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葉飛推薦一人任廈門市長,毛主席問周恩來:是那個會打仗的縣長?

2023-12-22歷史
1949年9月19日,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開始向閩南進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完全控制了完成對金、廈兩島之敵的三麵包圍。

為後來的解放廈門,正式鋪平了道路。

就在廈門解放前夕,有關廈門如何順利接管的工作被提上了議事日程,特別是要選一個適合出任廈門市市長的人。

廈門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福建東南沿海,得益於地理環境,對外接觸頻繁,有不少的華僑在當地。因此廈門市市長的人選至關重要。

當時,南洋華僑總會會長陳嘉庚受邀在北京參加新政協會議,在籌備會議期間,陳嘉庚與毛主席閑聊,聊到了老家福建,並談到了人民解放軍已經兵臨廈門,不久廈門即日解放的情況。

陳嘉庚對毛主席提出了一個建議:

「福建已經解放,廈門解放也指日可待,廈門海外華僑眾多,又是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在海外影響很大,希望派一個能幹的閩南人到那裏當市長,有利於推動廈門的社會改革與經濟發展。」

黨中央毛主席很重視陳嘉庚先生的意見,還特意征求福建省委的意見。

當時,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還兼任著福建省副省長,他向福建省委提了一個人選:

「梁靈光」

毛主席後來聽說後,也很贊同葉飛的提議,還問了一句:

「就是那個會打仗的縣長?」

梁靈光,時任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29軍參謀長。

應該說這個級別是不低的,如果參加1955年授銜,也許會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將軍。

當然,這裏要插一句,如果沒有調任廈門市市長的情況下。

1949年9月,梁靈光正在前線,籌備解放廈門事宜,福建省委突然傳來訊息,要他去福州。

梁靈光自己也是一頭霧水,等到到了省委以後,聽到組織上交給自己的任務「出任「廈門市市長」,他就更糊塗了,畢竟他投身軍教多年,參軍打仗已經是家常便飯,但要說地方建設完全是門外漢。

不過,毛主席為什麽要說他是一個會打仗的縣長呢?

這件事還要從頭細說。

梁靈光1916年出生於福建永春一個儒商家庭,父親梁繩基是晚清秀才,據說當過教書先生,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被頹然,梁繩基棄文從商,生意做得很大。

有這樣優越的家庭條件,梁靈光從小便在父兄影響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遺憾的是,在梁靈光十歲那年,父親梁繩基不幸病逝,家裏的經濟一蹶不振,好在兄長梁披雲從日本趕回來,在他的堅持下,梁靈光總算是沒有中斷學業。

梁靈光在上海學習期間,日寇正一步步籌謀侵略中國,侵占東北後,又把觸角伸向華北,梁靈光義憤填膺,於是在上海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

1935年,梁靈光在上海參加「一二九運動」,與上海3000余名學生赴南京請願。

也因為多次參加革命活動,梁靈光被學校開除,不得已藏身廈門,在廈門生活期間,梁靈光以【平話】雜誌專欄編輯的身份,發表了多篇披露國民黨黑暗統治,日軍野蠻侵略的文章,只是很遺憾,因與國民黨當局宣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不符,雜誌只辦了一年便被迫關停。

在梁靈光的革命經歷中,有一段經歷非常特殊。

1936年2月,梁靈光在上海參加了黨領導的上海抗日青年團,因多次領導學生運動,又被國民黨當局通緝,不得不躲進了英租界。

後來在哥哥的幫助下,與同年6月他赴馬來西亞吉隆坡,在尊孔中學任教,梁靈光在馬來西亞期間,仍然致力於革命運動,並在華僑中籌建了「雪蘭俄邦反帝大同盟」、「華僑抗日救國會」、「左翼作家聯盟」三個進步團體並擔任主席。

盡管七七事變後,梁靈光就回國參加了新四軍,走上了抗日戰場,但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使得梁靈光在華僑中有很高的聲望。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梁靈光回國參加抗戰,途經新加坡時,受到南洋華僑陳嘉庚的歡迎,陳嘉庚聘任他為【南洋商報】的特約記者,回國采寫抗戰新聞。

回國後的梁靈光參加了新四軍,並於1040年8月入黨。

毛主席之所以稱梁靈光是「會打仗的縣長」,主要是他擔任過如臯、南通兩縣抗日民主政府的縣長。

梁靈光在如臯擔任民主政府縣長時,就兼任當地的警衛團團長,並親自率部與日寇拼殺20余次。

當時,日偽頑對新四軍所在的根據地不斷壓迫,梁靈光率如臯警衛團幾次參戰,殲滅敵人,黃橋決戰時,如臯警衛團以一部兵力配合作戰的同時,還不斷發動如臯當地的民眾支援新四軍

梁靈光到南通之前,當地的政權由國民黨掌握,當地縣長是有名的頑固派,他勾結地方勢力,企圖進犯我根據地。

考慮到抗日統一戰線,梁靈光選擇孤身一人深入南通做統戰工作,說服了當地保安旅一名團長,趁著敵人不備,一舉瓦解其反動政權。

出任南通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後,梁靈光重新整頓了當地保安旅,並自任保安旅旅長,後又改稱警衛團,梁靈光兼任團長

在梁靈光努力下,這支保安旅的習氣有了很大的轉變,後來成為一支抗日勁旅,並多次與新四軍配合作戰。

梁靈光開辟通、如、海、啟根據地,並行動當地的警衛團對日偽展開激戰,每次出動少則殲敵幾十余人,多則殲敵上千人。

根據資料統計,僅在1944年6月到10月這四個月的時間裏,梁靈光組織了大小戰鬥450余次,斃傷日偽軍1500多人,俘虜日偽軍1200多人,繳獲大批槍械、汽車、汽艇。

既能夠參與根據地的建設,有能夠上陣殺敵,梁靈光這樣的人才在當時全軍中也是不多見的。

不過,到1947年,華東野戰軍成立後,梁靈光正式調入作戰部隊,任十一縱33旅旅長,可見梁靈光本質上還是一名軍人。

一直到1949年廈門解放前,梁靈光都始終這麽認為。

當時,中央詢問福建省委對廈門市長的人選,葉飛直接就想到了梁靈光。

梁靈光那會兒正在前線,為發動漳廈戰役征集船只,完全沒想到上級會同意他出任廈門市市長。

不過,既然是中央的決定,梁靈光自然也沒有什麽話說。

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後,梁靈光第二天便帶著市政府的班子進入廈門,對全市進行接管。

廈門雖然不是北平、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但因為作為沿海城市,加上近代口岸開放,解放之初就面臨嚴峻的形勢。

梁靈光主持的市政府工作千頭萬緒,十分復雜,光是接收國民黨政權的單位就有120多個,國民黨中央直屬機構22個,市屬機構46個,各種文化機構21個,軍警機構12個。

光是接收接管這些單位,前後就花了半個月。

更為關鍵的是,迫在眼前的困難,廈門的糧食僅夠吃三天,貧苦民眾甚至連糠菜也吃不上,燃料也不夠,甚至出現了市民們把門板劈了當柴燒的情況。

廈門的物資多數是依靠海運獲得,閩南地區根本沒有足夠的糧食、燃料供給,由於當時金門未解放,國民黨當局的船只封鎖海面,也根本運不進,整個廈門面臨市面不穩的情況。

梁靈光一面派人安撫市民情緒,一面福建省委匯報,並建議十兵團司令部直接進駐廈門,負責軍管工作,為了穩定市面,葉飛下令給兵團後勤部,限令半個月內籌措大米400萬斤、柴草600萬斤,以保障城市以及部隊使用。

在安穩局面後,梁靈光也要面臨城市發展的問題。

廈門地理位置雖然得天獨厚,但之前我們提到過,廈門經濟結構其實很單一,基本上沒有農業,工商業基礎也很薄弱,交通只能依靠海運,而且還因為金門未獲得解放,國民黨軍艦封鎖海面,老百姓連獲得糧食補給也很困難。

盡管各方面困難重重,梁靈光還是下定了決心,解決當地困局,為此他采取了三個辦法。

一是疏通僑匯,利用廈門旅外華僑眾多,歸僑、僑眷占全市人口三分之一的優勢爭取更多僑匯;

二是開辟航運,邀請工商界知名人士和進出口商代表共商對策,逐步恢復航運,增辟了通往汕頭等地的航線,一些外籍輪船也加入了往返廈門、香港的貨執行列;

三是擴大物流,透過貿易公司向上海、廣州和福建各地輸出土特產,從海外和內地購進工業原料、生活必需品,還舉行了第一屆物資交流大會。

梁靈光的努力,博得了廈門民眾以及海外華僑的贊許。

1951年,梁靈光又兼任了廈門市委書記。

廈門當時最難的地方,就在於對外溝通,特別是同祖國大陸的聯系。

梁靈光一開始就註意到了這一點,當時南洋歸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回到老家集美,就提出過廈門島應該與祖國大陸連為一體,梁靈光結合這一想法,決定在廈門島的高崎到集美之間修建一段大堤,既能用於軍事防禦,也能方便廈門島與內地之間的溝通。

1952年底,在陳雲主張下,廈門海堤的建設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國家專門撥出了1323萬元專款用於建設。

至1956年底,廈門海堤完全竣工。

一直到1990年以前,廈門海堤都是廈門對外聯系的唯一通道,從根本上打破了廈門孤懸在外的一種境地,使得廈門踏上了飛速發展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