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50年抗美援朝即將打響,毛主席臨時換1名主將,事後才知高明之處

2024-01-10歷史

古語雲:「臨陣換將,乃兵家之大忌。」長平之戰,趙國趙括臨陣換下廉頗,致使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趙國一蹶不振;滅趙之戰,李牧一度救大廈於將傾,然趙王臨陣換將,致使趙國滅亡。歷史上,類似的戰役比比皆是。但是,在韓戰之初,毛主席卻出乎意料的臨陣換將,將中國人民誌願軍主力——13兵團的司令更換。而直到兩年後,人們才知道毛主席的識人之高明。

一、韓戰初換將

二戰期間,美國遠離戰場,借機飛速壯大自己,成為世界兩大霸主之一,野心也隨之膨脹,一直想要打敗蘇聯稱霸全球,因此,經常暗中插手他國事務,以期借機控制對方,實作自己稱霸全球的美夢,而韓戰即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在北韓與南韓內戰之際,美國聯合北約各國組建聯合國軍,打著維護亞洲地區和平發展的旗幟大肆出兵北韓半島,以期控制北韓半島,與此同時,還有更深的戰略意義——牽制蘇聯以及借機威脅新中國的安全。

在美國插手北韓半島之時,中國就對其發出嚴重警告,只要其越過「三八線」,中國人民解放軍就會采取措施。然而,囂張的美軍根本無視中國的警告,幾天時間即穿越三八線,繼續向前進軍。

最終,在眾多國家高層的討論以及毛主席的深思熟慮之下,全國達成統一——組織中國人民誌願軍出兵支援北韓。整個過程中,抽調的主要兵力即是第13兵團,加上其他各部隊,總兵力達25萬人之多,即刻開赴北韓戰場。

戰略方針已經敲定,可是,對於掛帥之人卻一直無法確定,按道理這種級別的戰爭理應由「十大元帥」級別的將軍掛帥,但是,當時的十大元帥各有各的任務,一時間竟然「無人可用」。

最終,毛主席還是決定將遠在大西北的彭德懷元帥抽調了回來,作為我軍有勇有謀得「常勝將軍」,彭德懷元帥一直深受毛主席的信任,將此次韓戰交由其來指揮,毛主席也很是放心。

當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的時候,當時,四野的總司令卻是提出將第13兵團與第15兵團的司令互換,以期讓韓戰更加順利。

彼時,13兵團的司令是有名的悍將黃永勝將軍,此人作戰勇猛執行力極強,而15兵團的司令鄧華將軍戰鬥風格則是具有頂尖的大局觀意識,沈著冷靜,能夠多方考慮事情,此次韓戰牽涉甚廣,而且,彭德懷元帥的脾氣更是出了名的火爆,因此,鄧華將軍無疑更加合適。經過幾天時間的討論,再加上毛主席的仔細權衡,最終,決定臨陣換將!

二、初入北韓功章顯

鄧華,1910年4月28日出生於湖南省郴州,當時中國工農紅軍大部份人文化水平都不高,甚至很多人根本就沒有上過學,而鄧華將軍不同,鄧華將軍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從小飽讀詩書,文化水平並不低。

相比其他開國將軍,鄧華於1927年3月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最早一批的優秀共產黨人。1928年參加了湘南起義,隨後,便隨朱德元帥上了井岡山,參與了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戰,曾在「第五次反圍剿戰」中多次打退敵人進攻,之後,由於大方向上的失誤,被迫同軍隊撤離,隨軍長征。

抗日戰爭期間,鄧華將軍多次打破日軍圍剿掃蕩,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解放戰爭時期,其強大的指揮與預測能力,得到了極大地彰顯,特別是「四戰四平」戰役,面對敵軍人數明顯多於情報顯示,因此,極力勸諫多派軍隊包圍四平,以獲取戰爭的勝利,遺憾此計未得到采納,最終導致失敗。

1950年,時任15兵團司令的鄧華將軍一接到赴任命令,當即組建了自己的指揮系統,知道自己的任務重大,鄧華將軍特意從15兵團調集了自己的老屬下「智囊團」,一時間,入朝作戰的指揮系統人才濟濟,大量有名氣的將領都在該指揮系統裏各司其職,而鄧華便是這個系統的「最強大腦」。

隨後,中國人民誌願軍便以13兵團為主體,迅速集中,彭德懷元帥在鄧華組建的指揮系統之上,迅速成立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部,以原13兵團指揮系統為基礎的司令部迅速運作起來,成為了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大腦」,宏觀調控戰場走向。

不得不說,鄧華將軍提前組建的指揮系統無疑是韓戰搶占先機的重要因素,成為彭德懷元帥的左膀右臂。鄧華將軍的大將之風彰顯無遺。

在中國備戰之時,鄧華將軍先一步將目光投向了風雲變幻的北韓戰場,經過觀察與推算,在他看來,「聯合國軍」一定會以自己先進的海軍和空軍力量繞到北韓軍隊的後方,一擊扭轉戰局,因此,提前部署了相關的事宜,並上報給軍部,這才使得戰局一直處於中國的掌控之中。

不久之後,美軍果真從北韓半島的仁川登陸,攔腰斬斷北韓軍隊,使其首尾不能相顧,最終,聯合韓軍將北韓軍隊打回到了三八線,甚至越過三八線,大有氣吞山河,直接滅北韓之勢。

此時此刻,已經箭在弦上,而彭德懷元帥為了戰役的順利進行,第一時間率領警衛和通訊人員入朝,與北韓首腦金日成會晤,共同商議作戰方案及具體作戰細節。一時間,指揮大軍入朝作戰的重任,便落到了鄧華將軍頭上。

根據中央指示,第一批入朝參戰人員僅有十萬人左右,當鄧華將軍得知這個決定之後,第一時間便上報中央,請求多派軍隊入朝作戰,理由是當時的聯合國軍已多達四十多萬,單越過三八線的兵力便有十多萬,第一批僅僅派遣十萬人顯然是遠遠不夠的,遠赴北韓作戰,第一戰一定要打得漂亮,一定要打出我們的士氣、打出我們的精氣神!

此外,十萬人完全鋪展不開,更何況對手還是裝備優良的聯合國軍,裝備沒有優勢,那麽,人數上一定要有絕對優勢。最終,我軍以優勢兵力迅速出擊,入朝之戰大獲全勝,隨後,更是一鼓作氣將敵人趕回了「三八線」。

正所謂妙筆生花,正是鄧華將軍的這一妙筆,才使得北韓戰場遍地開花,極大地鼓舞了全軍、全國的士氣,更是讓前三次戰役大獲全勝。

第四次戰役之後,我軍得到了蘇聯的裝備補給及新一批的戰略物資,一時間,全軍上下士氣高漲,因而彭德懷元帥決定集中優勢兵力給予聯合國軍最後一擊,以期將聯合國軍徹底驅趕。就這樣,第五次戰役開始緊張備戰。

眾所周知,彭德懷元帥作戰風格勇猛,但是,在細節上難免會考慮不周,對於脾氣火爆的彭德懷元帥,性格沈著冷靜的鄧華將軍總會適時地對其「降溫」。

當時,對於第五次戰役,鄧華將軍就曾提出了與彭老總不同的見解,他認為,如今的我軍裝備仍舊不能與地方相提並論,且補給線拉得太深,不應主動出擊,應該「關門打狗」,放敵軍進來再打。但很可惜,此次建議並未被采納,導致第五次戰役失敗。隨後,北韓戰場陷入了長時間的膠著,雙方互相對峙。

三、獨當一面定江山

長期的雙方對峙,雖然沒有爆發大規模團戰,小摩擦卻不斷,長期的操勞,使得彭德懷元帥的身體出了些問題,不得已回國進行治療,之後,也並未再次入朝,最終,北韓戰場的指揮全權交予了鄧華將軍之手。

此後,在毛主席與彭德懷元帥毫不猶豫的信任之下,鄧華將軍力挑重擔,成為了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掌握百萬大軍的將軍。

歷史證明,鄧華將軍在韓戰中的表現是無可挑剔的,多次阻止了聯合國軍在海陸空三方面的反撲,迫使美軍不得不簽訂停戰協定。

1953年6月中旬,李承晚不甘心失敗,強行扣留北韓俘虜,企圖破壞停戰,在中央的討論決定下,鄧華將軍組織了「金城反擊戰」,也是韓戰的最後一次戰役,直接采用以勢壓人的打法,千余門火炮對著金城一通咆哮,金碧輝煌的金城在炮火齊鳴中化為廢墟,經此一役,直接將李承晚集團的有生力量徹底摧毀,殲滅俘虜敵軍七萬余人。

此戰的勝利,向西方各國彰顯了我軍強大的戰鬥力,大大地威懾了敵軍,為中國在談判桌上取得了極大的優勢。此戰過後,美國直接放下了自己的身段,與我方簽訂了停戰協定,鄧華將軍作為誌願軍代表參加談判。

1953年7月27日,隨著停戰協定的簽訂,歷時將近三年的韓戰終於落下了帷幕。

鄧華將軍在韓戰期間的優秀表現,使得中國人民在世界上揚眉吐氣,以一國對抗西方列強,徹底洗刷了八國聯軍侵華的恥辱歷史,守護了新中國的安全穩定!

1955年授銜儀式,鄧華將軍榮獲上將軍銜。

臨陣換將擔重任,遠赴北韓鎮宵小,運籌帷幄智取敵,將軍戎馬護國門!這個軍銜,是鄧華將軍戎馬一生、保衛祖國的最大彰顯!在這整個過程中,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當初「陣前換帥」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