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海南島,突擊隊名單竟無一名軍事主官,韓先楚罕見發怒:我上

2024-02-25歷史

南北平均跨度30公裏的瓊州海峽,難以掌控的暴雨風浪,以及那條薛嶽傾盡全力打造的 「伯陵防線」 10萬守軍、4個碉堡林立的環島防備區、海陸空齊全的立體防禦。

對於韓先楚來說,這場仗只要打響第一槍,就再沒有任何後退的可能。

兩個軍蓄勢待發,第一批突擊隊已經登島,瓊崖縱隊的策應行動全面展開,這個時候要做的就是跟敵人搶時間、搶空間,後續的登陸行動必須及時跟進,戰機一旦延誤,就意味著所有努力都將白費。

然而就在這緊要關頭,部隊上報的一份名單卻讓一向沈穩的韓先楚罕見地發了火: 第二批登島突擊隊的帶隊名單上居然清一色的都是副職幹部,沒有一名主官,甚至政工幹部比軍事幹部還多。

「這個時候他們還在怕什麽?如果都不敢上,那我上!」

韓先楚的話擲地有聲,容不得半點妥協。解放海南這收官一戰,絕不能在最後時刻掉了鏈子。

一、一心求戰的韓先楚,差點掀了鄧華的房頂

渡江戰役後,第四野戰軍對白崇禧的桂軍殘兵展開千裏大追擊,先戰衡寶,再打廣州,以「大迂回大包圍」的戰略一把網住國軍南線主力,將其全部肅清。

然而慶祝廣州解放的入城儀式還在籌備之中,毛主席的一封電報便傳到了四野總部:

「要使15兵團攻取海南島,消滅殘敵,平定全粵」。

解放海南島,是四野的最後一場 「收官之戰」 ,事關全域,容不得半點馬虎。毛主席親自點將15兵團,作為兵團司令員的鄧華深感責任重大。

渡海登陸作戰不同於常規的陸地作戰,戰術制定、情報收集、後勤保障都是嶄新的考驗,而且四野將士多為北方子弟,在陸地上縱然是秋風掃落葉難有敵手,但讓他們「旱鴨子下水」去打海戰,其實誰也沒有把握。

不過隨同作戰任務同時下達給鄧華的,還有一個利好訊息。 鑒於15兵團所屬48軍正留守江西執行剿匪任務,四野總部決定以12兵團40軍配屬15兵團,並由12兵團副司令員韓先楚協助鄧華指揮整個戰役。

鄧華沈穩有謀,文武雙全,是軍中「智將」,而韓先楚膽略十足,敢打敢拼,又是出了名的「旋風將軍」,讓這樣風格迥異的兩人在一起指揮作戰,無疑是完美互補,為解放海南島提供了雙保險。

很快,15兵團挺進雷州半島,並隨即展開針對島嶼登陸作戰的訓練,收集渡海船只。大戰一觸即發,但兩個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卻讓身為總指揮的鄧華產生了推遲戰役的想法。

其一:金門戰役功敗垂成

1949年10月24日,三野10兵團發起金門戰役受挫,因為情報不明,後援不濟等諸多因素,渡海登島的作戰部隊大多壯烈犧牲。金門戰役的失利,有輕敵和急躁的原因,但更為主要的是我軍之前並沒有意識到渡海登陸作戰的艱巨性,在戰術打法的制定上依然沿用了陸地上的那一套,缺乏應變。

金門戰役給即將打響的海南島戰役提供了經驗和教訓,木帆船渡海作戰到底能不能實作?偷渡還是強攻?後續梯隊如何支援?這些都是鄧華和韓先楚要考慮的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戰役就不能草率發起。

其二:海南島的敵情比想象的更加復雜

薛嶽是國軍之中首屈一指的名將,曾在抗日戰爭中三次成功保衛長沙,重創來犯的日軍主力兵團,防守能力堪稱一絕。這次薛嶽掛帥海南島,手下海陸空三軍齊全,實力比守長沙時只強不弱。

瓊崖縱隊參謀長符振中曾乘坐漁船秘密渡海,向鄧華匯報了海南島上的詳細敵情,並著重傳達了瓊縱司令員馮白駒對於打破國軍「伯陵防線」的建議。在認真研究島上敵情和瓊崖縱隊的接應能力後, 鄧華認為15兵團目前的戰備仍不能保證「一擊必勝」,倉促進攻難以取得預期效果,作戰時間應當推遲。

就這樣,原定於1950年2至3月的戰役發起時間,先是被推遲到了6月,後來再次推遲到年底。 不過這項15兵團深思熟慮的命令,卻遭到了兼任40軍軍長韓先楚 堅決反對。

當年3月份,40軍119師成功突襲潿洲島,繳獲大型木帆船300多艘,加上部隊原來已經收集到的船只, 40軍此時的戰備已經完全能夠滿足一次運載2個師渡海作戰的可能。

但木帆船渡海有一個硬性條件,那就是必須依賴風向。瓊州海峽在谷雨之前為東北季風,只要一過谷雨,風向便會轉為西南風。所以一旦錯過4月份的谷雨時節,木帆船作戰就會成為一場空談。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韓先楚堅持認為戰機稍縱即逝。推遲幾個月,敵情在變化,天時也在變化,不能因為求穩,就主動放棄大規模渡海的絕佳時機。

為了抓住戰機,「桀驁不馴」的韓先楚做了兩手應對:

一、按下兵團命令,讓40軍戰備不變,必須做好在4月前發動總攻的準備。

二、直接向鄧華建議,40軍主力作戰已無大問題,如果43軍尚未準備好,可由40軍先行渡海作戰。

韓先楚的提議簡單直接,戰機不能錯過,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如果兵團仍有顧慮,他可以直接帶40軍打前站,獨立承擔解放海南的任務。

韓先楚雷厲風行,想法雖然大膽卻不乏可行性。但作為兵團司令員,從全域考慮的鄧華卻不能同意這樣的建議。兩個軍協同作戰,沒有讓40軍沖鋒,43軍當觀眾的道理。而且讓40軍孤軍登陸,如遇意外,也無法及時提供支援。

韓先楚在作戰問題上,向來很 ,長征時他敢在彭德懷面前「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在東北時又能指揮上級曾庫林,如今面對一心求穩的鄧華,他也是絲毫不肯讓步,甚至聲稱如果兵團不同意40軍單獨發起進攻,他就直接將方案越級上報四野司令部。

鄧華是出了名的好脾氣,但這一次韓先楚一股蠻勁上來,他解釋不通,勸也勸不動,到最後只能質問韓先楚:

「你到底承認不承認是我指揮你?」

韓先楚性如烈火,直截了當地回答到:

「我只服從 正確 的指揮」。

四野兩大虎將就解放海南的戰略問題在海邊的指揮所裏爭論不休,兩人嗓門都很大,在場的其他幹部大氣都不敢出,在事後更是回憶到: 「感覺房頂蓋都要被掀掉了」。

韓先楚說一不二,回到軍部後直接越過15兵團向四野總部呈送3封電報,言明40軍已經完全具備單獨發起大規模登陸作戰的能力,請求抓住谷雨前的風向條件盡快發起總攻。

這已經不是韓先楚第一次越級上報了,他的前幾次請戰都得到了四野總部的認可,但這一次情況卻截然相反。四野總部考慮到解放海南島關系重大,鄧華采取謹慎態度是正確的,40軍、43軍必須同進同退,以十分的把握來打這場仗。

韓先楚兩次碰壁,但他仍然沒有放棄,再次找到鄧華陳述及時發起總攻的必要性。要說毛主席點將鄧華,除了看中他的軍事才能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此時的鄧華已經具備了一名統帥應該有的氣度和胸懷。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面對韓先楚的堅持,鄧華沒有一味地固執己見,而是權衡各方,認真研究 兩個 軍大規模渡海的可行性。他要做兩手準備,能打就速戰速決,不能打就穩中求進。

到最後鄧華直接把40軍偵察科長鄭需凡叫了過來,問他:

「木帆船渡海,風向容不得半點差錯,你有沒有十足的把握?」

鄭需凡當即立下軍令狀:

「我不敢保證有北風,但是我敢保證沒有南風,錯了殺我的頭。」

就這樣,在韓先楚的極力推動下,鄧華堅定了作戰決心 :戰役不再推遲,15兵團於谷雨時節執行渡海登陸作戰計劃!

二、韓先楚上了海南島,就意味著勝利!

其實除了說服鄧華,韓先楚在戰役過程中還做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那就是堅定了15兵團全體將士的作戰決心。

15兵團兩個軍,都是四野的王牌部隊,從祖國的最北邊一直打到最南邊,戰功赫赫,出了數不盡的戰鬥英雄。但到了這解放海南的最後一戰,部隊中卻罕見地出現了一些畏戰的情緒,而原因無非有三點:

其一:四野中只有部份戰士是當年由山東挺進東北的,過渤海時坐了回船,其他大部份北方籍戰士以前都是從未見過海、未坐過船,一到南方就水土不服,暈船的也不是個例,讓他們去坐木帆船打海戰,戰士心裏難免會打鼓。

其二:金門戰役失利對士氣影響很大,這讓原本對海洋就心有畏懼感的戰士,對渡海作戰的信心更加不足。「革命到底到海底了!」這是當時在15兵團流傳很廣的一句話。

其三:新中國已經成立,很多地方都進入了和平建設的階段,其他部隊都轉入了休整,而15兵團的將士們卻仍要面臨著一場難度極大的決戰。打了半輩子仗,到了要坐江山的時候,誰不想去過安穩的日子。

15兵團剛進駐前沿陣地的時候,部隊就出現了一些幹部請假,甚至是詐傷想要離開一線的情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第40軍的參謀長寧賢文,這位走過萬裏長征的老將,居然在大戰之前故意將自己的腳砸傷,並謊稱是敵人偷襲所致,要求前往後方療養。

不過寧賢文這類人畢竟只是少數,和他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40軍第一批帶隊登陸海南的戰鬥英雄茍在松。

茍在松和韓先楚一樣,是出身四方面軍的老紅軍,參加過長征和西路軍,歷經磨難,戰功赫赫。在15兵團考慮組建一支突擊營率先偷渡海峽登陸海南島,與瓊崖縱隊會合時,韓先楚首先就點了茍在松的將。

當時的茍在松擔任40軍118師參謀長,並且已經接到了晉升120師副師長的命令。聽到韓先楚要讓他帶一個營首渡瓊州海峽,茍在松想都沒想就應了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茍在松早已是帶病之身,肺葉上爛了個洞,成天咳嗽不止,有的時候還吐血。韓先楚曾有臨陣換將的考慮,他叫來茍在松詢問的意見,病情影不影響指揮作戰。而茍在松的回答非常幹脆:

「我不上誰上?大不了革命革到海底去。」

韓先楚計劃讓40軍118師352團1個加強營799人作為登陸作戰的第一梯隊,這支部隊的前身是八路軍山東縱隊8支隊,是一支勇猛頑強,屢建戰功的英雄部隊,有著 「上山敢打虎,下海敢擒龍」 的光榮稱號。

為了確保799個人一條心,茍在松也是把話說在了前頭:

「誰不願意去就撤下,換老兵頂上。」

700多戰士無一應聲。

3月5日下午,突擊營在海邊舉行誓師大會,韓先楚親自把一面繡有 「登陸作戰先鋒隊」 的紅旗授予了1營,並鼓勵戰士們:

「祝你們把這面紅旗勝利地插上海南島。」

茍在松率領加強營全體戰士莊嚴宣誓: 「不怕流血犧牲,有進無退,打到海南島,為人民立功。」 氣壯山河的宣言,甚至蓋過了瓊州海峽呼嘯的波濤之聲。

6日下午2點,在歷經幾場有驚無險 遭遇戰後,突擊營順利於海南島排埠附近海岸登陸,並在瓊崖縱隊的接應下,成功突破了敵軍一個營的防守。薛嶽號稱固若金湯的「伯陵防線」,一開場就被四野的戰士們打了個千瘡百孔。

兄弟部隊順利會師,四野的紅旗第一次插上海南島。來自祖國最北端的四野,和堅守祖國最南端的瓊崖縱隊的戰士們,在灘頭緊緊擁抱在了一起。瓊崖縱隊政治部副主任陳青山見到茍在松時,再也忍不住激動的淚水:

「我們等了你們整整23年,這一天終於來到了。」

第一批突擊營取得巨大成功,振奮了15兵團上下所有人的士氣。韓先楚當機立斷,打鐵要趁熱,再派第二批突擊隊上,這次上一個團,力求擴充島上的接應力量,為大部隊總攻創造條件。

不過第二批突擊團的名單並不是再由韓先楚親自點將,而是由部隊上報。韓先楚原本是期望有人毛遂自薦,但名單一報上來,竟然沒有一名軍事主官,全是副職幹部。

原以為茍在松的順利登陸,會為40軍的指戰員們做出好榜樣。沒想到仗已經打起來了,那些曾經跟著自己縱橫沙場的指戰員們,居然還有人在畏首畏尾。

韓先楚大為震怒,當場表示如果沒人敢上,他這個軍長就親內建著突擊團

關鍵時刻,119師政治部主任劉振華站了出來,第一個搶任務。劉振華當時28歲,是我軍最年輕的師級幹部之一,他雖然外表看起來文文弱弱,打 起來 仗來卻沒有半點含糊,被譽為軍中「最能打仗的政工幹部」。

1947年的公主嶺戰役,正是擔任3縱7師20團團政委的劉振華親內建隊沖鋒,率先打進了敵新5軍指揮部,活捉了軍長陳達林。這次劉振華再一次臨危受命,韓先楚也是大為欣喜,他相信劉振華,更相信40軍。

40軍的第二次 偷渡行動並沒有第一次順利,突擊團在海上暴露目標,遭遇了敵軍飛機、軍艦的猛烈阻擊,甚至一度因為流水變化導致偏航。

危急關頭,劉振華臨危不亂, 向各船發出命令:

「向我靠攏,就近靠岸,強行登陸!」

激戰中,報務員犧牲了,電台也被炸毀了,部隊 之間 聯系徹底斷開。劉振華火速命令:點火,打訊號彈!於是,在硝煙滾滾的澄邁縣海岸燃起三堆熊熊大火,騰空升起三顆紅色訊號彈。

訊號彈就是進攻的命令,突擊團的戰士們意誌堅定,各自為戰,各船為戰,在寬闊的海岸線上發起強襲登陸,並隨即向縱深開進。

隨著海南島上的接應力量不斷壯大,鄧華意識到發起總攻的時刻已經到了。4月16日晚,40軍、43軍萬船齊發,韓先楚親自率領3萬四野將士強渡瓊州海峽,直撲海南島。

4月17日,韓先楚勝利搶灘海南臨高角,並指揮部隊向敵人縱深直插。遠在北京的聶榮臻聽到訊息後激動地說:

「有韓先楚上了海南島,就意味著勝利!」

5月1日,海南島全島解放。自3月5日茍在松率領突擊營偷渡,到取得最後的勝利,整個海南島戰役持續58天,共殲滅國軍5個師9個團,計33150人,而四野傷亡僅4500余人。

海南解放1個月後,韓戰爆發,韓先楚和鄧華再一次臨危受命,同時擔任誌願軍副司令員,率領四野子弟入朝參戰。

如果不是韓先楚的堅持,解放海南島的戰役很有可能會被無限期 擱置。祖國的山河統一,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