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59年李訥選專業發愁,江青有意讓她學船舶制造,請校長孫巖出主意

2024-02-05歷史

李訥是新中國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江青的小女兒,在毛主席的所有兒女中年齡最小,自然也承載了父母更多的愛。

從出生開始,李訥就一直生活在父母身邊,被父母悉心教導。

1959年,19歲的李訥高中畢業,即將步入大學。

在選擇大學專業時,一家三口產生了分歧。

毛主席原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像自己一樣當個老師,李訥的母親江青則想讓她學習船舶制造專業,而李訥本人則在文史方面展現出了一定的天賦和興趣。

針對這一分歧,江青特意找到了李訥所在學校的校長孫巖,請她幫助出個主意。

那麽孫巖是如何勸解江青的呢?

李訥後來又選擇了哪一個專業?

兒時與父親一起生活,備受熏陶

1940年,李訥出生於陜西延安,是毛主席與最後一任妻子所生的唯一孩子,也是毛主席眾多子女中最小的一個。

李訥出生之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國共產黨黨中央不用再像從前那樣,被國民黨軍隊不停圍剿。

所以,李訥的成長環境也自然是相對安全健康的。

她從小長在父母身邊,像普通老百姓人家的小孩子一樣,得到了父母許多的寵愛。

1944年,四歲的李訥跟隨父母從延安楊家嶺搬到了棗園工作生活。

當時李訥已經學會了說話和走路, 整天跟在毛主席後頭喊爸爸,精力十分「充沛」。

毛主席日理萬機,經常與黨中央其他領導人一起開各種各樣的會議。

每次一開完會,李訥總是第一個沖進來找爸爸,毛主席也立刻起身笑著將李訥抱起來,指著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中央同誌,叫李訥喊「叔叔」、「伯伯」。

大家也紛紛熱情地回應起來,對她說:「小李訥,再見!」。

三年後,李訥已經到了接近上小學的年紀。

當時正趕上解放戰爭激戰正酣,胡宗南率領20萬國軍進攻陜北延安解放區。

毛主席決定率領黨中央主動撤出延安,進行戰略大轉移。

所以,這時的李訥並沒有機會進入學校去學習,毛主席見狀,也只能讓身邊的參謀、幹事在工作之余幫著教李訥學習一些寫字,了解一些古詩詞。

毛主席除了是一位偉大的領導人之外,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在作詩方面造詣深厚,革命生涯之中寫出過無數經典詩篇。

小小年紀的李訥,似乎遺傳了毛主席的這一點,在詩詞背誦方面能力很強,一天能背誦好幾首詩,也非常喜愛學習詩詞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李訥跟隨父母和姐姐李敏一起住進了中南海,並在北京西郊育英小學讀書。

每天晚上晚飯過後,毛主席都會帶著李敏和李訥在公園裏散步。

在散步時,毛主席會給兩個女兒講述一些歷史的故事,為他們講解歷史上各個王朝的興衰過程,講解投入之時,毛主席還會和女兒們一起高聲吟誦古詩,一家人其樂融融。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小年紀的李訥就備受熏陶,對文學創作和中國古代歷史產生了十分濃厚的興趣,在學習歷史方面幾乎達到了過目不忘的程度。

主席尊師重教,期待子承父業

從小到大,李訥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學習十分認真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

同時,父母對她的管教也非常嚴厲,任何一個關於她的選擇,毛主席和江青都會深思熟慮,不容一絲馬虎。

1959年,學習成績優異的李訥在高考中考出了不錯的成績,下一步就到了高考誌願填報的環節。

眾所周知,考大學選專業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人的一生,如何選擇一個好的專業,這讓李訥和她的父母犯了難。

還記得幾年前,李訥兒時的玩伴、周總理的侄女周秉德(周恩壽之女)來到毛主席家中找李敏和李訥玩,當時毛主席正在門口樹下乘涼,看到周秉德跑過來,就對她說:

「小秉德,快過來!你要幹什麽去?」

周秉德回答道:

「毛伯伯,我找嬌嬌(李敏)和娃娃(李訥)玩兒。」

毛主席又問道:

「你現在幾年級了?」

周秉德回答道:

「我今年初中剛畢業,要去師範學校讀中專。」

原來,周秉德小小年紀就受到了伯父伯母的熏陶,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

她想要盡快投身於工作崗位,不想將時間太多地用於學業。

於是,她毅然決然地決定放棄讀高中,直接讀師範類的中專,未來向教師崗位發展。

毛主席聽到周秉德關於未來的規劃之後,也表示非常贊同。

他說道:

「師範好呀,女孩子不一定都要成為科學家,學師範當一個老師也很有意義。」

之後,毛主席思索了一會兒,又對身邊人說道,等李敏、李訥長大之後,也讓他們學師範,畢業後成為一名老師。

其實,毛主席之所以主張李訥學習師範,自然有著他的一番考慮。

要知道,毛主席自己也是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畢業,畢業後曾短暫擔任過小學的歷史老師,對老師這一職位有著一定的感情,知道這一崗位的偉大之處。

後來,毛主席身處亂世,立誌於投身革命,為了革命,他不得不放棄教師的崗位,投筆從戎,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人。

在毛主席的心目中,一直都有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夢想。

所以,毛主席希望李訥能夠子承父業,完成其未盡的夢想,在李訥準備報考時力主李訥報考師範專業。

江青心懷不同意見,請求校長解惑

與毛主席的意見恰恰相反,李訥的母親江青並不同意李訥報考師範專業,而是想讓李訥學習船舶制造專業。

其實,江青的想法並沒有什麽錯誤。

新中國剛剛成立時,百廢待興,中國擁有世界上一等一的陸軍,但在空軍和海軍方面,卻與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實力相差甚遠。

中國固然缺乏空軍、海軍方面的人才,但更為缺少的是先進的軍事裝備,也就是在重工業方面的制造能力。

毛主席曾在會議中多次表示,新中國未來的發展將率先以重工業為主。

當時許多人認為,中國是農業大國,自古以來農業興邦,新中國百廢待興,應該率先大力發展農業。

針對此事,毛主席曾在會議上與這些人激烈辯論過多次。

後來,中央還是形成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決議,這才擁有了大煉鋼鐵運動。

1953年,中國與友好國家蘇聯簽訂協定,內容是以貸款的方式,向蘇聯購買一批海軍艦艇和相關的配件裝置。

同時,雙方還約定,蘇聯將派遣一系列技術人員,前往中國進行艦艇制造相關的技術指導。

基於這一事件,當時的江青認為,中國在船舶制造領域的技術方面高度依賴國外,這絕非長久之計,中國迫切需要自己的船舶制造專家,所以,讓李訥學習這一專業是非常有前途的。

李訥是江青唯一的女兒,江青對她一直比較溺愛。

據傳,在毛主席的家中,李訥和姐姐李敏一直一起生活,江青在家中教導李敏,讓李敏學會獨立,自己洗自己的衣服。

而對李訥,江青卻從不讓她學習洗衣服,李訥的衣服都是江青幫忙洗。

從這一件小事上,足以見得江青對李訥的溺愛。

所以,在李訥選專業這件事上,江青自然非常慎重。

江青害怕自己的想法出現偏差,反而害了李訥。

為了慎重考慮女兒的未來,她找到了李訥所在高中北京師大女子附中的校長孫巖,讓對教育行業更為了解的孫巖為自己分析一番。

1959年夏天,孫巖來到了中南海門口,在秘書的引導之下進入到南海勤政殿,面見了江青。江青與孫巖曾經有過一段共事經歷,彼此都很熟悉,所以在見面之後,江青也沒有太多的客套,直接跟孫巖說明了自己想要李訥學習船舶制造專業的原因,並詢問了她的意見。

孫巖聽罷,先是贊成了江青對船舶制造專業前景的看法。

但緊接著,孫巖話鋒一轉,直接表態,表示不建議李訥學習船舶制造專業。

江青非常意外,趕忙詢問孫巖原因。

孫巖趕緊解釋了一番。

原來,孫巖認為,船舶制造專業雖好,但卻並不適合李訥。

原因共有三點。

其一,李訥學習成績優異,但有些偏科,她比較擅長文史類科目,在物理方面的成績表現則並不是很出彩,如果選擇船舶制造專業,那她在文科科目方面的天賦就被浪費了。

其二,船舶制造專業未來的學習過程中,不會只在課堂上,大多數時間都會在船上,還會經常面臨乘船出海的情況。

這樣的專業學習條件艱苦,比較適合男生,不適合女生。

更何況李訥小的時候曾經遇到過醫療事故,打針時針頭掉在了腿裏,平時偶爾會因此出現發低燒的情況。

如果長期在海上實習,醫療條件不好,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情況。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那就是孫巖曾經了解過,李訥遺傳了其父在文學方面的優質基因,對文史類專業非常感興趣。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才能夠在未來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聽到孫巖如此解釋之後,江青豁然開朗。

她也認為想要讓李訥學習船舶制造專業的想法有些太草率了,是應該多考慮一些孩子的實際情況,不應該只考慮專業前景。

選擇北大歷史系,畢業後投身政界

毛主席夫婦與李訥商量了一番之後,得知李訥對歷史更感興趣,他們也比較開明地同意了李訥報考歷史專業的打算。

1959年,李訥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

來到學校之後的李訥勤奮好學,學習成績長期名列前茅。

毛主席對她的要求非常嚴格,鼓勵李訥住校,只允許她周末回家,且回家不準用小汽車接送。

以至於在北大學習生活了許久,同學們才知道,李訥原來就是毛主席的女兒。

大學畢業後,正值特殊時期,李訥在【解放軍報】任職,是報社的總編輯,積極貫徹毛主席的思想主張,帶頭進行活動。

後來,她幹脆成為了毛主席的主要聯絡人,負責反饋清華、北大等各個北京高校之中的運動情況。

在這一時期,北京武裝械鬥現象嚴重,經常出現傷亡,但有反革命組織的人從中作梗,人們都不敢直接向毛主席反映情況,生怕被別人抓住把柄,陷害成反革命。

李訥得知這一情況之後,向毛主席直接反饋了紅衛兵武裝械鬥的事實。

毛主席了解情況後,發出了讓解放軍進駐北京高校,阻止武裝械鬥的命令,北京高校之內的武裝械鬥情況得到了明顯的遏制。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李訥的及時匯報,所以,對於這段歷史,李訥是有功的。

1970年前後,毛主席大力提拔李訥,李訥逐漸步入政壇,擔任平谷縣委、北京市委書記等職,政治生涯大有可為。

然而,李訥的不幸卻悄然而至。

父親毛主席去世後,李訥悲痛欲絕,母親江青的反革命陰謀敗露,直接影響了李訥的職業生涯。

屋漏偏逢連夜雨,李訥還在這一段時間遭受到了婚變,只能自己一個人撫養兒子長大。

種種挫折之下,李訥精神狀態不佳,無心繼續在政壇工作。

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調整,才從挫敗感中走了出來,與王景清再婚,在組織的幫助下,再次回到了工作崗位,被黨中央安排在了中央辦公廳工作。

現在,83歲的李訥早已經退休,十分低調地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只有在一些關於其父毛主席的紀念活動中,我們才能偶爾看到李訥的身影。

結語: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較深遠,平常人家的百姓是如此,偉人的家庭也是一樣。

在李訥面臨選擇大學專業時,毛主席夫婦充分考慮了多方面原因,最終決定尊重了女兒的興趣愛好,令其選擇了歷史系。

後來的李訥投桃報李,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呈現出了一定的閃光點,並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

這一故事對現今的家長們也是一個啟發,在選專業這樣的人生大事上,還需要多聽一聽當事人的意見。

參考文獻:

【毛主席是怎樣教育子女的】 丁曉平

【毛主席的女兒李訥】 倪良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