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傅作義起義投誠前,親自放走的幾個國軍軍長,最後下場如何?

2024-02-04歷史

在1949年北平胡平解放的歷史時刻,有一位關鍵人物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下令發起起義,這個人就是備受蔣介石重視的國軍將領傅作義。

因為他的決定,北平得以和平解放,許多平民得以避免戰爭的痛苦。

在決定起義的那一刻,傅作義作為華北最高長官,公開宣布了自己的決定。這一舉動引起了全場的沈默,支持者們松了口氣,而反對者們雖然心有不滿,卻無人敢公開反對。

突如其來的靜謐只維持了短短半分鐘,接著便有人拍案而起,怒罵起來。緊接著又有兩人站出來,堅決反對這個決定。

這三人憤然離席,為什麽他們敢於當眾反對?他們的結果又如何呢?

在1949年1月的最後一天,北平胡平解放,傅作義所率領的部隊選擇向解放軍投誠,並接受了和平解放協定。這意味著平津戰役正式結束,華北地區的主要城市和大部份地區落入了中國共產黨的控制之下。

傅作義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決策推動了這一行程。然而,值得註意的是,在傅作義決定起義之前,他的三位軍長對他的決定表示強烈反對。

傅作義,這個名字對大家來說應該並不陌生。

傅作義,山西人士,不僅在國民革命中嶄露頭角,更在抗日戰爭中大顯身手。他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後,便投入了閻錫山的獨立步兵團。

傅作義憑借出色的戰功,迅速晉升軍中要職。1945年,日本侵略者被中華民族驅逐出境,內戰也隨之爆發。在接下來的三年國內戰爭中,原本難以預料的國內局勢也逐漸明朗起來。

在天津戰役結束後,北平的解放成為了共產黨面臨的最大難題。隨著全中國的解放即將實作,如何和平解放北平成為了最為關鍵的任務。

華北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的重重包圍使得傅作義被迫走上談判桌。在黨中央的積極推動和爭取下,傅作義決定邁出和平起義的第一步。

盡管他渴望前進,但他手下的部隊並非每個人都心甘情願,一些軍官有自己的打算。

傅作義曾堅決抵制投誠,他深愛北平古城文化和百姓,認為與他無關的事情不值得走上談判桌。但是,經過黨中央的不懈努力,以及傅作義女兒的幫助,最終獲得了談判的機會。

盡管傅作義按照約定參加了這次談判會,但他的態度仍未改變,這也使得這次談判以失敗告終,甚至有些不愉快。作為北平地區國民黨最高將領,傅作義的每一個決策都將影響北平的未來。

然而,蔣介石給他的命令卻是「與北平共存亡!」

面對共產黨的步步緊逼,傅作義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他深知,一旦蔣介石的命令被執行,北平的無辜百姓將會成為戰爭的犧牲品。

這使得傅作義倍感壓力,盡管他急於尋找解決方案,但卻無法找到更好的辦法。

天津戰役的挫敗,使得傅作義認清了當前國內形勢,勝利的傾向已明顯偏向於共產黨。因此,他做出了放棄無謂抵抗的決定,轉而帶領部下尋找新的出路。

他計劃發動起義,並且同意了共產黨和平解放北平的提議。

盡管傅作義握有25萬兵力,但他的三個主力隊伍已經被我軍徹底殲滅,其中包括不少蔣介石的嫡系軍隊。這種情況下,部份人士對傅作義的命令表示了反對。

面對多方壓力,傅作義決定將一批反對起義的軍長調離,其中包括實權在握的第十六軍軍長袁樸。而袁樸正是在會議上憤然離去的三人之一。

袁樸,1904年生,自幼受過一段時間的教育,這為他後來的成功打下了基礎。中學畢業後,他前往廣州,深受濃厚的革命氛圍影響,決定報考黃埔軍校。

在軍校,他專註學習,雖然不如同期一些同學出名,但在軍事方面也有著獨特的見解。

在畢業後的生涯中,袁樸深受蔣介石倚重,憑借忠誠的品質和卓越的戰功,他迅速成為蔣介石的親信將領,職位步步高升。

在抗日戰爭之前,他已經晉升為第57師的副師長。然而,在整個抗日時期,由於未能獲得單獨指揮出色戰役的機會,使得他未能在歷史上留下太多痕跡。

抗戰勝利後,袁樸晉升為陸軍中將,率領第16軍軍長駐守在北平周邊。傅作義在起義之時,名義上是駐守北平的總司令,然而他的嫡系部隊僅占據二分之一的比例,導致一部份人並未支持他的起義決定。

這群固執己見的人中,李文、石覺和袁樸三人決定聽從自己的意願行事。當傅作義決定起義的訊息傳來,他們三個人都憤怒地離開了會場。

對於傅作義的起義,這三人感到非常不滿,尤其是蔣介石的親信袁樸,自從他認為蔣介石是他的君主以來,他就不願意再向其他人投誠。

在其他兩位兵團司令堅決反對傅作義的起義決定後,袁樸也表達了反對意見。面對這種局面,傅作義為了保證起義計劃的順利進行,並沒有對三人的行動進行任何幹預。

三人雖可行動自如,但若欲離別,需繳械全部兵卒。他們無法攜帶部隊,只能獨身返回南方的國民黨軍。袁樸隨蔣介石退至台灣,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對蔣的忠誠,深得信賴,長留台灣。

傅作義的抉擇雖然艱難,但無疑是正確的,他以自己的行動保護了北平百姓免受戰火之苦,也推動了解放戰爭的行程和新中國的建立。

然而,那幾位持反對意見的人,最終只能回到蔣介石的陣營,但在戰敗後只能逃到台灣,遠離大陸和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