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陳毅對華野的威懾力:人雖在中野,一紙電報嚇得陳參座發報道歉

2023-12-26歷史

1998年,中國整理編輯,並於2003年成功出版發行了【粟裕文選】。該書中,第一部份的第三卷,以獨特的視角記錄了一份在1948年7月28日由粟裕親自發送的電報內容。這份電報送達物件非常特殊,既包括陳毅指揮官以及中國軍事委員會,但順序卻是先排布陳毅的姓名,而後才提及中國軍事委員會。

此種情況在過去的戰爭年代,乃至現如今的軍隊內部通訊中,皆極為稀少且突兀。軍隊級別使用電報進行溝通交流時,一般會采用「司令員」與「政治委員」並列在標題中的形式,例如:鄧小平、林彪、陳粟、粟譚,甚至還有一些涉及到決策層的主要領導人物,比如華野方面的艦隊,其主要領導者們包括:粟譚陳唐、粟陳張(其中張為華野副參謀長張震)。

然而像這種獨門向司令官尤其是只有司令官的情況,我們很難在以往的電報中尋找到類似的例子。若是在供電報時將受眾群體設定為中國軍事委員會,那麽毫無疑問,軍事委員會將會優先出現在電報的最前方。

眾所周知,粟裕將軍很少會對具體戰鬥活動做出詳盡分析及總結。或者我們可以更為嚴謹嚴密地表述,在粟裕將軍的眾多作戰經驗中,他極少將戰役的綜述及分析筆錄在正式的電報當中,更多地是在部隊層面上組織開展。在豫東戰役剛剛結束之後不久,【粟裕文選】之前以及隨後所記錄有關豫東戰役的綜述,僅有出自該電報的這段文字。因此,缺乏便意味著奇特,也正是因為這奇特之處,使得此電報顯得尤為不同尋常。

這份電報以其極高的專註度,全面性地深刻剖析了豫東戰役中炮兵戰術的改進及其重要性。從整個電報內容來看,其中「炮兵戰術」相關內容的占比竟高達90%,這實在是驚人之舉。需要指出的是,粟裕作為華野第一大將,對於陳士榘以及唐亮(華野的重要領導人,副政委)的編制、編寫工作是非常關註和重視的。而在電報中,排在前兩位的明明是粟裕和陳士榘,但是在文中卻罕見地出現了陳士榘單獨作為主語的段落。通常而言,粟裕在姓名標示順序上排名靠前,無論是自我介紹還是提到一人的稱謂,粟裕都會自己站出來稱謂。

那麽,陳士榘究竟怎麽了呢?這一系列的狀況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而且撲朔迷離。若只是孤立地審視這篇電報,恐怕無論如何我們也無法找到任何原因。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編纂小組對於當年發生的歷史事件,以及戰友間的深厚友情有著相當明顯的認識,他們十分細心負責且具有極高的歷史專業素養,因此會在附錄處為讀者呈現出該電報的邏輯根源。

事情的起因源於陳毅在1948年7月24日,給粟裕及陳士榘分別發送了兩封語氣溫和表達方式並不太妥當的電報。其中,電報一提到了華野釋出的那份新聞報道,對於豫東戰役勝利的綜述明顯不足,未能高度贊揚中原野戰軍在此次戰役中協助作戰的深遠影響;電報二則提醒了陳士榘在洛陽戰役結束之後的總結發言,其中過度強調了炮兵在整個戰役過程中的關鍵角色與突出貢獻,可能會滋生對裝備過度依賴性的態度和思想;最後,電報三還深入探討了陳唐兵團三縱部的團隊表現,據聞有部份中野的同誌曾明確表示他們表現過度自大。

單單透過這三個內容,不知諸位是否能夠發現存留下來的問題並非嚴峻至此,只是華野部隊對於中原野戰軍的功勞未加充分體現。至於第三縱隊的驕傲,我認為這其實也並無可厚非,事實上,只要哪家野戰軍的頭號王牌隊伍沒有幾分傲氣呢?取得勝利之後迎風飛翔,而非跌至谷底之際才展現其風彩豈不是更好?

因此,僅憑陳毅這一封電報,顯然是遠遠不足以揭示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在此基礎之上,我們還需考慮當時的歷史背景加以考量。陳毅將軍特別撰寫了「關於開封、睢杞、洛陽戰役的幾點總結與說明」。勝利者還需要進行反思和檢討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火力全開取得勝利之後的總結亦或是自我反思問題確實有所必要,但是完全沒有上升到要進行所謂「檢討」的程度,更別說需要采取措施進行「解釋了。

所以,這封電報根本不是什麽戰役總結,實質就是一封帶有道歉性質的報文。

給中野和陳賡兵團道歉。

粟裕忽視了人情

向中原野戰軍致以誠摯的歉意,其中原因在於未能充分稱贊中原野戰軍在豫東戰役中所給予華東野戰軍的有力支持。

豫東戰役的發展歷程超出了粟裕將軍的預期。

從豫東戰役的計劃制定到實際執行以及最為關鍵的決戰階段,可以觀察到粟裕將軍對中原野戰軍的態度發生了顯著變化。一開始,粟裕將軍在往來電文中雖然持續向劉伯承元帥和鄧小平主席報告戰況,然而直至胡璉率領部隊向開封北部挺進以援助開封前線之時,他與劉鄧之間的溝通主要集中在調動陳賡、謝富治兩個兵團至開封、睢縣及杞縣的戰鬥區域參與行動,這兩個兵團當時仍聽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指揮。

可見,粟裕將軍並未直接邀請中原野戰軍派遣兵力協助其進行軍事行動。

不幸的是,1948年6月24日,邱清泉的部隊攻陷並再次奪取開封,胡璉自周口地區北上,增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的壓力,此時粟裕將軍立即向劉伯承元帥和鄧小平主席提出請求,期望中原野戰軍的主力部隊能夠稍微偏離當前位置,以便在需要時提供支援。

事實上,直至6月24日的那份電報語帶焦急且顯得突兀。

三日後,粟裕將軍更明確地向劉伯承元帥和鄧小平主席發出電報,請求他們的軍隊在河南省的周口地區牽制胡璉所率領的部隊,並且語氣真誠地提出自己手中的力量已全部投入作戰,實在無法預留下其他增援部隊。劉伯承元帥和鄧小平委員會回電,稱他們正在召集包括團級幹部在內的相關人士在豫西召開會議,倘若情況緊急,恐難及時響應。該份電報意味著劉伯承元帥和鄧小平主席以較為婉轉的方式拒絕了粟裕將軍過於直接且缺乏禮貌的請求。不過出於整體大局考慮,他們仍然表示願意全力支持華東野戰軍。

經過一個星期的時間,隨著中國國民黨軍隊第七兵團黃百韜所轄部隊加入睢縣作戰,加上胡璉司令官瘋狂向北方推進,粟裕將軍幾乎每逢電報必定詢問他們的軍隊所在何處,甚至不惜下達命令讓中原野戰軍在某個具體地點展開戰鬥。這使得擁有華野代理司令頭銜的粟裕將軍在協調兩大野戰軍事務方面面臨極大困難。在中共中央軍委的指示下,中原野戰軍嚴格遵守規定封鎖住胡璉的部隊,為總體戰局做出了貢獻,這無疑表現出他們顧全大局、尊重合作的優異品質。

劉伯承元帥和鄧小平主席能夠做到這一步,的確十分不易。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成功戰勝敵軍之後,應當鄭重其事、形式莊重地向劉鄧兩位領導致以衷心感謝,以此報酬他們的付出。

然而遺憾的是,這一步驟並未得到妥善執行。

豫東戰役取得重大勝利之後,根據慣例應釋出宣傳報道,宣揚我方軍隊擊敗敵軍的輝煌成就。該篇報道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政治部門撰寫,並經由華野主要領導審定。可能由於事情緊急,亦或是高層領導們集體忽視了人際交往的禮節,在這份公開聲明中,對中原野戰軍阻擋胡璉部隊的功績僅僅做了輕微提及,並無過多渲染。

陳毅將軍看到訊息後立刻察覺到事態嚴重性,即時將情況告知粟裕將軍,後者也意識到了問題所在,隨後迅速起草電文,專程向陳毅將軍解釋自身審稿不夠細致導致疏漏,同時向中共中央軍委發送該份電報特意說明中野功勞極大,用於阻援的兵力比華野投入戰鬥的兵力都多……

陳參座惹人不高興

在表面上看,人們批評炮兵戰術過度消耗資源,甚至有人提出了對裝備依賴性的擔憂。然而,其深層次原因並非僅僅局限於這一問題本身,更多地指向了洛陽戰役過後,陳士榘所表現出來的高姿態。以下我們將簡要描述該事件的全貌。

對於洛陽戰役期間的軍事行動,根據中央的戰略部署,陳唐兵團擔負起了攻城任務的統一領導權,而陳謝兵團則服從陳唐的調配。事實上,無論是從資歷還是能力方面,陳賡都顯著優於陳參座,這一點無需進行過多解釋,因為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大授銜儀式上,陳賡名列大將第四,陳參座僅為上將。

由於指揮關系與資歷之間存在倒置現象,因此在中野內部引發了一定的爭議和不滿。攻打洛陽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小波動,陳賡率領的四縱部隊在進攻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進攻效果並不理想。然而,陳士榘指揮的華野三縱利用強大的炮火打擊力量,成功打破了國民黨守軍最為牢固的堡壘防禦系統,並率先突破城防,榮譽稱號「洛陽營」也頒發給三縱。

然而,戰役完成後,發生了一些令雙方都感到困擾的事情。中野部隊在占領了國軍炮兵陣地後,獲得了大量的火炮武器,負責看管的人員留下了幾個留守人員。然而,當華野三縱的士兵前來檢視時,他們直接斷然將所有的火炮收編己有。中野士兵為了保護自己的成果,堅決反對這種做法,結果導致他們連同大炮全部被帶走。

中野四縱十旅二十八團的勇士們對此憤憤不平,找到陳賡理論,陳賡對他們的行為加以斥責,並表示:「戰役的勝利本應屬於全體參戰人員,無論誰獲取的戰利品都是相同的。請立即回去將那些犧牲自己保衛國家的戰士召回。」這樣的歷史事件的改編版本,相信廣大讀者朋友們在熱播電視劇【亮劍】中曾經目睹過。

其中,三縱的驕傲自滿在整個事件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更為嚴重的是,戰役結束後,中野在豫西地區召開了重要會議。會議上,陳士榘充滿熱情地分享了他的破城策略,將炮兵的戰場效益置於首要地位,並強調只有擁有充足的火力支援才能確保最後的勝利。這種說法無疑向四縱投送了諸多質疑。要知道,陳賡領導的四縱包括十旅、十一旅以及華野三縱八師在內的多個部隊同時參與了城市攻防作戰,中野負責攻擊西門、南門,華野則負責攻打東門。在攻打南門的部隊中,由於炮火不足,使用爆破方式推進城市,卻遭到了敵軍的頑強抵抗,導致部份部隊傷亡慘重。陳參座在分享經驗的時候顯然沒有充分考慮到這一因素,使得四縱的形象受到了嚴重損害。

盡管陳賡大將軍度恢弘,並未對這些瑣碎之事產生過分的計較,但廣大四縱將士卻無法接受這一現實,對此三縱的爭議和指責愈演愈烈。幸運的是,劉伯承元帥展現出了他的博大胸懷,在大會上客觀公正地指出,華野和中野各具特色,各有所長。他的言論成功緩解了中野參戰官兵們的緊張情緒。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自1948年5月份開始,陳毅擔任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以來,一直與劉鄧兩位元帥形影不離,他親眼目睹了這場風波,心情自然頗為沈重。考慮到陳參座乃是其老部下,且頭上還頂著華野司令兼政治委員的顯赫職務,面對兩個野戰軍之間發生的紛爭,他作為最高統帥不能保持沈默。

正是出於以上種種緣由,才促成了這份電報的誕生。

盡管從華野軍隊成立之初起,陳毅便將作戰指揮權交付予粟裕負責,但是在對山東八路軍以及華中新四軍部隊的號召力方面,縱觀華東地區,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超越他。盡管他平日待人溫和慈善,熱衷於開懷暢談,但是「老總」二字並非 [空泛之詞,華野之中,雖有人敢於與粟裕展開爭論,卻無人膽敢對陳毅憤怒。隨著歲月的累積,這種權威並未有任何削弱之處。

粟裕和陳士榘均是智者中的佼佼者,他們明白陳毅的意圖其實是指向陳參座。陳參座以誠摯的態度詳細地解釋事由,為自己的倉促魯莽行為表達了深深的歉意。對此,粟裕則為其增添了新的內容,請求軍委協助傳達對於中野的謝意。如此胸襟氣度一經展現,便立刻激發出高尚的品格,即既承認自己的失誤,同時又充分體現了對中野功績的敬重。

陳毅作為高層人物,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威望,陳參座無法忽視老總的發言意願,而劉鄧首長更需顧及到陳老總這位來自四川的同鄉以及多年以來的親密戰友,因此他們也無法不對陳老總給予寬恕諒解。這場原本可能引發矛盾的輕微失誤,遂得以順利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