻無人前去接待,放眼整個黑龍江省,竟然沒有一個人敢出面做主。

原因很簡單, 一是錢學森回國太倉促, 一切都來不及準備。

第二,則是錢學森經歷敏感,在回國之前,錢學森一直在美國研究所工作 ,盡管錢學森帶著一腔報國心回家,但說起參觀哈軍工來,卻仍然有部份質疑聲。

距離參觀的日子越來越近,而哈軍工卻無人帶路,這可急壞了陳賡,當時陳賡正在北京處理公務,他一聽說錢學森無人接待,直接放下了手頭事情,並連夜乘坐飛機前往哈軍工。

1955年11月25日,陳賡親自接待了錢學森,並誠摯地邀請他一同在哈軍工進行參觀。

在參觀哈軍工的過程中,陳賡向錢學森介紹得十分詳細。

他們參觀了學校大門、教室、生產車間、實驗室,並觀摩了各種武器裝備的制造過程。一邊看,陳賡還一邊介紹起了中國的科技生產水平。

錢學森越聽越感興趣,留學之前,新中國尚未成立,整個國內一窮二白,錢學森萬萬沒想到,再次回國,祖國竟然發展得如此迅速。

看著嶄新的研究裝置,再看看那些埋頭苦學的學生,錢學森對此給出了高度評價。

兩人在參觀期間,交談甚歡,這時候陳賡問了錢學森一個問題,說道:

「錢先生,你覺得我們中國人能不能自己制造飛彈?」

錢學森一聽,想都沒有想直接就回答說: 「這有什麽不能的?外國人能搞出來,我們一定也能搞出來。中國人難道比外國人差不成?」

陳賡激動的說道: 「是的,錢先生,我等的就是你這句話!」

可以說,錢學森對整個參觀過程都很滿意,唯獨有一點,讓他感到十分反感。

錢學森究竟在哈軍工看到了什麽?

錢學森對哈軍工的看法

1955年,錢學森參觀哈軍工,中途卻提出了一點不滿。

在參觀的前半程,錢學森還是很滿意哈軍工的建設的,尤其當他看到火箭測試台的時候,錢學森直接熱淚盈眶。

只見在空曠的廣場上,立著一根鐵架子,這些鐵桿互相交叉,共同搭建出了十幾米的高度。

錢學森不懂所以,連忙詢問起來,一旁的陳賡找來任新民做介紹。

任新民是何人?他是航天、火箭領域裏的知名專家,見錢學森發問,任新民紅著臉表示,這套鐵架子就是火箭點火試車的台子。

要知道,發射火箭可不能光憑鐵架子,國外的發射台全是鋼精鐵造,而在頂尖的哈軍工內,卻是寒酸的一副鐵架。

不僅如此,任新民還表示,這個簡易的試驗台不僅能做實驗,同時他們還借此測出了火箭的發射曲線。

聞言,錢學森內心無比心酸,看起來,新興的哈軍工的確很完美,唯獨在火箭航空這一塊,在西方強國的技術封鎖下,中國很難深造下去。

在這個架子面前,錢學森當著全校師生的面,也當著祖國的面,他暗暗發誓:

一定要助力祖國研究進步!

可還沒等錢學森放完豪言,接下來的一幕,卻讓他楞在了當場,以至於參觀結束時,錢學森皺緊了眉頭。

看著錢學森皺眉,陳賡還以為是學院建設出了問題,他趕緊詢問錢學森,可錢學森只說了一句話:

哈軍工好是好,但我走了一圈,發現中國人太少,外國專家太多了!

錢學森究竟在哈軍工看到了什麽呢?

在教室裏,在操場上,在實驗室裏,在研究室裏,在數據分析裏,甚至在資訊核心處,竟然都有外國專家的影子。

這些專家來自蘇聯、來自英法,來自世界各地,他們穿梭在校園的各大角落,有的在和師生討論問題,有的在動手操作實驗。

這一幕看起來雖然美好,但實際上卻問題頻出。

首先,這些外國專家負責的,大多都技術崗位。

要知道,外國專家的介入,雖然對於提高技術、推動工程進展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同時,過度依賴外國技術力量。這也意味著國家資訊保安會受到制約。

其次,錢學森還發現,外國專家們在工程中擁有很高的話語權,而國內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卻很難獲得應有的尊重和信任。 這使得國內的科研團隊在技術攻關和工程實踐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縛,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潛力。

錢學森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憂慮:如果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中國的科技事業將失去自主創新的能力,未來的發展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此外,錢學森還註意到, 在與外國專家的交流中,國內科研人員往往表現出一種自卑感,這使得他們在技術交流和學術探討中缺乏足夠的自信和主動性。

錢學森認為,這種心態恰恰是國內科技事業發展的一大障礙,只有當我們的科研人員擺脫這種束縛,才能真正實作技術的自主創新和突破。

參觀完哈軍工,錢學森一直在擔憂:如何擺脫對外國技術的過度依賴,實作國家科技事業的自主創新?如何提高國內科研團隊在科技事業中的地位,讓他們真正成為國家科技進步的推動力?

聽到錢學森的憂慮,陳賡也陷入沈思。

他深知錢學森一語中的,但要想改變現狀何其艱難,這些專家究竟是怎麽來的,他心裏無比清楚。

有的是中國高價請來的,有的是打著支援的旗號,主動進入哈軍工的,也有的專家對科研感興趣,千方百計進入哈軍工。

在如此龐大的專家群體中,其蘊藏的危機也不言而喻,而這危機的源頭則是:

中國專家太少,科研力量薄弱。

陳賡和錢學森,將如何改善這一難點?冒著諸多壓力,哈軍工又該如何整頓?

陳賡的決策與付出

1955年,錢學森參觀哈軍工提出一點不滿:外國專家太多!

在錢學森參觀哈工大之後,陳賡深知錢學森的意見重要,他認真思考後,決定采納這些建議,努力減少對外國專家的依賴。

不過,要解決這一難點,靠的可不僅僅是他們二人,更重要的,是整個國家的動員。

參觀一結束,陳賡便迅速行動起來,他積極爭取各個部委的支持,要求他們調整政策,加大對本土科研人才的培養力度。

為此,陳賡還親自組織多個培訓計畫,督促學術界和企業界加強合作,共同推動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

在陳賡的領導下,中國逐漸減少對外國專家的依賴,越來越多的本土科研人才得以脫穎而出。這些人才逐漸成為推動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助力中國走向繁榮富強。

然而,陳賡的決策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一些人認為,這會影響到國家科技事業的發展速度,甚至可能導致中國在某些領域的競爭力下降。

但陳賡不為所動,解決完基礎問題,緊接著,他開始廣招人才。

1956年5月,聶榮臻親自邀請陳賡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選取骨幹人才。 陳賡在一次會議中慷慨陳詞,說道:「為了中國的科研事業,必須由中國的人來進行研究,希望各個單位都能夠放人,為大局著想!」

雖說陳賡在台上動員,在各界研究所依舊舍不得送出自己的寶貝學生,要知道,在50年代的中國,高精尖人才可謂是相當罕見。

面對這種困境,陳賡第一個帶頭,他將自己培養的學生都送了出去。

大家看到陳賡的態度如此堅決,也都不藏著掖著,紛紛將自己單位的優秀人才送往第五研究院。

受到陳賡的感染,許多原本想出國深造的學子們也義憤填膺,他們飛速加入哈軍工,並為中國建設貢獻了所有青春和熱血。

人才問題解決後,陳賡又看到了學院的資金問題。

1956年6月,德國已經成功防止超音速風洞,但是中國還沒有實作。為了突破這一難關,陳賡多次向國防部申請資金, 終於在陳賡的不懈請求之下,國防部批給了陳賡133萬元的資金前去購買。購買回來之後,陳賡找了一批全是中國人的隊伍來研究超音速風洞,有了重大突破。

到了1957年,陳賡還是哈軍工的院長,在他的帶領之下, 哈軍工第一批學員畢業的時候,其中絕大部份都是中國人,外國人僅占幾個,屈指可數。

不難看出,陳賡的改革頗有成效。

從1953年,哈軍工成立以來,這座學校便創立了無數榮譽,雖說早年的哈軍工並沒有掛上校牌,但周總理曾兩次蒞臨、彭老總三次視察、8位元開國元帥親自指導。

其中,哈軍工出了40位兩院院士,各種少將和委員更是數不勝數。

然而,這一切的成就背後,是無數前輩的奉獻和付出,尤其是陳賡,他為了改革哈軍工,不惜犧牲自己的身體和家庭,由於經常超負荷工作,在哈軍工成立4年後,陳賡便患上了心肌梗塞。

身患重病,陳賡依舊不肯放棄,直到1961年,他才趕往上海養病。

只可惜,此時的病魔已經肆虐,同年3月16日,陳賡在上海積勞病逝。

陳賡

陳賡去世後,錢學森帶著他的願望,依舊耕耘在第一線。

1971年,中國「實踐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隨著空間環境被探測,中國在航空領域也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如今中國不再像曾經一樣一窮二白,但我們仍需銘記,幸福來之不易,在先輩的庇護下,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