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養生

王氏消腫止痛方坐浴,治療氣滯血瘀型混合痔嵌頓效果如何?

2023-12-07養生

痔病是肛腸科的常見疾病之一,主要臨床表現為便血、脫出、瘙癢、肛門不適等癥狀。常常自行使用外用藥物治療,容易反復發作。

嵌頓痔則是痔病急性起病階段, 痔核由於便秘、腹瀉、勞累、妊娠等原因脫出肛外不能回納,產生劇烈疼痛 ,嚴重者痔核呈黯紫、黏膜表面可見瘀點瘀斑、甚至糜爛壞死。現將中醫對治療嵌頓痔的研究概述如下。

嵌頓痔保守治療【雜病源流犀燭】指出:「夫至氣滯血瘀……諸變百出。」認為疾病乃因氣機阻滯,氣血執行不暢,而出現腫脹及疼痛。 嵌頓痔的病機應從整體出發,實邪侵犯,臟腑氣血陰陽虧損,飲食起居,七情內傷密切相關,導致瘀血、濁氣積於大腸,局部氣血瘀滯,經絡阻塞而發為嵌頓痔。

濕性下趨,濕熱之邪下魄大腸,結聚肛門,發為痔。喻文球將具有行氣活血、清熱化濕、涼血解毒止血的經驗方套用於濕熱下註型老年嵌頓痔,療效顯著。 「瘀熱搏結」為痔的發病機理,主張在治療過程中應分段治療,瘀、熱之邪不除,則痔病難安。

早期手術治療常會出現術後水腫、疼痛、創面較大,肉芽組織生長緩慢等, 由於靜脈迴圈阻礙,各痔核之間的界線並不清晰,直接手術可能導致術後肛門狹窄等並行癥,不利於患者術後恢復 。且有部份患者合並心腦血管、其他基礎疾病、孕婦及懼怕手術等因素不宜進行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方法多樣,如中藥熏洗、中藥內服、中藥外敷、手法復位、針刺等, 在消除患者局部癥狀時不良反應小、創傷小、恢復快、臨床療效好,患者接受程度高。 將氣滯血瘀型Ⅳ期患者,予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自擬方熏洗坐浴連續10天,每天2次,患者在疼痛,水腫,脫出,出血等情況明顯改善。

院內制劑消痔貼膏外敷治療嵌頓痔患者,每日2次,連續用藥7天,結果顯示,患者的臨床癥狀均明顯改善 。說明中藥外用治療嵌頓痔具有多重療效,充分發揮中醫藥在保守治療嵌頓痔的優勢。手法復位是指先用潤滑劑如軟膏、自制院內制劑或凡士林等塗抹於痔核表面,緩慢輕柔將痔核推入肛內,並用紗布加壓包紮。

手法復位將脫出的痔核塞入肛內,解除括約肌痙攣,促進肛周迴圈,促進水腫的痔核吸收 。對42例急性內痔嵌頓患者行手法復位後加壓包紮並配合中藥熏洗,成功復位36例,癥狀解除,1月後未再復發;復位失敗6例,1月後仍脫出者行手術治療後治愈。

將30例嵌頓痔患者選穴曲池直刺瀉法、委中刺絡放血,每日1次,連續治療5天,發現脫出痔核可回納,顯效12例、有效11例、無效5例,有效率83.4%, 針刺治療嵌頓痔可減輕患者癥狀,使痔核回納。

嵌頓痔術後並行癥病因病機嵌頓痔手術治療為金刃所傷,術後創面余毒未清,經絡損傷,氣機阻滯經脈,且創面為開放性更易感染毒邪,不通則痛;加之手術導致肛周局部組織損傷氣血執行無力,血不榮膚,不榮則痛; 術後脾胃虛弱,統攝無權,致術後便血。金刃損傷筋脈,血不循經,血溢脈外,則出血;熱傷陰津致大便幹結,排便努掙,易擦傷血絡則出血

濕性重濁黏滯,易犯人體下部,肛周創傷,執行不暢,津液不化則出現術後肛緣水腫 。中醫在治療嵌頓痔有獨特的優勢,臨床上很好的緩解不適

中醫外治法

中藥熏洗坐浴法

熏洗坐浴是指將中藥飲片煎煮,先熏後洗,借助蒸汽的溫熱熏蒸患處,藥液在適宜的溫度後,將臀部浸泡。 熏洗坐浴法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刺激局部迴圈;直接作用患處,利於吸收 ;透過局部的刺激和吸收,調節全身狀態;

研究表明,熏洗坐浴可緩解術後疼痛、減輕水腫、抗炎、促進新陳代謝、加速創面愈合等作用。但值得註意的是,研究表明熏洗坐浴時間為10-15分鐘最佳, 若時間過長則會導致肛周皮膚疾病發生、水分子滲透進組織間隙,加重水腫 ;若時間太短,藥物無法發揮療效。

將行混合痔外剝內紮術的患者術後予自擬痔洗劑(藥物組成:魚腥草25g,荔枝草25g,生大黃10g,野菊花15g,五倍子15g,枯礬10g,苦參20g,黃柏30g),每日熏洗坐浴2次,每次15-20分鐘後常規換藥,結果表明, 中藥熏洗坐浴組在疼痛、水腫、創面愈合時間等優於高錳酸鉀組(P<0.05)。

中藥外敷法

中藥外敷是根據辨證分型將中藥一起加工制作成散劑、膏劑等不同的劑型,塗抹於紗布上 ,外敷肛門患處,經過肛門局部對藥物的滲透吸收,發揮調節臟腑經絡、氣血津液之功。賀燕將84例混合痔患者隨機分為八寶痔瘡膏組和馬應龍麝香痔瘡膏組,每日換藥2次,連續10天,結果表明,治療組在肛門疼痛、水腫消退時間均優於對照組(P<0.05)。

將濕熱下註型痔術後患者予紫白膏穴位貼敷次髎、承山、陰陵泉,結果表明: 在紫白膏穴位貼敷在減輕術後並行癥(疼痛、水腫、出血)有一定療效,總有效率為93.9%。

中藥栓劑

中藥栓劑最早見於【史記•倉公列傳】,將中藥與基質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肛門周圍有豐富的動靜脈及淋巴叢,在肛門溫度的影響下, 栓劑會在直腸下部的腸腔中自動溶解,不僅能快速地發揮功效,而且能夠維持較長的時間,透過直腸黏膜的吸收 ,從而在發病部位發揮療效,有效地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減少了對肝臟的不良反應,具有很好的效果。

栓劑納肛可擦許少量潤滑劑、動作輕柔,避免暴力損傷黏膜,加重患者疼痛感,栓劑納肛往往會有不適及排便感, 操作後可側臥休息避免栓劑被擠壓出肛門,造成藥物停留時間短暫

周麗將98例混合痔術後患者分為兩組,治療組術後經常規治療後加用普濟痔瘡栓, 結果發現普濟痔瘡栓組在術後疼痛、肛緣水腫、排尿困難等術後並行癥的發生、創面愈合時間均低於對照組(P<0.05)。

結紮法

用絲線結紮於痔核基底部,使痔核缺乏血供而壞死脫落。現存最早記載結紮療法的書籍為【五十二病方】中描述:「牡痔居竅旁……絮以小繩,剖以刀。」又有記載用「蜘蛛絲」、芫花、壁錢纏繞痔核的方法。【世醫得效方】雲: 「用川白芷煮白作線……其痔自然幹萎而落,七日後安。」指出痔核脫壞死脫落時間為七天,這與現代的結紮線脫落時間大致相同。

現在使用最多的外剝內紮術,是對這種技術的改進和發展,是痔病手術的「金標準」。馬洪靜將42例環狀嵌頓痔患者治療組予外剝內紮硬化劑註射治療,對照組直接采用外剝內紮,結果表明: 兩組的癥狀改善效果相當,但硬化劑組在切口愈合時間、遠期效果及術後並行癥均優於對照組。

采用分段分離外切內紮術急診治療環狀混合痔嵌頓,另一組先行保守治療1-2周後行擇期手術, 兩組在術後並行癥及治愈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直接手術可縮短療程,減少費用。

其他療法

(1)針灸療法: 針對混合痔術後引起的尿瀦留,主張應治療相應臟腑,疏通水道,恢復氣化,針刺腹針及遠端的陰陵泉、三陰交等穴為主 。治療組針刺中極關元、氣海、水道、雙側三陰交、雙側陰陵泉,每日1次,治療3天,對照組予溫毛巾熱敷30分鐘,並配合按摩、聽流水及口哨等方式達到排尿。

結果:針刺組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為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針刺可促進患者術後排尿,效果顯著。 將脾腎陽虛型混合痔術後患者分為火龍灸組和布洛芬組,結果發現治療組有效率為99.3%,(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說明火龍灸治療痔術後疼痛安全有效。

(2)耳穴壓豆: 將39例嵌頓痔患者先予自制院內制劑外塗痔核後行手法復位,再選取耳廓神門、皮質下等穴進行按壓,結果顯示:治愈30例、好轉9例、未愈0例,1例復發

(3)音樂療法:等將60例混合痔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每日予五倍子東加減熏洗,治療組在其基礎上每日熏洗及睡前予五行音樂療法(選取角調、徵調兩種),研究表明, 音樂療法組在疼痛及肛緣水腫等方面均優於對照組。說明音樂療法可通調情誌,調節氣血執行,促進創面恢復。

西醫對嵌頓痔的治療

手術治療

在最新版的【中國痔病診療指南】中提到: 無癥狀的痔不需治療,有癥狀的痔在飲食調整、使用靜脈或性藥物、緩瀉劑及聯合外用藥物後治無效則需行手術治療。

目前痔的手術治療主要有外剝內紮、PPH、TST、RPH、THD等。此術式對內痔行結紮,切除外痔並做「V」型切口,使引流通暢,痔和痔之間保留皮橋,避免術後肛門狹窄等問題,操作簡單,遠期復發率低。 對150例嵌頓痔患者行外剝內紮治療,發現患者術後疼痛、水腫、便血、術後肛門狹窄、住院天數、遠期復發率等明顯優於保守治療組。

在此基礎上改良的術式如丁澤民教授提出的分段齒形結紮術,將痔核結紮於不同水平面可大大減少肛門狹窄的問題;日本學者提出保留肛管上皮術,術中將內痔及外痔適當切寬,使術後的切口呈「啞鈴」狀,但此術式技術要求高,操作較難,並未在中國推廣。 保留齒線術,即在齒線上下分別處理內痔及外痔,減少損傷肛管齒線,保護肛門功能。

西醫對痔病術後創面愈合的認識痔術後常常出現疼痛、水腫、便血等並行癥,加之肛門的特殊解剖位置,創面容易受糞便、分泌物等刺激,使創面愈合時間較長。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痔術後創面愈合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此過程並不是獨立而是相互交叉進行。

炎癥期:血小板及纖維蛋白聚集至局部創面進行傷口止血;清除病原體壞死組織防止感染,此期創面紅腫、滲出物較多。肉芽生長:成纖維細胞聚集至創面,形成基質,毛細血管開始生長,逐漸填補創面。 上皮化期:膠原蛋白的重組及血管的萎縮,故肉芽組織由鮮紅變為淡紅,直至與表皮顏色相同,形成疤痕。

綜上所述,中醫外治法是中醫特色治療方法,歷史悠久,方式多種多樣,毒副作用小 ,在臨床運用上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在減輕患者術後並行癥,促進創面愈合等有其獨特優勢。

但還需正視不足之處:中醫外治法的研究大多以臨床上病人為研究物件,缺乏動物實驗及藥理研究。臨床上不同學者及醫院有自己的經驗方及院內制劑,難以做到統一標準。對於上述問題,仍需學者不斷深入研究,制定標準,更好地促進中醫外治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