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雙槐樹遺址發現國寶:五千年前牙雕蠶,再現華夏絲綢文明搖籃!

2024-01-16推薦

黃河和伊洛河交匯處

在華夏大地的心臟地帶,有一個地方被人們稱為「河洛地帶」,古人尊稱為「天地之中」。大約在5300年前,這裏誕生了中國最早的都市群落,猶如繁星點點鑲嵌在中原大地上。先人們建起了中國最早形態的甕城,築起了巍峨壯觀的宮殿建築群,其規模之宏大、工藝之精巧令人驚嘆。

不僅如此,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還孕育了一種獨特的精神信仰和宇宙觀,那就是對北鬥九星的崇拜。祖先們將北鬥七星及其左右兩輔星組成的「北鬥九星」視為指引方向的天宇燈塔。

經過一系列的考古學、人類學和天文學的研究。河洛地帶在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時候,出現了一個非常特別的雙槐樹遺址。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先生稱之為「河洛古國」。

在遙遠的古代有一段時光,被後人尊稱為黃帝時代。【史記·五帝本紀】中也記載了黃帝時代的事情:那時候的人們已經開始馴化鳥獸蟲蛾,讓它們服務於人類生活。而在這一系列馴化的故事中,最為動人的一章要數嫘祖養蠶的故事了。嫘祖是黃帝的賢妻,她發現桑樹林間有一種神秘的蠶寶寶。這些蠶兒以桑葉為食,在生命的輪回中結成晶瑩剔透的繭。她用這天賜的絲線編織出了第一件絲綢衣物,從此開啟了華夏民族絲綢文化的輝煌篇章。

西陰村出土半顆蠶繭 網路圖片 圖侵刪

中華文明的璀璨篇章裏,桑蠶與絲綢一直是最為瑰麗的一筆。時光流轉至1926年,中國考古學奠基人李濟先生,在山西西陰村發掘出了一段半枚歷經滄桑的蠶繭化石。猶如一把鑰匙,開啟了對中國蠶桑絲綢起源及發展歷程的深度探索之旅。

師村遺址出土石蠶繭 網路圖片 圖侵刪

而在山西夏縣師村遺址,時間的沙漏又倒流至6000年前,一塊石雕蠶蛹靜靜訴說著遠古先民對這一神秘生物的敬仰和了解。更有意思的是,在5000年前河南滎陽汪溝遺址,找到一塊精巧無比的羅織物碎片被專家鑒定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絲綢實物。

汪溝遺址出土絲綢殘片 網路圖片 圖侵刪

然而,盡管這些寶貴的考古證據揭示了絲綢藝術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熠熠生輝,但仍有一系列未解的謎團沒法解釋。比如,那些出現在古代遺址中的蠶,究竟是野生采集還是已經被成功馴化?

牙雕蠶 網路圖片 圖侵刪

考古學家們發掘出了一枚用野豬獠牙雕刻而成的牙雕蠶。這顆小小的藝術品,盡管只有6.4厘米長、不足1厘米寬、0.1厘米厚。但是這枚國寶級牙雕蠶的發現,讓上述「謎題」迎刃而解。牙雕蠶就像現代家蠶即將吐絲或正在吐絲那一刻被定格在了堅硬的獸牙上。背部微微隆起,頭顱高昂,尾部翹起,整體呈緊繃的「C」形,無論是體態還是神韻都與現實生活中的家蠶無異。

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與現代家蠶的比對圖(圖片來自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圖侵刪

河南文物局顧萬發院長解釋說「和我們現在的家蠶體型幾乎一樣,完全不同於瘦弱的野蠶。而且它的姿態如此特殊,不是閑庭信步時的‘S’‘L’‘Z’形,而是吐絲時刻那標誌性的‘C’形。它身上還有明顯的打磨痕跡,顯然是為了讓它更加通透、泛黃,更接近真實的吐絲場景。」

另外,結合約期在附近青台、汪溝等地發現的絲綢遺存以及其他與養蠶相關的文物。專家們可以推斷出,在距今5300多年前的中原地區,已經掌握了養蠶和繅絲技術,並將其發展成當時社會的重要產業。

雙槐樹遺址牙雕蠶的發現無疑是一件極為重大的事件。它標誌著中華文明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開始重視農耕和養蠶繅絲。同時這也意味著「禮乎玉帛」的禮儀文化逐漸興起,這兩者並重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從此,中華文明擁有了獨特的底色,與其他古老文明區分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