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微軟獨角獸轉戰ToC領域,創新再起!

2024-03-21推薦

春天到了,但對於AIGC這個賽道而言,「倒春寒」的危險總是在路上。從獨角獸到落選的棄子,似乎就在一夜之間。

而王座上的巨頭,則似乎總是能贏得先機,左右風向。

就在昨天,一家日活百萬的大模型公司宣布了重大調整:最大投資方微軟,已經決定僱用Inflection AI的大部份員工,包括聯合創始人在內的領導層幾乎被微軟挖空(3位創始人挖走2位),產品也面臨著重大調整。

這家公司正是去年如日中天被人看好的Inflection,就在去年6月,該公司剛剛對外融資達到13億美元。

超百萬日活的14天後被領投公司「生吞」掉

提及Inflection AI,一度都會讓OpenAI感到潛在的威脅。不到一年前,微軟領投了這家初創公司13億美元的融資。彼時,Inflection AI 表示,正在建設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慧集群,配備22000個輝達p00 GPU。

就在2周前,專註於消費者的Inflection AI還宣布了自己的使用者數據:聊天機器人Pi目前擁有超過100萬的日活躍使用者,而且還升級了一個最新版本:Inflection-2.5(API形式存取),以與包括 OpenAI 的 GPT-4 和谷歌的 Gemini 在內的競爭對手展開競爭。同時,Pi.ai、iOS、安卓和公司的新桌面套用都可以使用升級後的模型。

然而就在兩周後,微軟一個決定改變了一切:微軟宣布僱用Inflection AI的大部份員工,包括聯合創始人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和卡倫·西蒙揚(Karén Simonyan),可以說是釜底抽薪。 但Inflection為投資者安排了一筆不同尋常的交易 ,應該可以減輕這一打擊。

在披露員工離職的同時,Inflection披露了與微軟的授權合約,將其模型在微軟的Azure上出售,並表示其他雲平台也將效仿。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該公司還告訴投資者,由於授權合約, 他們將完全收回投資,甚至更多 。Inflection已經從包括微軟和格雷洛克在內的投資者那裏籌集了 超過15億美元

據悉,聯合創始人 Mustafa Suleyman 和 Karén Simonyan將前往微軟,其中Mustafa將領導新成立的微軟AI部門,以及他們團隊的「幾名成員」(正如微軟所說),或者如彭博社所說的「大多數員工」也將加入該部門。

三位合夥人一下被挖走兩位,只剩下「留守」的瑞德·霍夫曼 (Reid Hoffman) 坐鎮,他將與新任CEO尚恩·懷特 (Sean White) 一起來料理這場殘局。

也許,Suleyman和Simonyan能否有效地領導新的人工智慧部門,是不少人接下來會關註的。

從獨角獸到棄子:有錢也徒勞

首先, Inflection的業務跟OpenAI相比,似乎有些多余。

Inflection AI主打產品Pi跟ChatGPT、Gemini、Claude等幾乎沒有太大差別,都是對話式AI產品,不同之處在於,它致力於打造一個「個人化」的聊天產品:你可以透過多個平台與它正常交談,它會記住你和之前的對話,使其更加個人化和有用。

「個人化聊天」這個 融資故事 顯然已經被大模型巨頭們腰斬,因為OpenAI們實在太恐怖了!事實證明,它足以碾壓一個融資超過15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

其次,Pi或許功能還不錯,但在算力、模型、數據等資源日益壟斷在巨頭手中的當下,這點不錯的功能,已經遠遠不能跟上前進的腳步。

即便它融了不少錢,但 光有錢也是徒勞 。它無法跟上 OpenAI(微軟也支持它),無法跟上谷歌的 Gemini(在搜尋),無法跟上 Anthropic(致力於安全的AI套用)。

遭落選的 另一個致命原因 ,就是 市場需求匹配與技術實力的不足

想要打造一個集商業寫作專家人工智慧、建築草圖人工智慧和治療性聊天人工智慧等過個場景/行業大模型於一體的個性模型,可能是個偽市場需求:人們或許並不真的想要一個個人化的人工智慧(處於安全私密的考慮)。再加上Inflection 的技術根本不足以支撐其達到該目標。

微軟奇招?還是故技重施

在「生成式AI變革」之中,尤其在OpenAI 推出GPT-5到來之前,微軟CEO納德拉的「落子出招」越來越有些驚奇。

首先, 戰投的風格跟VC不一樣 。戰略投資永遠是圍繞自身企業的發展需要來做出決定,而財產投資上的「低買高賣」的邏輯。

那麽,微軟跟OpenAI之間的合作 並非 毫無利益沖突,與其投資一家對OpenAI威脅依然不大的潛在競品,不如吸收AI人才用以直接壯大微軟自己的AI力量。正如我們現在看到的,OpenAI不會Open,即便對於好友公司微軟,亦是如此。此時此刻的微軟正需要聚攏AI人才來內部孵化。

此外,正如我們之前看到的,微軟內部流傳的一個內部戰略口號: 擁抱——擴充套件——再撲滅 (Embrace, extend,extinguish)沒錯,90年代的口號再度重現出來。

對此外媒Techcrunch的一篇文章如此來形容此刻的微軟:

「他們是好人嗎,從一個有可能毀掉他們的企業的廢墟中拯救一支有價值的團隊?還是他們是機會主義者,在同一場比賽中支持了多匹馬,並明確表示要興高采烈地吃掉在終點線前絆倒的任何一匹馬?……就好像11月OpenAI宮鬥收場時,微軟似乎成為了最後的贏家一般!」

大模型方向之爭做ToC,有活路?

前不久,楊植麟、朱嘯虎、王小川,紛紛在接受騰訊新聞采訪時,對2024這個「大模型落地之年」表達了各自鮮明的觀點。

楊植麟堅信只有「通用大模型」才能真正讓人類達到月之暗面,而朱嘯虎則非常篤定的認為套用層才是中國創客的歸宿,王小川則不同意上述兩者,他要找到技術和場景兼顧的第三條路徑。

去年,我們在采訪作為大模型最早一批入局的瀾舟科技,執行長周明,則表明了瀾舟對於toB行業的篤定:瀾舟明確以服務ToB場景為主,ToC為輔。

國內大模型創客做ToC類產品,實在不討好。未來,這樣一幅畫面會越來越清晰:接下來會有更多的B類場景模型浮現,而C類產品會慢慢歸於巨頭之間的賽局。

只不過如今看來,國外創業公司做ToC,似乎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即便強如日活百萬級的獨角獸Inflection都會突然蒸發。

事實上,現在的Inflection(英文含義:拐點)真的迎來了 「新拐點」 :少了兩位技術上最具實力的聯合創始人,進而慢慢會失去它投資了一大筆錢的產品(Pi「不會立即改變」,這基本上是一張死緩令),少了大多數的團隊人才,留守的霍夫曼如何挽救搖搖欲墜的公司?

據悉,Inflection新的重點將會是「人工智慧工作室業務,為商業客戶制作、測試和微調客製生成的人工智慧模型」,然而,這塊業務似乎是一兩年前AIGC賽道大家的關註點,正如外媒所評論的,「他們將為麵包屑而戰」。

做ToC,有活路嗎?似乎永遠都是一個「頭部通吃」的叢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