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61年楊虎城之子受邀參加招待會,因何請求周總理:我有件事不甘心

2024-02-02歷史

楊虎城之子請求周總理:我有件事不甘心。

1937年,楊虎城被迫離開祖國,赴海外考察。為了送別父親,楊拯民從北平趕到上海為父親送行。在離別前的夜晚,父子二人進行了深情的交談。

楊虎城向楊拯民坦誠地說:「我這次出國並非自願,而是被逼無奈。雖然蔣介石表面上對我客氣,給我一個軍事考察員的頭銜,實際上是在釜底抽薪。」

當時,楊虎城因為團體內部的原因無法自由離開,加上小兒子楊拯仁的夭折,他心情沈重。然而,他仍堅持為國為民,赴海外繼續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

圖|楊虎城與子拯中、女拯坤01 楊虎城與楊拯民最後一次談話楊虎城曾打算帶兒子楊拯民出國深造,但由於妻子張蕙蘭因喪子之痛神經失常,他決定讓長子留在國內照顧母親。

兩人討論了中國共產黨的政策和對未來的看法,楊虎城堅信共產主義是拯救世界的好方法。他鼓勵楊拯民投身革命,並強調科學基礎的重要性。

6月29日,楊拯民送父親和一行人離開,但這次分別卻成了永別。最後一次見到父親時,卻是被敵人殺害後的慘狀。

楊拯民是楊虎城和羅佩蘭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於1922年12月15日,家鄉在蒲城縣孫鎮甘北村。

羅佩蘭,楊虎城的第一任妻子,是四川廣漢人。年幼時,她幫助在四川做生意的陜西商人張西銘洗洗縫縫,掙錢補貼家用。

張西銘被羅佩蘭的機靈可愛所打動,將她認作義女。返回西安老家時,張西銘也帶走了羅佩蘭,此時的楊虎城已經是國民革命軍獨立營營長,在大荔縣駐防。

因緣際會,楊虎城與羅佩蘭相識並擦出了愛情的火花。在得到張西銘的同意後,他們正式結為夫婦。這一年,楊佩蘭15歲,楊虎城23歲。

婚後,他們感情甚篤。羅佩蘭跟隨丈夫過著舟車勞頓的軍教生活,非常善於團結楊虎城的幕僚部屬。在進行武漢戰役時,她不顧自己懷有身孕,跟隨丈夫在前線四處奔走,慰問傷員。

圖|楊虎城將軍照片羅佩蘭在陜西高陵縣誕下了兩人的第一個孩子,楊虎城為他取名為楊拯民。小時候,楊拯民並未明白父親給他取這個名字的意義。

但當他長大一些,父親撫摸著他的頭,告訴他孫中山先生的兩句名言,「拯斯民於水火之中」和「登中國於富強之域」,這句話深深地吸引了他。

不幸的是,在楊拯民四歲那年,他的母親羅佩蘭因病去世,從小失去了母愛的楊拯民並不感到孤獨。他得到了雙倍的關心和父愛,父親的關懷讓他感到幸福。

童年時期,楊拯民身體較弱。楊虎城焦急萬分,於是請來一位國術師教楊拯民練習國術,幾年下來,楊拯民的身體也逐漸強壯起來。

在父親的引領下,楊拯民經常跟隨部隊的戰士們一起出操,以提升自己的體質。此外,楊拯民還經常跟隨父親一起處理檔、接待客人和日常辦公。

楊虎城顯然希望,在他的言傳身教下,長子楊拯民也能成為像他一樣,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將領。

兒時,楊拯民有幸見到張學良並深受喜愛。張學良在一次視察中打趣他:「小家夥,你還真是將門虎子。今天在車裏的這些人,你的官職最高。

我是你的司機,我的副官和你的父親給你當保鏢,你的派頭還真是不小呢!」字裏行間,張學良流露出對楊拯民的喜愛。

楊拯民在上學讀書的年紀,逐漸從課本中了解到中國近代的屈辱史。他聽說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的血腥屠殺和暴行後義憤填膺,最喜歡唱的一首歌就是【松花江上】。

1935年,楊拯民摔成了腦震蕩,醫生建議他透過外出旅行的方法來恢復健康。

圖|楊虎城和張學良年僅13歲的楊拯民遠赴日本求學,繁華的工業、發達的鐵路讓他向往祖國的強大。他在日本看到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傲慢態度,心中憤慨不已。

每次在餐館用餐,一旦自稱中國人,日本人就會要求換位置,這讓他深感刺激。回國不久後,楊拯民的父親楊虎城和張學良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讓楊拯民徹底對蔣介石為首的反動派失望。

盡管蔣介石表面上沒有立即處罰楊虎城,但其實早已對他懷恨在心。1937年6月,蔣介石命令楊虎城離開十七路軍,去歐美考察一段時間。

不幸的是,就在楊虎城夫婦在美國考察期間,國內爆發了七七事變。

【圖】1936年,楊虎城將軍夫人謝葆真與孩子們合影。從左至右:楊拯美、楊拯中、楊拯漢、楊拯英。面對國家危難,楊虎城三次請纓回國抗日。

終於在9月28日,他收到宋子文發來讓他「自動回國」的電報。帶著妻子謝葆真和兒子楊拯中回到中國後,他將妻兒留在西安,自己獨自赴南昌會見蔣介石。

然而,楊虎城剛到南昌就被非法扣留。獲悉楊虎城被扣訊息後,楊拯民欲前往武漢探望父親,為了聽取中共意見,他和母親謝葆真找到馮文彬。

幾人未商出對策,便又找到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負責人林伯渠商議,但無果。在這危急關頭,謝葆真帶著兒子楊拯中和副官張醒民、閻繼民一同前往。

經過一番周折,半年後,謝葆真一行終於在四川益陽見到了被囚禁的楊虎城,從此他們便被一同關押。

1938年,一場秘密行動將楊將軍一家關押在貴州省息峰縣的玄天洞中。4年後,蔣介石將楊家轉移到重慶,秘密囚禁在楊家山。

最終,他們一家在那年冬天被殘忍殺害。楊拯民和妹妹楊拯坤逃到延安,開始了新的生活。1938年,楊正中帶著一封介紹信成功進入抗日軍政大學,成為抗日第四期學員。

在那裏,他接受了馬列主義的思想洗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後,他又進入延安馬列主義學院深造。畢業後,他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投身於民族解放鬥爭的洪流,親自參與了智取華山等戰鬥。

戰爭的洗禮讓他成為了一名傑出的軍事人才,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圖|兒時的楊拯民 1942年到新中國解放前夕,楊拯民同誌在陜甘寧邊區先後擔任米脂縣縣委書記、統戰部長和關中軍分區司令員,27歲那年,已經成為大荔軍分區司令員。

1948年夏,全國解放戰爭進入尾聲,組織將楊拯民同誌調至一野騎兵第六師。 1949年全國解放後,楊拯民同誌收到父親去世的訊息。

同年9月,楊拯民同誌作為西北地方的代表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在會議期間,毛澤東同誌特地邀請西北代表團共進午餐。

當楊拯民同誌端著酒杯走到毛主席身邊時,有人想要介紹,但毛主席同誌說:「不用介紹了,我認識他。」接著,毛主席同誌端起酒杯,伸出手感慨道:「你父親楊虎城和我是同庚!」

楊拯民,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為國為民,為了國家需要放棄個人前途的解放軍將領。他本來有著光明的前程,但為了國家的發展,毅然決然的放棄了。

圖|聽到楊虎城將軍的死訊,楊拯民情緒激動,淚水如泉水般湧出。他原本以為,父親和親人經過12年的囚禁,終於能重獲自由。

然而,這個美好的願望卻在此刻破滅。周總理特地打電話,表示慰問和哀悼,並希望楊拯民和家人節哀順變,保重身體。

兩天後,楊拯民一家收到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唁電,電文中對楊虎城將軍的不幸遭遇表示了痛心和憤慨,並對楊將軍的愛國行為給予了高度評價。

收到唁電後,楊拯民拜年受命來到重慶處理父親和親人的喪葬事宜。到達重慶後,他含淚來到「渣滓洞」「白公館」等曾關押過父親和眾多烈士的地方,心中充滿了憤怒和憤慨。

楊振民在白公館廣場找到了父親楊虎城、弟弟、秘書、副官等人的遺體,但卻無法找到謝葆真和小妹的骨灰和遺骸。

在劉伯承和鄧小平的關心下,楊虎城和家人的遺體得到了重新安葬。然而,當工作人員開啟棺木時,楊振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楊虎城將軍的容貌因被特務用鏹水淋過而無法辨認,弟弟楊拯中的腰部被敵人砍斷,妹妹楊拯國只找到一塊頭皮,上面附有她稀疏的頭發。

盡管面對如此殘酷的事實,1950年1月15日,中共西南局仍然在重慶為楊虎城以及遇難的家屬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

楊振民料理完父親等人的喪事後,轉業來到了玉門油礦,並擔任了甘肅玉門油礦礦務局長。

在建國初期,楊拯民在玉門油礦擔任重要職務,致力於恢復油礦生產。1956年,他參加了中共八大第一次會議,並在一次晚會上與周總理進行了交談。

周總理詳細詢問了西北石油的情況,從玉門問到河西走廊,再到柴達木和塔裏木,充分體現了他對石油工業的關心。

楊拯民深感周總理的期待,更加堅定了自己搞好油礦的決心。在他的領導下,玉門油礦的產量顯著提高,從建國初的十幾萬噸增加到1957年底的100多萬噸,員工和家屬總數也達到10萬多人。

楊拯民被石油部調往四川石油管理局工作,卻在成都遇到了李德生。聽說楊即將調往四川,李德生特地找到周恩來和李富春總理,希望將其調到陜西工作。

經過兩位總理的同意,楊振民來到陜西擔任中共陜西省委書記,此後又先後擔任天津市副市長、國家建材局副局長、國務院三機部第四設計院院長等職務。

1961年12月上旬,楊拯民在北京參加計劃工作會議。12月11日晚上,他突然收到第二天出席參加周恩來總理舉行的紀念「西安事變25周年」招待會的通知。

招待會上,楊虎城原來的老部下等20多應邀參加。會上,周恩來親自致詞,高度評價了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深切表達了對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懷念。

周總理在敬酒時,因為楊虎城一家的犧牲和張學良的囚禁,他流淚道:「我的眼淚代表黨的,楊將軍一家犧牲了四人,張學良還被囚禁在台灣,這讓我非常難過。」

楊拯民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周總理說:「雖然過去了多年,但我還有一件事放不下,就是西安事變的真實情況。

我們需要整理相關資料,批駁那些虛假的言論,讓更多的人了解真相。否則,過些年這些親歷者去世了,資料就會遺失,那可就不好了……」周總理同意他的看法,並決定成立一個小組,由三方面有關部門負責,來整理這些資料,並指定中央統戰部黨負責組織工作。

楊拯民在建材部撤銷後,擔任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在政協工作期間,他突然心肌梗塞住進醫院進行治療。在他海外朋友的幫助下,他成功地在澳洲接受了動脈搭橋手術。

圖|楊拯民(左)在接受采訪後回國,緊接著被任命為全國政協祖國統一聯誼委員會副主任。在八屆政協召開期間,他又被任命為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

他和團隊花費了三年時間,編寫了一套二十冊的【中華文史資料文庫】。然而,在1996年外出視察工作時,他突然感到身體不適。

檢查結果表明他患上了腹膜癌,醫生建議他盡快接受手術。手術成功後,他在養病期間完成了自己的回憶錄。就在回憶錄完成之際,他卻在1998年10月23日淩晨因病去世,享年7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