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六名兵團司令回國後,都擔任什麽職務

2024-07-18歷史

1953年7月27日,經過兩年多的苦戰,中國人民誌願軍終於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按理來說部隊打了勝仗,歸國就要論功行賞,但是等大家回到國內以後,令人意外的事情卻發生了,六名誌願軍兵團司令,只有四人得到了升遷,剩下兩位兵團司令,則被降了職。

那麽,這六名誌願軍兵團司令都是誰呢?他們之間又為何會出現四人升遷,兩人降職的場景呢?

第13兵團司令鄧華

依照誌願軍入朝的順序來看,13兵團是最先進入北韓戰場的部隊,司令員鄧華也是中國人民誌願軍重要的將領之一。

在部隊剛剛進入北韓以後,鄧華便成為了彭德懷的副手,並協助指揮了從第一次到第五次所有抗美援朝戰役,殲滅了三十萬的「聯合國軍」,嚴重打擊了美帝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囂張氣焰。

1952年,在彭德懷歸國休養的日子裏,鄧華主動承擔起了誌願軍代理司令一職。

同年9月,為了配合板門店地區的停戰談判,鄧華專門策劃了秋季戰術反擊作戰,將誌願軍各部以軍為單位,劃分為不同戰場,再選定若幹個攻擊點,集中兵力優勢,對聯合國軍發起突然襲擊,殲滅了大量的敵軍士兵。

這次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在鄧華的周密排布下,我軍僅用44天的時間,就殲滅了兩萬五千余人,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次重大勝利。

1953年,在交戰雙方即將簽訂停戰協定的時候,南韓李承晚集團以「就地釋放」為名,強行扣押了兩萬余名我方被俘人員,除此之外,李承晚還大肆叫囂著要「單幹」、「北進」,試圖破壞來之不易的停戰協定。

為了讓南韓政府認清現實,中國人民誌願軍不得不推遲停戰簽字時間,轉而在鄧華將軍的指揮下,集中六個軍二十余萬人,一千一百余門火炮,二十輛坦克,對南韓的金城地區發動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戰役。

事後,南韓的四個師被打殘,5.3萬余人被殲滅,南韓首都師的副師長被活捉,韓軍第一王牌部隊「白虎團」也隨之覆滅,就連李承晚親自授予的「虎頭旗」也被我軍戰士當做戰利品帶回國內,至今仍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內收藏展覽。

只此一戰,鄧華將軍的威名便在北韓半島宣傳開來,誌願軍代理司令的代理二字也被成功抹去,鄧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誌願軍總司令。

1954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鄧華被調往沈陽軍區擔任司令員一職,一年以後,鄧華又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第9兵團司令宋時輪

第9兵團是在1950年11月進入北韓的,司令員也是我軍悍將宋時輪將軍。

原本第9兵團的任務是解放台灣,但是由於韓戰的突然爆發,中央政府不得不推遲了解放台灣的計劃,把第9兵團從福建調往北韓參戰。

面對上級的指示,宋時輪沒有任何推辭的,可是如此緊急地調動,自然也會產生一定的後勤影響,由於福建地區十月份還不是很寒冷,許多戰士都穿著單薄的秋裝進入東北的。

按照原定的計劃,第9兵團是要在東北進行換裝休整的,但是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後,美軍總司令麥克亞瑟卻調集重兵,分東西兩路向鴨綠江挺進,東路負責進攻的美國軍隊已經超過十萬,而誌願軍在東路卻只有42軍一支部隊,一旦42軍被突破,西路的誌願軍主力就有被敵人合圍的危險。

無奈之下,第9兵團只能提前入朝。因為彼時北韓上空被美空軍占領,如果我軍貿然行軍,很有可能會導致巨大的損失。為此,針對美軍的活動,數十萬將士穿著單薄的衣服,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晚上穿行,用雙腿跑贏了美軍的現代化部隊,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長津湖戰場,對美軍發動了一場圍殲戰役。

在此次戰役中,宋時輪將軍創造了中國軍隊有史以來唯一一次消滅美軍成建制團的記錄,重創了美韓軍隊約十萬余人,極大的打擊了美國人的囂張氣焰。

但是由於惡劣的生存環境,我軍的損傷也十分巨大,除了兩萬多的戰鬥損傷以外,還有三萬余名誌願軍士兵也被活活凍死或者凍傷,兵團的戰鬥力大大降低,美軍撤退以後,我軍甚至無法進行有效追擊。

許多戰士沒有死在戰場上,反而死在寒冷的天氣中,這件事情也成為了宋時輪將軍永遠的傷痛。

在抗美援朝結束之時,即將返回祖國的宋時倫,站在中朝兩國的交界處,凝望著長津湖戰場方向,心中滿是悲痛,久久不願離開。

兩年以後,宋時輪被調回國內,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步兵學校校長一職,從此遠離一線軍隊指揮系統,轉而從事教育工作。

從職位上來看,宋時輪的職務降低了,但是在五五年授勛儀式中,宋時輪依舊被授予開國上將的軍銜。

第19兵團司令楊得誌

第19兵團是1951年2月份入朝參戰的,司令員楊得誌也是我軍的一員鐵血戰將。

在進入北韓戰場以後,楊得誌便下令,要求部隊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往三八線附近,阻止美軍的下一步反攻計劃。

1951年4月,第19兵團成功趕上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第19兵團以一己之力,拖住了「聯合國軍」的主力部隊,幫助我軍其他兵團,在東線順利發動總攻,徹底改變了敵我雙方的戰役主動權,消滅了八萬余人的「聯合國軍」部隊。

1952年10月,在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調集了300余門大炮,聯集結了大量的坦克與飛機,向我誌願軍陣地發動了大規模的炮火打擊,而楊得誌指揮著四萬余名誌願軍士兵,依托坑道防禦工事,同敵人血戰43天,打退了敵人900多次的沖鋒,殲滅了2.5萬人的聯合國軍,死死守住了我軍陣地。

韓戰結束後,楊得誌將軍被調往濟南軍區擔任司令員,並於1955年被授予上將的軍銜。

而從職務上來看,濟南軍區是一個大軍區,楊得誌將軍的職位也確實比誌願軍兵團司令高了一些,所以算得上是一次晉升。

第3兵團司令陳賡

第3兵團是在1951年3月動身入朝的,該兵團司令陳賡將軍也是我軍屈指可數的一員大將。

在第3兵團剛剛進入北韓以後,陳賡將軍便因為傷病復發,留在了大連治療,兵團的指揮權也在暫時交由副司令王近山代為指揮。

四個月後,陳賡將軍的傷勢稍有好轉,便主動奔赴前線,接替了彭德懷元帥的指揮權。在進入北韓戰場之前,陳賡就已經了解到,當前我軍因為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美軍的情況。

彼時,在陳賡踏上北韓戰場之時,戰爭已經進入了兩軍相持的階段,倘若此時我軍無法抵抗敵人猛烈的火力攻擊問題,這很有可能會導致我軍之前做出的所有努力付之東流。

經過周密的實地考察,陳賡大膽地提出了坑道式作戰方式,要求部隊利用北韓半島的多山地形,與敵人展開山地作戰,最大限度的減少我軍損失,構築強大的防禦工事,讓敵人對我軍無從下手。

事實證明,陳賡將軍的想法是正確的,正是借著這種坑道式的作戰計劃,我軍才能在上甘嶺戰役取得巨大成功,每當敵人的炮火一結束,我軍就從坑道中爬出來,打退了敵人的一次次進攻,讓美軍不得不正視北韓戰場,最終與我軍簽訂停戰協定。

1955年9月,陳賡將軍被授予大將軍銜,也是所有誌願軍兵團司令中唯一一位大將。

第20兵團司令楊成武

第20兵團是1951年6月份入朝參戰的,這支兵團的司令員是大名鼎鼎的楊成武將軍。

第20兵團自進入北韓以後,便迅速接替了誌願軍在東線的防禦陣地,雖然入朝比較晚,但是二十兵團卻一直以擅長打硬仗,打死戰出名。

同年十月,文登川之戰爆發,美軍集結了六個師向我東線防禦陣地推進,面對每一個誌願軍陣地,美軍都會派出飛機反復轟炸,一天的炮彈消耗量就高達兩萬余發,之後再派出坦克部隊和引導步兵反復沖擊我軍陣地,直到我軍戰士全部陣亡以後,美軍才會繼續開始推進。

彼時,20兵團剛剛與北韓人民軍換防,面對美軍的強大攻勢,陣地外圍的防禦工事很快便被摧毀,但是第20兵團的戰士並未放棄抵抗,白天失去的陣地,他們就在晚上奪回來,經過十余天的惡戰,中國人民誌願軍以強大的意誌,死死地守住了陣地,楞是沒有讓美軍突破我軍防線。

時間進入十月中旬,楊成武將軍集結了大量的反坦克步兵連,在美軍進行下一次進攻時,利用人員攜行式火炮和反坦克手雷,與敵人進行了反坦克作戰,一次性就幹掉了美軍數十輛坦克,創造了「以步制坦」的戰爭奇跡,也讓美軍試圖用坦克開道的想法徹底破滅。

事後據統計,我軍在文登川之戰一共擊毀了美軍78輛坦克,殲滅美軍步兵數萬,其中僅在10月15日這一天的時間內,就殲滅了1.7萬人的美軍士兵,創造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單日殲敵最高的記錄。

韓戰結束後,楊成武將軍被任命為北京軍區司令員,並於1955年,被授予了上將的軍銜。

第23兵團司令董其武

第23兵團是1951年9月入朝參戰的,司令員董其武也是早期的國民黨起義將領。

該兵團不同於其他兵團,由於入朝時間較晚的緣故,打仗的任務已經被其他五個兵團承包了,23兵團只能從事後方警戒工作。

當然這項工作並不輕松,由於美軍飛機經常會轟炸我軍後勤,所以23兵團的每項工作都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在進行的。

在進入北韓以後,董其武將軍在短短的三個月內,便修建了泰川、院裏、南市三個飛機場,全兵團共建造了2000公尺長,60寬的主跑道三條,1500長,30公尺寬停機坪8個,飛機掩體193個,各種附屬工程30余項。

正是靠著23兵團的努力和付出,我軍的空中力量才會得到大振幅的提升,從而保障了我軍的後勤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

1952年12月,第23兵團被撤銷,所轄部隊也被縮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69軍,中央原本打算讓董其武將軍擔任大軍區副司令一職,但是董其武卻直言拒絕了,按照他的說法,他更喜歡和士兵在一起,所以董其武便被安排到了69軍工作。

從軍隊職務來看,董其武將軍確實被降職了,但是在55年的軍銜評定過程中,董其武卻依舊被授予了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