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將明日去,秋向此分時」,9月22日迎來秋季的一個重要節氣——秋分。
秋分,是秋季的第四個節氣。秋分到,意味著正式進入秋季,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秋天。從此開始,太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晝夜溫差加大,氣溫逐日下降,天氣也變得越來越涼。
秋分不養,一年白忙!
「秋分之時,秋已過半。」北京中醫醫院生殖中心副主任醫師韓強近日接受人民日報海外版采訪時介紹,秋分過後,隨著天氣轉涼,燥邪、寒邪、風邪也漸漸增多,感冒、咳嗽、腹瀉、腰酸背痛、過敏性鼻炎等虛寒病癥也隨之多發。
同時,也要註意秋燥對身體的影響。韓強介紹,秋季天氣幹燥,主要外邪為燥邪。秋分之前有夏季的余熱,多表現為溫燥;秋分之後,天氣轉涼,氣溫逐漸下降,多呈現涼燥的特點。燥邪易耗人津液,飲食宜遵循「少辛增酸適量食甘」的原則,盡量少吃辛辣食物,適當多吃些酸味甘潤的食物,以滋陰潤肺、生津補液。
另外,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分後北半球得到的太陽放射線越來越少,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因此,這段時間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腸胃方面的問題也會明顯增多。
韓強表示,中醫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從秋分起,陽氣漸收,陰氣漸長,養生也要順應自然界「收」的特點,收斂陽氣,滋陰潤燥,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
健康時報圖
秋分養生註意「四忌」
俗話說:秋分不養,一年白忙。做好秋分養生格外重要,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李佃貴2023年在CCTV生活圈刊文提醒,秋分要註意4個養生禁忌。
1. 忌經常熬夜
秋分時節,陽氣收斂,陰氣漸盛,經常熬夜,容易傷及人體陽氣,所以要及時調整作息,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做到起居有時,勞逸適度,保證充足的睡眠。
2. 忌大量運動
積極運動可以放松身心、掃除抑郁情緒,但秋季運動總體上應該以「收」為主,以免損耗陽氣。盡量避免大運動量、出汗較多的運動,可選擇登山、慢跑、散步、太極拳等,運動要循序漸進。盡量選擇早晨的時候來鍛煉,所以要註意早睡早起,早起有助於陽氣的生發,早睡也有助於陽氣的收斂,避免寒邪的侵襲。
3. 忌大喜大悲
受氣溫和光照減少影響,人們的情緒也會發生變化,如悲秋、秋愁。所以,秋季養生要著重註意不要大喜大悲,要符合季節的收斂之氣,最好的方式就是爬山登山,登高處望望遠方,頤養一下自己的心情。
4. 忌凍三部位
雖說有「春捂秋凍」的說法,不過身體有三個部位不能「秋凍」。
(1)頭部
頭為諸陽之會,如果保護不好,陽氣會喪失,頭頸部位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癥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
(2)腹部
腹部受寒容易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瘀滯經脈使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有胃病史、慢性腹瀉,痛經等人群尤其需要註意。
(3)足部
「寒從腳生」,足部皮膚薄、脂肪少、保暖性差,所以足部皮膚溫度偏低,也最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由於雙腳距離心臟最遠,血液流經的「路程」最長,如果腳部受寒,則血液流動瘀滯,全身血液供應將出現不足,臟器功能繼而受損。
秋分後10個養生重點要記牢!
1個養生穴——魚際穴
北京中醫醫院微信公號2023年刊文提示,秋分時節,可以常按魚際穴。魚際穴具有清肺熱、瀉陰火、清熱利咽的功效。經常按揉魚際穴,對於咽幹咽癢、喉嚨腫痛,口幹舌燥,咳嗽少痰等呼吸系統癥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健康時報圖
在第一掌指關節的根部,也就是大拇指的下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我們叫它大魚際,在大魚際的邊緣(赤白交界處),按壓有酸脹的地方就是魚際穴。
將拇指的指腹按壓在魚際穴穴位上,以穴位為中心,進行旋轉按揉,左右兩側的魚際穴依次按揉,每次各1~3分鐘即可,每天可按揉數次。
2碗養生湯
百合蓮子銀耳湯和山藥枸杞鯽魚湯
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白雲醫院康復科副主任中醫師黃寬舉2021年在醫院微信公號刊文推薦,秋分時節喝百合蓮子銀耳湯和山藥枸杞鯽魚湯。
(1)百合蓮子銀耳湯
百合蓮子銀耳湯有美容養顏、養心安神、潤肺止咳、健脾養腎的功效。適合在幹燥的秋季飲用。
取百合20克、蓮子(去芯)50克、銀耳50克、大棗20克、冰糖適量。雪梨、銀耳、紅棗、蓮子和適量冰糖一同放入鍋中,加足量清水,大火燉開後轉小火1小時即可。
健康時報圖
(2)山藥枸杞鯽魚湯
山藥枸杞鯽魚湯有滋補潤燥,健脾益氣,養陰益胃。適合於秋季時節調補食用。
取鯽魚1條,枸杞30克,鮮山藥200克,姜適量。將鯽魚、山藥、姜片洗凈加適量水熬湯;即將熬好時加入枸杞,加蓋煮5分鐘即可調味食用。
3個養生習慣
輕緩運動、早睡早起、每晚泡腳
(1)輕緩運動
浙江省中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徐婷貞2023年在醫院微信公號刊文表示,秋高氣爽,空氣中含氧量較高,是運動的好時節。遵循秋季養「收」原則,宜選擇輕松平緩、運動量不大的計畫,散步、太極、舞劍皆可,以周身微熱,尚未出汗為宜。
健康時報圖
(2)早睡早起
徐婷貞指出,秋季寒氣上升,陽氣趨向收斂,夜越深寒氣越重,易入侵體內。此時不宜熬夜,應順應自然規律,早睡早起。早晨6~7時起床,順應陽氣生長,令肺氣舒展。晚上9~10時入睡,有助陰精收藏。
(3)每天泡腳
徐婷貞表示,足部皮膚薄,脂肪少,易受寒邪侵襲。秋分時節,可借助陰陽消長的變化,每日泡腳,溫通陽氣,祛風驅寒,來提高免疫力。
4種養生食物
秋藕、鴨肉、梨和秋木耳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醫師張晉2022年在CCTV生活圈刊文分享,秋分養生適宜多吃4種的食物。⑥
(1)秋藕
秋藕最養人,生食可以養陰潤燥,緩解口幹舌燥的問題。如果藕再加上一點蜂蜜,做成藕蜜糕,既可以緩解秋燥,也可以緩解便秘問題。
(2)鴨肉
鴨肉可滋五臟、清虛熱,還可以補水、行水、養胃、生津。註意:陽氣不足,尤其是脾胃陽虛的人不宜吃過多的鴨肉。
健康時報圖
(3)梨
中醫認為梨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作用。直接生吃梨生津解渴,熟吃潤肺止咳。一般人生吃即可,小孩或是脾胃弱、體質虛寒的人最好蒸熟後吃,也可以把梨皮削下來與梨肉一起放到鍋裏煮水喝,吃梨肉、喝湯。
(4)秋木耳
當季食材秋木耳,味甘性平,有益氣生津的功效,是不容錯過的美味。一些養陰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板栗等都很適合秋分時節食用。
來源:健康時報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