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該如何評價白崇禧?毛主席承諾其接受和平後即請其指揮30萬軍隊

2024-01-26歷史

話說,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飽經創傷的全國人民都亟盼著和平早一日到來。

於是,在中國民主同盟提出的「民主統一,和平建國」高呼聲中,國共雙方在重慶召開了和談。

中國共產黨明知與蔣介石談判無異是與虎謀皮,但一方面是自身熱切要求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另一方面也是要順應民意,因此懷著最大的誠意,與之進行了談判。

其實,蔣介石一夥在暗中磨刀霍霍,妄圖篡奪抗日戰爭的勝利果實,建立全國性的獨裁統治。

蔣介石召開這次談判的目的,完全是為了自己排兵布陣在爭取時間。

要知道,在抗戰中,蔣軍大多退回了西北、西南地區,他們需要時間搶占有利地位。

陳誠在其回憶錄中說:不進行國共和談,就無法將軍隊運送至北方;為了搶占華北,和談是有必要的。

所以,蔣介石就下了這麽一著棋,同時,也是在向中國共產黨「叫將」——他故意點名要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毛主席親自赴重慶,他以為,一旦來的不是毛主席而是其他人,那他就可以以共產黨不肯接受和平由,在發起內戰時把一切戰爭的責任都推給共產黨。

蔣介石沒有想到,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毛主席有彌天大勇,親自應邀來到了重慶。

蔣介石未免有些意味索然,只好虛以委蛇,強打精神拖延時間。

當他自以為兵力已經布署妥當,便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發動內戰。

1946年8月,蔣介石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得意洋洋地說:「相信戰爭不會拖的太久,共軍以八十萬對政府軍之三百萬,在戰爭的歷史上是沒有僥幸的,共軍非以一抵十不能獲勝。」

他在召見美國駐中國大使司徒雷登時更是得意忘形地說:「相信能夠在六個月內粉碎共產黨的軍事力量。」

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人民解放軍英勇奮戰,連續打贏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壯大至300萬人,國民黨軍隊則下降至290萬人。

要老覃說,這個時候,主客已經易位,雙方勝負已分。

我人民解放軍已飲馬長江北岸,蔣介石已經陷入了四面楚歌,但蔣介石仍在耍他的小聰明,他故伎重施,以退為進,於1949年1月1日發表了被毛主席稱為「求和聲明」的【元旦文告】,表示願和談下野。

究其本意,不過是透過談判使人民解放軍停止進攻,為其爭取時間整頓兵馬,好卷土重來。

應該說,人民解放軍自北卷席南下,氣吞萬裏如虎,解放全中國已是指日可待了,完全不必理解蔣介石這些小伎倆的。

毛主席還是希望雙方放下刀戈,免使江南父老遭受兵火塗炭之苦,透過和平方式統一全國,他見招拆招,提出了在懲辦戰爭罪犯、廢除偽憲法和偽法統、改編一切反動軍隊等八項條件的基礎上,願意同南京國民黨政府及國民黨地方政府和軍事集團進行和平談判。

蔣介石以為毛主席已經中計,遂高調宣告「引退」,讓「副總統」李宗仁代理自己的「總統」職務,在幕後指手劃腳,遙控指揮。

他給李宗仁劃好了和談的界限——劃江而治,即「確保長江以南若幹省份的完整,由國民黨領導,如華北、東北各地由中共領導一樣」。

同時,他又諄諄告誡李宗仁,強調「備戰要旨」,應「以整飭軍事為重」,務必爭取以三至六個月,在江南重新編練200萬新兵,再與共產黨一爭高下。

當然,他還是做了最後退保台灣的安排的。

李宗仁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他打算派出自己的桂系骨幹劉斐過江和談,猶如夢囈一樣對劉斐說:「我提出的劃江而治,共產黨應該會滿意,只要東南半壁得以保全,我們就有東山再起之時。」

劉斐說:「劃江而治只是你一廂情願的想法,太不現實了。」

不得不說,這時劉斐對天下走勢的判斷比李宗仁強太多了。

李宗仁是當局者迷,他坐在高位之上,自我感覺良好,有點辨不清東南西北了,他說:「你放心去談判吧,共產黨在北方已取得這麽多的地方,消化都消化不過來。要渡江南下,他們也需要時間。」

他看見劉斐還是毫無信心,又講了三點:一、全國民眾要和;二、立法院多數委員主張和;司徒雷登表示美國支持講和。

他說:「美國人的態度對局勢會有很大的影響,對方是不能不重視的。」

不過,在劉斐正式北上談判之前,李宗仁透過與白崇禧商量,決定還是先派被毛主席稱為「桂系的親信,中共的朋友」的劉仲容先去北平探探水。

這裏重點說一說白崇禧。

白崇禧絕對是個軍事巫師,他的軍事成名作是北伐戰爭中的龍潭戰役,該戰,他力挽狂瀾,一舉消滅孫傳芳部,穩定了北伐戰局。

此外,他和李宗仁一同指揮了台兒莊會戰,取得在國軍抗戰中的首次重大勝利。緊接著,他又指揮了武漢會戰,重創日軍。而在1940年2月,他還指揮了桂南戰役,在昆侖關兩度挫敗日軍。

因此,白崇禧有「小諸葛」、「今諸葛」、「白狐貍」、「當代張良」、「現代第一俊敏軍人」等稱號,甚至日本人也稱之為「戰神」。

白崇禧在三年內戰中,也曾讓我軍吃盡苦頭。

他曾在四平擊敗林彪,在大別山與劉伯承僵持。

毛主席因此評價他是中國境內第一個狡猾陰險的軍閥。

林彪也承認白崇禧是國軍中最會打仗的將領。

白崇禧還有一個最讓人稱道的地方,就是他和李宗多年來合作無間,兩人一起加入孫中山在廣州的革命陣營,一起聯手驅逐廣西的舊軍閥,一起率軍在北伐戰爭長驅至山海關,一起與蔣介石及其它地方勢力多次開戰,一起指揮軍隊抗擊日軍。

兩人不管蔣介石等人如何分化和拉攏,均不為所動,彼此信任,焦不離孟,孟不離焦。

抗日時期有一則謎底為「李白」的燈謎,很能形容他們兩人的關系:「是文人又是武人,是今人又是古人。是一人又是二人,是二人仍是一人。 」

對於李宗仁與白崇禧之間的優缺點,唐德剛說,李、白二人各有所長,李長於政治,白長於軍事。

張發奎晚年寫有【張發奎口述史】,他評論民國諸公,說李宗仁「軍事才幹很普通,做事欠缺毅力,作繭自縛,猶如風中之燭」;說閻錫山「很狡黠也很圓滑」;說馮玉祥「身材魁梧,練兵有方,但膽子極小」……唯獨對白崇禧高看一眼,他說:「他有軍事天才,足智多謀,但非常陰險,不坦率,遮遮掩掩的。」

李宗仁和白崇禧派劉仲容去北平探水,劉仲容的擔心和劉斐是一樣的,他問:「要是毛先生不答應劃江而治呢?」

白崇禧不以為然地說:「我們有強大的空軍和數十艘軍艦守江,他們硬要渡江的話,會吃不了兜著走的。」

然而,毛主席在香山雙清別墅接見了劉仲容後,明確告訴答復:「白先生要我們不過江,這是辦不到的。」

劉仲容向毛主席交出白崇禧的底牌,說:「白總司令估計,你們能用於渡江的部隊不會超過60萬,長江自古有天險之稱,國軍又有陸海空三位一體的立體防禦,你們的木頭船能劃過得去嗎?」

毛主席哈哈一笑,正告劉仲容說:「你們的情報有誤,我們的渡江部隊是100萬,另外還有100萬民兵,我們的戰鬥力是非常強大的,不可阻擋的。」

劉仲容聽了,面如死灰,作聲不得。

就在劉仲容準備動身回南京向李、白二人匯報情況的時候,李、白二人已經迫不及待地派以劉斐和張治中為首的」南京政府和平商談代表團」乘專機由南京飛北平談判來了。

為了早日結束戰爭,實作真正的和平,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還是與劉斐一行在北平舉行了鄭重的談判。

與此同時,毛主席再次會見劉仲容,勸他回告訴李、白,應該在這個歷史轉折關頭順應大勢,早日實作和平。

毛主席還極其認真地承諾:「白崇禧是很喜歡帶軍隊的,他的廣西部隊只有十來萬人,數位不大,將來和談成功,一旦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國防軍時,我們請他繼續帶兵,請他指揮30萬軍隊,人盡其才,這對國家也有好處嘛。」

劉仲容飛返了南京,將自己北平之行的經過如實向李、白作了匯報。

李宗仁的面色陰晴不定,沒說什麽。

白崇禧卻大光其火,昂先發狠說:「他們堅持要過江,那就不用再談什麽了,來吧,讓我們在戰場上見勝負。」

白崇禧如此自信他的守江能力,顯然是受了當年龍潭之役的暗示。

那是1927年8月25日晨,直系軍閥孫傳芳率主力大軍大舉渡江,白崇禧和李宗仁揮軍沈著應戰,在孫部的主渡點——南京附近的龍潭血戰不退,終於將來犯之敵擊潰,大獲全勝。

該戰結束,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曾撰有一聯相賀:

東南一戰無余敵,黨國千年重此辭。

一晃已經二十多年過去了,白崇禧還受此聯所激勵,驕橫自負,當劉仲容轉告了毛主席請他帶兵的話,他絲毫沒聽進去,叫囂著說:「對我個人的去留,現在不是我考慮的時候,目前要緊的是警告共產黨必須停止軍事行動,不要過江,否則和談的決裂就不可避免。」

白崇禧既然是這樣一種態度,和他合作多年的李宗仁也不好提出異議。

於是,和談宣告破滅。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總司令釋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要求全體指戰員「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幹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

4月20日夜至21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在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千裏戰線上橫渡長江。

白崇禧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頃刻冰銷瓦解。

雖說白崇禧在隨後的青樹坪戰役中一度取得了擊敗我四野一個師的勝利,最終還是在衡寶戰役中大敗虧輸,最後逃往台灣,落入了蔣介石的控制。

李宗仁在飛香港轉逃美國之前,千叮嚀萬囑咐白崇禧:不管時局如何,也不要跟著老蔣去台灣。

但白崇禧聰明反被聰明誤,沒有經受得住蔣介石的誘惑,傻乎乎地去了台灣,結果,晚年受盡冷落不說,還死得不明不白。

據說,他死後,屍身遍體碧綠,十分可怖。

白崇禧離奇死於1966年12月2日,享年74歲。而在前一年,即1965年,李宗仁從海外回國後,曾對白崇禧有過頗得大眾認可的評價:「白崇禧這個人太過自負,在政治上沒什麽遠見,只看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