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保胃健康|吸煙傷肺還傷胃,多喝這道茶有助於清肺熱、瀉胃火!

2024-06-01養生

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世界無煙日的意義是宣揚不吸煙的理念。我在看診的時候常常會問患者一句:「你吸煙嗎?」

不少患者疑惑地看著我,問道:「我只聽說過吸煙會導致肺癌,胃病患者也不能吸煙嗎?」

吸煙的人以為尼古丁只會進肺,殊不知,尼古丁進入肺以後便進入全身血液迴圈,同樣會損傷消化道系統。今天是世界無煙日,我從現代醫學和中醫學的角度,詳細講講吸煙的危害以及應對辦法。

01

吸煙對消化道的損害

容易得功能性消化不良

吸煙者經常會出現上腹部不適,如上腹脹或疼痛,去醫院檢查,胃鏡結果往往是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其實大多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出現這種情況,別只想著忌口,還要考慮戒煙。研究顯示每天吸煙20支以上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生風險是不吸煙者的1.55倍。

容易得胃食管反流病

老煙民中,不少人都會有反酸燒心的癥狀,有的還出現難以治愈的咽喉不適、聲音嘶啞。吸煙會讓胃食管介面處的賁門肌肉松弛,導致胃酸容易向食管內返流。而且煙霧會增加食管對酸的敏感性,燒心的感覺更明顯。長期反酸,會讓食管的上皮組織損傷產生炎癥甚至變異,增加發生食道癌的風險。

容易得胃十二指腸潰瘍

吸煙是目前公認的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危險因素,吸煙的人發生胃十二指腸潰瘍的機率是不吸煙者的 2 倍。尼古丁會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降低胃十二指腸血流,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縮、痙攣,胃十二指腸黏膜出現缺血等。這就會增加胃十二指腸潰瘍風險,並促進潰瘍的並行癥,如出血、穿孔、癌變。所以,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吸煙者請務必戒煙。

容易得胃癌

吸煙人群胃癌發生風險比不吸煙者增加50%~60%,約10%左右的胃癌發生與吸煙密切相關。因為香煙裏包含苯、氨、尼古丁、焦油、砷、亞硝酸氨等多種致癌物質。吸煙時有毒物質隨吞咽進入胃內,甚至到腸,與胃腸道黏膜直接接觸,刺激胃黏膜,破壞胃黏膜屏障,影響胃黏膜血供,促進胃炎、胃潰瘍的形成,還延緩其愈合,經久不愈的胃潰瘍是胃癌前疾病之一。

除了上面提到的疾病以外,吸煙還和急慢性胰腺炎、胰臟癌和結腸息肉、結腸癌有密切關系。有研究顯示,吸煙會加速肝病轉化為肝硬化、肝癌。

02

中醫認為吸煙的危害

從中醫角度看,煙草被稱為「純陽之品」,它性溫熱,味辛,有毒,歸肺脾二經。

損傷肺陰

煙草主升屬陽,又善走竄,過度吸煙,首先會熏灼肺葉,使肺津耗傷,出現口幹舌燥,咽癢喉幹,咳嗽喘息,痰少難咯的癥狀,所以老煙民多多少少會有咳嗽、咳痰等不適。清代醫家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指出,煙草「耗肺損血,世人多陰受其禍而不覺」。

損傷胃陰

煙毒經咽喉入胃,亦傷胃陰,又會出現胃脘隱痛,多食善饑或食欲不振,所以不少煙民會胃部不適、形體消瘦,有些愛美的女性還會透過吸煙來減肥,其實這都是香煙灼傷胃陰的表現。

耗散陽氣

疲倦乏力、精神不振的時候,煙民喜歡吸上一根香煙。從中醫的角度來講,香煙溫燥升散,初用可以振奮陽氣,提神醒腦,但過後則壯火散氣,出現乏力倦怠,精神萎靡的氣虛之證,日久甚至對煙草產生依賴性,戒斷困難。清初醫藥學家張璐在【本經逢原】中說:「毒草之氣,熏灼臟腑,遊行經絡,能無壯火散氣之慮?」另一位醫家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將煙草歸為毒藥類,發出「衛生者宜遠之」的告誡。

瘀血阻滯

久嗜煙草,還會熏灼陰津,煉液成痰,阻滯血行,日久成瘀,形成痰濁瘀血等病理產物而阻塞脈絡,引發胸痹心痛,中風,壞疽等病癥,有的會形成癥瘕腫瘤。所以嗜煙之人臨床常見舌質絳紅紫暗或有瘀斑,舌苔黃燥少津,脈細或澀。現代醫學則發現吸煙影響血液流變及凝血機制,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這與中醫認識的病機特點是一致的。

無論從現代醫學還是中醫學的角度分析,吸煙有害身體。除了損害自身健康,二手煙還會對他人造成損害。為了自身和身邊人的健康,煙民們請及早戒煙。

食療方推薦

魚腥草敏督利沙參茶

材料: 魚腥草10克,敏督利10克,北沙參10克(1人份)。

做法: 開水煮30分鐘後代茶飲。

功效: 清肺熱,瀉胃火。

適合人群: 過吸香煙而致肺胃積熱者,常見咳嗽、痰黃黏難出咯出,胃脘灼熱疼痛、饑不欲食、口幹口苦、舌質紅、苔黃燥少津者。

魚腥草性微寒,味辛,歸肺經,能清肺熱排黃痰;敏督利性寒,味苦、甘,歸肝、胃經,能清胃之火熱而解毒,消腫散結;北沙參性微寒,味甘、微苦,歸肺、胃經,能養陰清肺,生津益胃。三者搭配泡茶飲,可清肺熱、瀉胃火、養肺胃陰津。

  • 保胃健康|下雨天油頭滿面濕氣重,一茶一湯來「刮油」

  • 保胃健康|降雨頻繁濕氣重,喝好這2杯芳香化濕茶

  • 保胃健康|要想今夏不「傷心」,就吃這5種紅色食物

  • 醫學指導: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學術帶頭人黃穗平教授

    黃穗平

    醫學博士、主任中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名中醫。現任廣東省中醫院脾胃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西結合學科(消化系統疾病方向)學術帶頭人,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民族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副會長、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中西醫整合脾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專科專病合作發展平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主席、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科普分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新媒體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嶺南梁氏流派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全國名老中醫余紹源教授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中醫院中醫藥辨治慢性胃病研究團隊負責人,專攻中醫優勢病種慢性胃炎、胃癌前病變及胃早癌。擅長中醫、中西醫結合診治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內鏡診治技術,培養碩士生、博士生80多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廣東省科技廳等各級科研課題20多項。曾獲廣州中醫藥大學科技進步獎、廣東省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和著作獎。主編著作7本,副主編著作8本,發表醫學論文180多篇。獲得「首屆嶺南名醫」「首屆羊城好醫生」「2017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稱號。

    廣東省中醫院出診時間:

    周二上午(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醫院特需門診)

    周五上午 ( 廣東省中醫院大德路總院特需門診 )

    供稿:黃穗平廣東省名中醫傳承工作室

    廣東省中醫院嶺南梁氏脾胃病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

    執行編輯:王軍飛

    稽核校對:張靚雯

    責任編輯: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