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豫東戰役:粟裕下了一盤「深不可測」的棋局,徹底打破了中原僵局

2023-12-12歷史
1948年6月17日,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以及冀魯豫、豫皖蘇軍區部隊在睢(suī)縣、杞縣地區與河南省開封國民黨守軍展開作戰,戰役一直持續到同年7月6日,共分為兩個階段執行。
第一階段自6月17日至22日,我軍攻下開封。第二階段自6月27日至7月6日,殲滅前來支援的國民黨區壽年兵團和黃百韜兵團一部,兩個階段戰役共殲滅國民黨9萬余人,解放了中原大片地區,史稱「豫東戰役」。
這是一段官方公開的關於豫東戰役的資料,光看資料不會覺得豫東戰役是一場非常重要的戰役,但是在筆者結合諸多資料學習後得知,豫東戰役導致國共兩黨的僵局、中原地區的賽局,乃至於戰場的「規則」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國民黨方面則稱這豫東戰役為「中原大捷」,戰鬥兩方均為贏家的情況在理論上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毛澤東和蔣介石雙方都說這是一場出色的大勝仗,現在看來只能說是兩方的格局完全不同。
豫東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召開了盛大的慶功會,慶祝各兵團合力收復開封,擊退粟裕主力,還難得地抓獲了大量的俘虜,在戰役中火速增援的黃百韜受到了很高的嘉獎,拿到了青天白日勛章和第17號總統府通行證,獎勵黃百韜增援及時,能夠在粟裕攻堅不克的時候從背後插一刀。
然而在毛澤東和粟裕的眼裏,蔣介石的格局還是太小了。
如果我們單講豫東戰役取得的戰果,攻下了開封,但是還沒來得及清繳就又丟了,半路上被邱清泉截擊,大量傷員還來不及撤下就被國民黨軍俘虜了,戰後華野主力受到重創,在根據地足足休養了幾個月,所以在網路上有不少人稱豫東戰役為「慘勝」,甚至根本沒有將其算成一場勝仗。
毛澤東用這樣一句話來評價豫東戰役:
「解放戰爭好像爬山,現在我們已經爬過了山的坳(ào)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
毛澤東的意思是,豫東戰役是解放戰爭中的一大重要轉折點,豫東戰役前我軍步履維艱,每一次勝利都來之不易,但是在豫東戰役後,我軍便可以縱橫四方,國軍再無抵抗之力,豫東戰役是怎麽做到能讓戰局發生如此巨大的改變的?
其原因很大一部份都與粟裕用兵如神、運籌帷幄的軍事指揮智慧有很大的關系,劉伯承曾說過:「豫東戰役這場仗我是不敢下決心打的」,但是粟裕就敢下決心打。
1947年7月起,劉鄧、陳謝和陳粟三路大將呈「品」字形在江淮河漢之間的中原地區縱橫配合,我軍開始進入了中原解放的戰略時期。
此時的解放軍雖然在戰略上和政治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在裝備和人數上與國民黨軍依舊有著不小的差距。身在大別山的劉鄧大軍被國民黨軍重兵圍困,陳粟大軍和陳謝大軍也在各自的區域內與國民黨軍進行著互有輸贏的小規模作戰,很難開啟一個大的局面,更別提決戰的機會了。國共地區在中原的僵持,對其余軍區的戰略展開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在此等僵局下,粟裕決定下一盤「深不可測」的棋局!
1948年1月22日,粟裕致電中央軍委,還向劉伯承發了電報,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戰略構想。
在電報中,粟裕詳細地分析了中原戰區的局勢,目前的江北敵我處於反復的拉鋸戰之中,國軍多采用「避實擊虛」的戰法,我軍一旦分散運動,國軍就立馬進犯,一旦我軍合體國軍就立馬退縮回老巢,其目的就是不讓我軍在中原安定休整,消耗我軍耐心與物資,直至最後拖垮我軍。
為了打破此種僵局,粟裕建議:
「三軍在今後一個時期,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戰方式,以求較徹底地殲滅敵人一路。……只要鄰區能及時協同打援或鉗制援敵遲進,殲敵一路是很可能的。在此區殲滅戰結束,敵向此區集中,則我又分散或轉至鄰區,總以何區便於殲敵,即向何區集中。」
粟裕認為劉鄧、陳謝、陳粟三軍可以在中原地區互相配合打殲滅戰,這份電報後來也被呈交給了毛澤東。當時毛澤東也在思考如何打破中原僵局,他的思路是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後,如何進一步地將戰爭引向國統區,因此並未采納粟裕的意見,而是將自己和陳毅研究出來的第三個方案復電粟裕。
粟裕仔仔細細地看了毛澤東發來的三個方案後,再一次起草電報,在其中詳細地分析了這三個方案各自的利弊,提出了渡江南進的時間,並且再一次提到了自己打算在中原戰局打殲滅戰的想法,希望得到中央軍委的批準。
這一次毛澤東雖然表示完全同意粟裕提出的渡江作戰方案,但是依舊決定采用渡江南進的方式打破中原戰區的僵局,粟裕只得領命,於1948年2月率華野第一、第四、第六縱隊和兩廣縱隊、特種兵縱隊到濮陽接受培訓,為後續的渡江工作做準備。
粟裕高效且有序地執行著軍委安排的工作,不僅結合了江南的地理條件對部隊進行了作戰訓練,還派遣兵力到沿岸地區偵察地形與敵情,甚至還印制了供新區使用的流通券,張震形容當時的情況是「萬事俱備,只欠渡江」了。
但即使是到了這個節骨眼,粟裕依舊心心念念地惦記著自己想要下的那盤大棋,國軍在中原地區的交通條件比我們要好很多,鐵路和沿線的要點提高了國民黨軍團的機動能力,部隊之間能夠及時、隨時增援,要是蔣介石不求進取,只求平局的話,我軍很難找到突破點。
徐州,算得上中原戰區的樞紐,豫東戰役之前,徐州附近有黃百韜、區壽年和邱清泉兩撥兵力,因此,華東野戰軍遲遲不敢圍攻濟南,怕的就是徐州集團沿著鐵路就殺了過來。
鄭州守軍雖然實力不算多強,但是南側有胡璉隨時北上,劉鄧大軍兵力受挫,也不敢輕舉妄動,此時的南線國民黨雖然人數不多,但是機動性強,暫時頂住中原、華東野戰軍不成問題。杜聿(yù)明就曾告誡蔣介石,最好不要輕易改變關內局勢,只要美國還肯援助,那麽國軍獲勝的希望還是很大的。
所以說,如果時間拖得太長,對於中原戰區的解放軍來說,戰局只會越來越不利!
4月16日,粟裕找到了陳毅將自己的想法又一次地說了出去,陳毅見他如此堅持,建議他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分別向劉伯承、鄧小平胡中央軍委再反映反映。粟裕為了完成自己的構想,提出「延遲渡江」,為此,劉伯承和鄧小平再一次致電中原軍委,認為:
「如果粟部遲出,加入中原作戰,爭取在半後方作戰情況下多殲滅些敵人,而後再出,亦屬穩妥,亦可開啟中原戰局。」
粟裕的堅持引起了中央軍委的高度重視,邀請粟裕回去做當面匯報,這一次,五位書記均同意了粟裕的意見,在既定戰略方針不變的情況下,同意華野部隊延遲渡江,中央軍委有條件地采納了粟裕的意見,要求粟裕「在汴徐線南北地區,以殲滅五軍等部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正規旅為目標,完成準備渡江之任務。」
自從蔣介石發動內戰以來,整編第五軍活躍在華東和中原戰區,一直都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常打「滑頭仗」,不按套路出牌,十分惹人恨,華野的不少指戰員都和第五軍有過節,因此尋殲整編第五軍成為了華野指戰員們的第一想法。
整編第五軍在國軍中地位也很高,相當於蔣介石的左膀右臂,如果能消滅這支軍隊,無異於直接砍掉了蔣介石想要伸向中原和華東戰區的一只手。但是這個任務顯然沒那麽好完成,整編第五軍裝備精良、人數多,而當時的我軍光是人數上就與對變異數距甚大,粟裕粗略地估計了一下自己頂多能調動六個縱隊,還都不是滿編的,一旦敵人援軍趕到,我軍立馬陷入被動境地。
為此,粟裕想到了「先開啟封,後殲援敵」的戰術,但是這一次粟裕並沒有把自己的想法上報軍委,有人問他怎麽不上報,粟裕不好意思地笑著說:「我不能總是不同意中央的決定吧?」
開封是被解放軍圍攻的第一座省會城市,所以即使戰略地位不高,但是開封要是丟了,老蔣臉上沒光,愛面子的老蔣自然十分看重開封。粟裕就看中他這一點,所以在開封有三萬守軍的情況下依舊決定圍攻開封。
這一次,蔣介石派出空軍全面配合城內守軍作戰,想盡辦法調集增援,開封地理條件特殊,最近的援軍都在100公裏開外,要是再磨蹭磨蹭,解放軍進城了都趕不來。
在陳唐兵團的配合作戰下,開封成功被攻克,城內那些疏於操練、軍心不齊的守軍一部投降、一部被殲,此次戰鬥共殲滅守軍加援敵共四萬人。
正如粟裕料想的那樣,解放軍攻占開封的訊息瞬間就炸開了鍋,南京各界都成了一鍋沸水,據國民黨政府豫魯監察使郭仲隗所說,蔣介石大發脾氣,嚷嚷著要追查責任,要殺人,何應欽、顧祝同互相推諉,誰也不敢擔下這個責任。
蔣介石聲稱要帶著20萬大軍,親自上前線指揮收復開封,消滅河南共軍,顧祝同幾天給河南省主席劉茂恩和整編第六十六師師長李仲辛打了多個電話,要求他們堅守三天。
在這種情況下,離開封最近的劉汝明遲遲按兵不動,全部機械化的第五軍也是遲遲不前,此時的國民黨軍內部當官的怕死,底下的兵厭戰,老百姓向著共產黨,真是一派「日落西山」之景。
打下開封後,毛澤東並沒有為此感到十分高興,而是致電粟裕、陳士榘(jǔ)、唐亮,認為:「目前打很大規模的殲滅戰,主客觀條件都不成熟,故須避免。」毛澤東認為此時仍舊時機未到。
同時,開封前線戰場上,粟裕決定棄城打援,下令陳唐兵團主動撤離開封,阻擊邱清泉的兵力全部南移。邱清泉在收到解放軍主動撤離開封的訊息後,當即帶人搶先占領開封,好在蔣介石面前邀功。
區壽年看到解放軍南移後,停留在睢縣、杞縣徘徊不前,並且和邱清泉兵團保持距離,區壽年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區壽年手底下人數較少、戰鬥力也相對較弱,不敢貿然出擊,粟裕果斷下令殲滅區壽年兵團,將本來打算阻擊邱清泉的兵力全力調來圍殲區壽年。
粟裕這一安排雖然沒取得中央軍委的青睞,但是得到了毛澤東的大力支持。6月27日,粟裕為了防止戰機延誤,趕緊命令華野突擊團對此時尚未站穩腳跟的區壽年部發起合圍。
得知區壽年遭到解放軍合圍的蔣介石坐著飛機來到了邱清泉上空,給邱清泉打電話,當時接電話的不是邱清泉而是整編第五軍參謀長龔時英,一接通電話蔣介石就大發脾氣,痛罵邱清泉,得知邱清泉不在軍部之後,蔣介石下達命令:「你告訴邱清泉,如果他明天不攻過去與區壽年會師,我殺他的頭!」說罷,蔣介石氣憤地掛了電話。
龔時英將蔣介石的命令轉達給了邱清泉,剛回來軍部的邱清泉懶洋洋地說:「殺頭就殺頭,打不過去有什麽辦法呢?」
最終還是龔時英建議不管結果如何,邱清泉總要做樣子發動總攻,我們應該「聽天由命」。就這樣,邱清泉發起了看似是總攻的總攻,攻了兩天,沒啥實質性的結果。
另一方面,區壽年兵團被我軍包圍在龍王店、常郎屯等地,在粟裕的英明指揮和解放軍戰士的猛烈進攻下,區壽年兵團行將就殲,蔣介石著急地再一次致電邱清泉,這一次蔣介石的口氣溫和許多了,邱清泉繼續向東進攻,但是仍然毫無進展。
7月2日淩晨,突然有四輛坦克從龍王店街心開出,並且向東駛去,華野六縱十八師五十二團參謀長袁捷當即下令阻擊坦克,就此,兵團司令區壽年被活捉。
區壽年兵團被圍殲之際,蔣介石又從從山東調來整編第二十五師,在師長黃百韜的帶領下晝夜兼程西援。國軍第三縱隊率先來到睢縣東北,與華野第一縱隊第一師遭遇,第一師迅速進入戰鬥狀態,很快就殲滅了第三快速縱隊大部,攻占了對方的陣地。
粟裕將華野第一、第四、第六縱隊以及兩廣縱隊東移,以求殲滅黃百韜兵團,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7月6日,黃百韜部的陣地被不斷壓縮,最後時刻,黃百韜下令破壞所有的武器和車輛,而他自己則要「一死以報總統知遇之恩」。
同時,國民黨各路援軍趕到,粟裕當即指揮部隊撤出戰鬥,因此黃百韜軍團並未被殲滅。
何應欽當時高興得見人就吹,豫東戰役中黃百韜兵團雖遭受打擊,但是並未被殲滅,黃百韜率領將士殊死抵抗,成了國軍英雄將領,黃百韜此戰還被國民黨稱為「黃泛區大捷」,咱也不知道啥時候沒被殲滅就等於是取得了勝利?
豫東戰役殲滅區壽年兵團,重創黃百韜兵團,消耗了邱清泉兵團,各戰場合計共殲滅國軍9萬余人,然而,這只是豫東戰役取得重大勝利中小小的一部份。
豫東戰役後,我軍南線戰局瞬間開啟了,粟裕成功地將胡璉兵團、黃百韜兵團、邱清泉兵團等國民黨戰鬥力較強的兵團一下子全都吸引到了豫東戰場上,造成了國軍兩翼空虛,許世友率領山東兵團趁機發動兗(yǎn)州戰役,劉鄧大軍趁機發動襄樊戰役,韋國清則發動了一些配合主線作戰的戰役,豫東戰役催生了另外三個戰區的勝利,四戰區共殲敵超20萬人,再次格局上來看,豫東戰役真的是被嚴重低估了!
粟裕下的這盤棋,在山東、河南乃至於湖北三省都發起了進攻,瞬間將棋盤「做大」。國民黨多數分為守備部隊和機動部隊,守備部隊駐守城市,機動部隊順著鐵路及時增援,戰機成熟的情況下才會大規模作戰,充分發揮了其大兵團作戰的優勢,巧妙地避開了其不擅長野外作戰的劣勢,所以,我們必須要打亂此時的關內局勢,讓蔣介石亂了陣腳。
粟裕主動帶著戰鬥力強悍的野戰兵團進入國民黨兵力相對較弱的河南,並且直接對省會開封發動圍攻,主動鉆進了黃河與鐵路之間,給國民黨故意釋放出一種決戰時機已然成熟的感覺,盡可能地吸引國軍主力部隊進入河南。所以說,對於粟裕而言,能否占領開封不重要,吸引的敵軍越多,這場賽局的籌碼便越高。
豫東戰役之前,解放軍鮮少與國民黨兵團級單位作戰,粟裕這一次大膽地直接盯上了整編第五軍,還有區壽年兵團,又重創了黃百韜兵團,雖然並未全殲敵軍,但是這一次作戰後,讓國民黨軍清楚地認識到了,人民解放軍早已擁有兵團作戰的能力,國軍單一兵團行動再也不安全了,藏鋒之後的第一次露鋒,就直接把國民黨軍打怕了。
劉鄧在挺進大別山後損失巨大,野戰兵力大打折扣,此時的劉鄧兵團野外作戰還湊合,打城市攻堅戰就完全不行了,豫東戰役一頓攪和之下,劉鄧得以喘息,不論是後續爆發的襄樊戰役,還是攻打其余的小城市,都給了劉鄧兵團復蘇的機會,等到年底淮海戰役的時候,中原部隊同仇敵愾,與國民黨最後、最強的突擊力量黃維軍團進行決戰,為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基礎。
除此以外,豫東戰役對於國軍軍心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豫東戰役前,國軍每次戰敗,那些將官都能找出理由,天氣不好、地形不熟、後勤不繼、情報不準……其中最多的借口是,友軍作戰不力,自己打了敗仗,黑鍋推給別人背。
但是豫東戰役,讓國軍將官一點找不出借口,戰區內國軍依托鐵路線機動性強,地形開闊,有利機械化兵團作戰,而且還是在自己的控制區內,後勤補給充足,再加上空軍給予的支援,基本上除了旁系的區壽年猶豫之外,其余部隊都在向戰場中心突擊。
胡璉丟棄輜重火炮,親內建著2個團千裏救援,黃百韜親自登上坦克激勵突擊隊,最後在各路援兵趕到的情況下,粟裕這才撤圍而去,這算是國民黨在解放戰場上少見的一次「齊心協力」了,但是結果仍舊只是一個「沒有輸」。
在此後的淮海、遼東、平津等戰役中,國民黨軍肉眼可見地變得謹慎多了,作戰方針越來越保守,進攻越來越單一,主要就是不斷向鐵路樞紐收縮兵力,全無破釜沈舟的勇氣。
借用四大名著【紅樓夢】裏的一句話:
「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必須先從家裏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這句古人都懂的道理,老蔣難道就不懂嗎?筆者認為,豫東戰役已然從心理層面壓斷了敵人的脊梁,三大戰役則是直接將老蔣的野心全部葬送。
豫東戰役後,中國進入了雨季,整個東部的公路大多數都是土路,一下雨就變成了爛泥,在天氣條件的限制下,國民黨暫且收兵,一直到入秋,才再次調動部隊。
然而,此時的國民黨士氣早已被打擊殆盡,迎接蔣介石的,不過是如煙花般轉瞬即逝的光芒。
謹以此文獻給粟裕同誌,這盛世,如您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