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中醫應該如何治療慢性腎臟病患者?都有哪些治療方法?

2024-01-23養生

慢性腎臟病(CKD)是各種腎臟病於急性階段未經控制後的共同轉歸,它是一種臨床症候群。

它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在全球範圍內正以驚人的速度持續增長,對於CKD的防治已成為世界範圍內的公共健康問題, 近年來受到廣泛的關註。

中醫對CKD辨證論治研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中醫沒有CKD的病名, 根據其發病及發展過程中的臨床表現和特點, 屬於中醫學的「水腫」、「腎風」、「癃閉」、「關格」、「溺毒」等範疇。

它是正氣漸損、邪毒漸盛,正邪相爭、邪盛正虛,以及邪毒內盛、正氣衰竭的病理過程;其病位在脾腎,但常波及肺、胃; 其基本病因為脾腎衰敗、濕濁內蘊、瘀血內停;

其病機特點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 CKD不僅表現為脾、腎、肺虛損的一面,而且表現為水濕、濕濁、濕熱、痰濁、風邪、瘀血邪實的一面。

素體腎虛,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六淫外襲,七情內傷,房室不節,勞倦過度,藥物損傷,以及年老腎氣自衰均可導致CKD, 腎氣不足是其主要內因。

CKD發生發展的重要致病因素是外邪侵襲,其病理基礎是脾腎虛衰。CKD的病情錯綜復雜,證屬本虛標實,其本為腎虛, 其標為外邪侵襲,濕(熱)、瘀血內阻。

CKD發生發展的基礎為腎虛,濕瘀一方面為病理產物,另一方面又是致病因素,CKD進展的核心環節是濕瘀互結,錯綜復雜,相互影響, 腎虛濕瘀是CKD的核心病機。

CKD以邪實為主,其主要病機是濕熱久郁成毒,邪毒下迫,直達下焦,侵及血分。 CKD證屬正虛邪實或本虛標實。

其基本病機為脾、肺、腎三臟俱虛,運化失常,失其開闔,水濕內停,濕熱內蘊,阻滯氣機,氣滯血瘀,日久邪毒內結,久而不愈,正氣漸衰,逐漸喪失整個氣化功能,精微失於固攝而外溢, 水濁瘀滯失於氣化而內停。

CKD初因三焦氣化失常,腎絡郁痹,內生瘀血,加之水濕停於體內,阻滯全身氣機,進而加重瘀血,瘀血反過來又能進一步加重水濕泛濫,泛溢肌膚; CKD久因正氣虧虛,氣失衰血,使瘀血更甚。

CKD病機為瘀血內停、濕熱內蘊、痰濁內生與正氣虧虛並存,相互膠結,難以區分, 祛邪則有傷正氣,扶正則茲生邪實。

CKD形成病因為水濕蘊蓄化熱; 濕熱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正氣不足,反復外感濕熱毒邪;其病機是濕熱毒邪侵入營血,多熱多瘀。

善以六味地黃丸為主化裁辨治各種證型的CKD,尤其對以血尿為主要癥狀的慢性腎炎,其大多為陰虛血熱損傷血絡者, 臨床常常以六味地黃丸來「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重視【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載:「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認為CKD的辨治時應重在調理陰陽, 常常擬以六味地黃湯合四君子東加減或知柏地黃湯合四君子湯化裁。

將CKD的辨證分為四型進行治療:(1)肝腎虧虛、肝風內動型, 則以大定風珠加減為方來平肝熄風、育陰潛陽。

(2)脾腎氣虛,瘀血內阻型,若濁邪久蘊化熱, 則以黃連溫膽湯合溫脾東加減為方來健脾和胃、清熱降逆;若濁邪困阻陽氣而化寒,則以吳茱萸湯或香砂六君子湯與溫脾湯合方加減來健脾溫中、降逆止嘔。

(3)氣陰兩虛、虛熱動血、血不歸經型, 則以犀角地黃東加減為方來清熱涼血、益氣攝血歸經。

(4)脾腎陽虛、心陽不振型,則以參附龍牡湯合四逆東加減為方來振奮心陽,回陽救逆。CKD常常因實邪郁阻, 臟腑氣機滯而不通,升降失常,導致變證叢生。

這些變證如不能及時有效幹預,導致病情轉壞, 使CKD病程進展加速, 采取使臟腑氣機調和,正氣得養,邪氣得祛等臨證思路與方法,常從「郁"論治進行治療:

以三仁湯或益胃東加減為方來宣達三焦,主理中焦; 以柴胡疏肝散化裁為方舒解肝郁; 針對寒熱虛實證不同,以定喘湯或桑白皮湯與沙參麥冬東加減來調和氣血,開達肺郁;

以四逆散加減為方回陽救逆,疏解腎郁; 以當歸芍藥散為方來虛實兼顧,調理血郁。根據不同階段正邪主次不同及病因病機將CKD分為虛損期和關格期:

虛損期以正虛為主,或夾濕,或夾瘀,分為以下三型:(1)肝腎陰虛型:此型患者常常伴有血壓升高, 以二至丸合六味地黃丸加減為方來滋水涵木。

(2)脾腎氣(陽)虛型:以右歸丸合參苓白朮散加減為方益腎健脾; 以真武東加減為方來健脾溫腎。

(3)氣陰兩虛型: 以參芪地黃東加減為方來益氣養陰。 關格期以正虛邪實並見,寒熱錯雜,氣機紊亂,分為以下三型:

(1)正虛邪盛,肝風內動型:以羚羊鉤藤湯合杞菊地黃丸加減為方來滋補肝腎、平肝熄風。(2)脾腎虛弱,濕濁中阻型: 以吳茱萸湯合溫脾東加減為方來健脾降逆、溫腎化濁。

(3)陰陽兩虛,濁陰上逆型: 以濟生腎氣丸合滌痰東加減為方來陰陽雙補、解毒降濁。CKD的形成,乃是脾腎清陽不升,濕濁下註於腎,造成腎臟氣化功能失常,濁毒停留體內。

治療本病要「開其郁,利其氣,升清陽,降濁陰」恢復其升降出入的能動作用, 而非單純溫補脾腎,瀉下排毒。

自擬荊防敗毒散(荊芥、防風、前胡、柴胡、獨活、羌活、桔梗、枳殼、炙甘草、半枝蓮、槐花、大黃、茯苓、生地榆、川芎、草河車)疏風清熱化濕, 涼血理氣化瘀治療濕熱瘀滯型CKD。

醫師自擬加味溫膽湯(大黃、半夏、橘皮、蒼朮、白朮、茯苓、竹茹、枳實、焦山楂、生姜、大棗、甘草)健脾化濕, 清熱泄濁治療腎氣衰敗、濕熱毒邪蘊結的CKD, 療效明顯。

可明顯減輕口中尿臭味、惡心嘔吐等癥狀。 根據多年臨床研究創立基本經驗方(生大黃、槐花、荊芥炭、生地榆、丹參、焦三仙、防風)清熱祛濕。

涼血祛瘀治療濕熱血瘀型CKD,效果顯著,研究表明該方能明顯抑制腎臟免疫炎癥, 延緩腎小球硬化、間質纖維化的作用。

醫師自擬方(金錢草、海金沙、白花蛇舌草、六月雪、威靈仙、石葦、桑寄生、牛膝、穿山甲片、桃仁、丹皮、枳殼、蒼朮、焦山楂、焦神麴、生地黃) 以清熱利濕解毒。

活血化瘀通絡為法治療CRF因濕熱毒瘀羈留體內, 久而入絡傷腎累脾所致者, 臨床套用對減輕氮質血癥及減少大量蛋白尿取得明顯效果。

以腎衰回生散(制大黃、海龍、西紅花、鹿內腎、海狗腎、紫河車、鹿角膠、炙水蛭、冬蟲夏草、何首烏、巴戟天)溫腎通陽, 化瘀去濁治療腎陽虧虛, 瘀濁內阻型CKD,

癥狀改善明顯。 百令膠囊:用百令膠囊治療CRF93例,對照組以西藥治療進行比較對照及兩組治療前、治療後進行自身對照,

結果以百令膠囊治療的治療組在TG、Scr、Hb等檢驗指標上治療前後均差異顯著(P<0.05)。 金水寶膠囊: 金水寶在治療CKD中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調節免疫功能,促進細胞恢復及蛋白質合成,減少蛋白尿, 對腎小球硬化率明顯減低及硬化數明顯減少;

2.對血小板聚集產生抑制,減緩脂質過氧化的速度,對腎間質纖維化及腎小球硬化有防治作用; 3.改善腎功能、抗炎、降脂;

4.可減輕環孢素慶大黴素、康黴素、胺基糖苷等腎毒性藥物對腎間質的損傷。黃芪當歸合劑: 研究發現黃芪當歸合劑可改善腎功能, 減少尿蛋白,產生血管收縮素受體拮抗劑厄貝沙坦相似的腎臟保護作用;

能減輕腎組織特別是腎小管間質病理損傷; 可能透過抑制骨橋蛋白表達上調而產生減少間質單核巨噬細胞浸潤和腎小管骨橋蛋白表達;抑制腎間質ECM聚集。

尿毒清沖劑: 由何首烏、白朮、黃芪、茯苓、大黃、丹參等組成。用尿毒清顆粒劑配合西醫對癥治療118例CRF患者,治療療程為2個月。

療程結束後, 發現治療組總有效率為60.17%, 而單純西醫對癥治療的對照組有效率22.88%,具有顯著差異(P<0.01)。

提示尿毒清顆粒劑配合西醫對癥治療CRF,能延緩CRF進展和改善腎功能。 尿毒康沖劑:由大黃、澤蘭、肉桂、何首烏等組成。

用治療CKD脾腎氣(陽)虛兼瘀濁內阻型患者,結果顯示尿毒康沖劑可明顯減輕CKD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Scr、BUN, 提高血清白蛋白, 調節脂質代謝及改善貧血狀態。

抗纖靈沖劑: 由丹參,制大黃、桃仁,當歸、牛膝等組成。 以抗纖靈沖劑治療CRF50例,發現它可降低患者Scr、BUN,且同時對狼瘡性腎炎Ⅲ、Ⅳ型膠原值具有降低作用。

證明其對腎功能惡化及腎小球纖維化有較好緩解作用。腎衰康膠囊: 由制大黃、肉桂、人參、黃芪、山藥、白朮、豬苓、丹參等組成。

以腎衰康膠囊治療CRF患者33例,總有效率為89.80%,顯效率為60.60%,透過動物實驗發現腎衰康膠囊能減慢CRF大鼠的BUN、Scr升高,減少蛋白尿, 提示腎衰康膠囊對CRF氮質瀦留有減輕作用。

維腎康膠囊: 由大黃、六月雪、黨參、黃芪、豬苓、茯苓、山茱萸、制附子、仙靈脾、葫蘆巴、川芎、丹參、益母草、銀花組成。

用維腎康膠囊治療CRF患者128例,發現維腎康在改善臨床癥狀同時明顯降低Scr、BUN, 升高血紅蛋白。

腎衰沖劑: 由制大黃、黃連、丹參、黨參、陳皮等組成。 以該方進行臨床動物試驗,發現腎衰沖劑對5/6腎切除誘發的CRF動物腎臟細胞結構及腎小球功能具有明顯改善作用。

可增加腎小球血流量,延緩腎衰竭進展。腎康註射液: 主要成分為大黃、丹參、紅花、黃芪。

研究發現腎康註射液可減輕5/6腎切除誘導CRF大鼠腎臟病理損害,改善其腎功能, 降低蛋白尿、高血脂及腎組織TGF-β1, 透過機理研究發現腎康註射液是透過抑制腎小管上皮細胞增殖來延緩腎功能不斷惡化、防治CRF。

燈盞花註射液: 主要成分為燈盞花素。 臨床發現燈盞花註射液可以明顯降低血漿黏度,同時調節患者體內脂質代謝;

另外,燈盞花素能擴張腎臟毛細血管,改善腎小球的血流灌註,提高腎小球的濾過率,降低患者Scr、BUN, 而沒有導致出血傾向的副作用;

燈盞花可以活血通絡止痛正好適於「腎絡瘀痹癥積形成」的治療。 中藥灌腸:中藥灌腸療法是類似腹透原理產生「腸道透析」的作用。

是通腑泄濁療法的一個具體體現, 是治療CKD常用的外治法之一,療效顯著。它可以避免了肝臟的首關效應,提高血藥濃度且藥物直接對直腸產生作用,充分吸收。

透過超濾及彌散作用,對血中中分子毒素進行清除,減少腸源性氮質。 但中藥灌腸療法不適用於下列患者:

(1)灌腸前腹瀉次數若在每日3次以上,或大便稀溏, 或全身情況差的晚期尿毒癥患者; (2)有痔瘡或肛裂出血患者。

以軍坤湯(大黃、熟附子、煆牡蠣、益母草)隨證加減進行灌腸治療CKD病人26例,BUN明顯下降。針灸療法: 中醫學認為針灸對穴位刺激能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

在口服藥物治療的同時針灸治療CRF患者48例,在命門與神闕穴位上溫灸,每日灸一穴,每次溫灸20min, 隔日交替使用, 並以黃芪註射液3ml於腎俞旁開1.5寸的誌室穴行穴位註射,隔日左右誌室穴交替進行,連續治療十天。

結果:顯效患者有27例,有效患者有19例,無效患者有2例,總的有效率達95.80%。取溫腎壯陽,健脾補腎,活血化瘀的中藥粉碎成藥粉,經過加工制成藥餅, 行藥物灸溫灸兩組穴位。

一組穴位選命門、大椎、脾俞、腎俞。另二組穴位選三陰交、足三裏、中極、中脘,隔日交替溫灸兩組穴位,透過藥物灸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 改善身體機能及臨床癥狀。

慢性腎臟病是一種臨床表現復雜, 多個臟器受累,進行性腎實質不可逆損傷的疾病,病機復雜,病程纏綿,治療方法單一則難以取效,因此要重視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主要特點。

發揮中藥的多效性、協調性和副作用小等優點,辯證組合藥物, 結合臨床實際采取最佳給藥途徑。

綜合中藥口服、中成藥針劑靜滴、中藥灌腸、中藥藥浴、穴位貼敷、針灸等多途徑進行治療,科學規範治療,重視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平時防護, 使本病的治療效果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指導下,積極開展設計比較嚴謹的前瞻性研究,加強臨床實驗研究,使傳統中醫藥對慢性腎臟病的治療前景更加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