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新四軍最能打的師,師長是大將,手下旅長:一位上將,兩位中將

2024-07-19歷史

導讀:1934年,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由於決定倉促,分布在南方數省的紅軍和遊擊隊根本來不及一起轉移,只能留在當地開展艱苦的遊擊戰,與敵人進行周旋。

抗戰爆發後,根據國共雙方達成的協定,北方的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而南方的紅軍和遊擊隊則統一改編為新編第四軍,即後來所稱的新四軍。

新四軍成立後,一面阻擊日寇的進攻,一面積極開辟抗日根據地,發展和壯大了敵後戰場,極大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可是老蔣不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1941年制造了「皖南事變」,使新四軍遭受重創。

為了粉碎反動派的奸計,繼續進行抗戰大業,1941年1月,新四軍在江南重新組建,而且實力大增,部隊由原來的4個支隊,擴編為7個師外加一個獨立旅,人數從原本的1萬余擴張到9萬多。

在之後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新四軍涅槃重生,越戰越勇,在江南地區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在改編之後的新四軍7個師中,如果要說哪個師的戰鬥力最強,那毫無疑問是粟裕率領的第一師。

第一師是由原新四軍第一支隊和第二支隊合編而來,多年的敵後遊擊戰爭,使這支部隊養成了敢打敢拼、頑強勇敢的戰鬥作風,擅長運動戰,攻城拔寨無堅不摧。

身為第一師師長的粟裕,建國後位居開國十大將之首,素有「戰神」之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才能逐漸凸顯出來,特別是解放戰爭時期,先後指揮了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經典戰鬥,加快了解放戰爭的勝利和全中國的解放速度。

俗話說「強將手下無弱兵」,當時新四軍第一師下轄的三個旅,同樣是戰績顯赫的主力部隊,三位旅長被稱為粟裕手下的三劍客,在戰場上都是所向披靡,無往不利的戰將。在1955年大授銜時,這三位旅長中有一人被授予上將軍銜,兩人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一旅旅長——葉飛

葉飛祖籍福建南安,出生於國外,少年時被父親送回國內,在廈門讀書。1928年開始參加革命活動,1932年入黨,1933年奉命來到閩東,開辟和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遊擊隊,是閩東革命的開創者和領導者。

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後,福建黨組織與中央失去聯系,葉飛臨危不亂,經多方奔走,重建閩東黨組織,並將各地紅軍和遊擊戰進行整編,成立了閩東獨立師,擔任政委。

面對反動派的圍剿,葉飛帶領部隊進行了3年艱苦的敵後遊擊戰爭,不僅粉碎了敵人的圍剿,還壯大和發展了閩東根據地,為革命保存了火種。

抗戰爆發後,閩東紅軍改編為新四軍一部,葉飛擔任第三支隊第六團團長,率部開赴抗日前線。在無錫、江陰等地多次襲擾日軍,並在1939年7月率部突入上海虹橋機場,炸毀日軍敵機4架。

1940年擔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新四軍重建後,蘇北指揮部改編為新四軍第一師,第一縱隊改編為第一旅,仍由葉飛擔任旅長兼政委。在第一師的三個旅中,只有葉飛是一人身兼旅長和政委兩職,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葉飛是一名文武全才的將領。

從新四軍到華東野戰軍,再到第三野戰軍,葉飛一直是粟裕手下的頭號猛將,職務從縱隊司令、兵團副司令,一直做到三野第十兵團司令,參加了孟良崮戰役,解放濟南,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大戰。特別是在1949年率部解放上海後,葉飛率第十兵團進軍老家福建,一路高歌猛進,不僅解放了福建全省,還肅清了盤踞在此的反動派殘余和土匪。

新中國成立後,葉飛先後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員等職,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新四軍第一師三位旅長中唯一的開國上將。

第二旅旅長——王必成

與第一旅旅長葉飛不同,王必成並非「土生土長」的新四軍,而是來自紅四方面軍。他出生於大別山革命老區,14歲就參加農民暴動,17歲加入紅軍,因為讀過幾年私塾,在紅四方面軍擔任傳令兵、通訊班長。

在鄂豫皖蘇區的反圍剿戰鬥中,王必成表現優異,逐漸得到領導重用,升任連長、營長等職,率部跟隨紅四方面軍參加了長征,在途中升任紅三十軍二六七團團長、八十九師副師長等職。

新四軍成立後,由於幹部緊缺,八路軍派遣了一批幹部南下支援,王必成就是其中之一,擔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參謀長、第二團團長等職。

在抗日戰爭中,王必成善於發現戰機,主動出擊,創造了新四軍的多項紀錄,包括:首次夜戰、首奪日占縣城、首次攻點打援、首次攻點打援,特別是在延陵戰鬥中,王必成率領第二團殲滅日軍精銳第15師團池田聯隊168人,並活捉3人,轟動全國,被稱為「延陵大捷」。

新四軍重建後,擔任第一師第二旅旅長,後任蘇浙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爆發後,擔任華東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在粟裕的指揮下,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在這兩場著名的戰役,王必成率領的第六縱隊都是絕對的主力。

萊蕪戰役,第六縱隊創造了一個縱隊在一次戰役中殲敵2.4萬余名的輝煌戰績。在孟良崮戰役中,面對敵人精銳整編七十四師,王必成指揮六縱率先攻上孟良崮頂峰,擊斃師長張靈甫,立下頭功。

1949年擔任第三野戰軍二十四軍軍長、第七兵團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作為一名老黨員、老革命,王必成雖位居高位,但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大公無私的高尚作風,尤其是對家人,要求更為嚴格。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對越自衛反擊戰時,老將軍聽聞兒媳要上前線,表示支持。夫人告訴他兒媳已經懷有兩個月身孕,上前線恐怕有危險,但老將軍仍表示支持,說道:「我不能參戰,但我們家有三個半人參戰,此願可遂,此誌可明了。兒女承父誌,堪慰老將心。」

第三旅旅長——陶勇

1936年,紅9軍教導師迎來了一位新的師長,他就是剛剛從紅軍大學畢業的陶勇。此時的他年僅23歲,卻已經成為了一名紅軍的高級將領。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陶勇表示都要感謝黨和紅軍的培養。

他16歲參加紅軍遊擊隊,跟隨紅軍南征北戰,參加了紅四方面軍的反圍剿和長征。在紅軍隊伍中,陶勇從一個不識字的農村青年,逐漸成長為一名英勇善戰的將領,歷任連長、營長、團長等職。

與王必成一樣,陶勇也是在抗戰爆發後,被抽調派往新四軍的幹部,在新四軍第一支隊擔任副參謀長,後擔任蘇北指揮部第三縱隊司令。在著名的黃橋決戰中,粟裕派陶勇堅守黃橋,面對十倍於己的敵人,陶勇親臨一線指揮,在戰鬥進行到最激烈時,他脫下上衣,舉起大刀第一個殺了出去,在他的鼓舞下,第三縱隊一舉擊潰了敵人。

在指揮部的粟裕遠遠望見第一個沖進敵陣的陶勇,眼含淚水地說道:「好一個拼命三郎。」

解放戰爭時,陶勇擔任華東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參加了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

在淮海戰役的最後階段,陶勇指揮第四縱隊,率先突破杜聿明集團的總部陳官莊,1月10下午,第四縱隊十一師向陶勇匯報,說他們在張老莊抓到了一個名叫加文明的俘虜,自稱是敵第十三兵團的軍需官,可大家覺得不像,就向陶勇報告。

陶勇立刻叫人將他押到了司令部,時任第四縱隊政委的郭化若與杜聿明是黃埔同學,見到加文明後,打趣地問道:「老同學,你不是叫杜聿明嗎,什麽時候改名叫加文明了?」原來這位叫「加文明」的人,就是敵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

杜聿明被捉,標誌著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在歷時兩個多月的淮海戰役中,陶勇率領第四縱隊殲敵7萬多人,俘虜5萬多人,僅此一戰,第四縱隊人數就增加3萬多人,從戰前的不到兩萬,一下猛增到5萬多人。

1949年華東野戰軍改為第三野戰軍,第四縱隊改為第二十三軍,陶勇任軍長。新中國成立後,陶勇擔任第九兵團副司令員,與宋時輪一起率部赴朝作戰,回國後任東海軍區海軍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結束語: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在粟裕的帶領下,葉飛、王必成、陶勇三人都成長為了能夠獨當一面的戰將。

據統計,第一師在抗戰中與日軍大小數百戰,粉碎了日軍的圍剿、清鄉等行動,共殲滅日偽軍6萬多人,部隊也從最初的1萬多人發展壯大到3萬多人。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第一師下面三個旅先後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的主力縱隊,葉飛、王必成、陶勇也成了名震華野的王牌悍將。由此可見,一個知人善任,能征善戰的將領,是帶出一支好隊伍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