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暌違四年,茅盾文學獎得主格非新作【登春台】出版

2024-03-21推薦

時值春分,出茅盾文學獎得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暌違四年的全新長篇小說【登春台】由譯林出版社推出。

格非出生於1964年,至今已經筆耕不輟四十余年,【登春台】將故事著筆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四十余年。書中延續了格非創作脈絡中對現代文明的關切,以小說的形式,進行廣泛精微的中國社會考察,在社會學基礎上對人類和自我等命題做出哲思性探討。

評論家陳培浩認為:「【登春台】最令我觸動的則是不放棄現實、也不放棄對現實的反思,在持續的困境中辨認自我與世界關系的思想姿態。」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毛尖評論道:「這是格非最近的一個高峰文本。比江南三部曲更天人合一,他獲得了命運的語法。他不再那麽操心修辭。他更自由,更哲學,也更好看。」

【登春台】上市後,受到文學界、評論界和讀者廣泛好評,目前已迅速加印,並成功入選2024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計畫,榮登2023【收獲】文學榜長篇小說榜、【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等多種重要媒體榜單。作品還被【當代】【作家】等權威期刊轉載。

【登春台】的書名取自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喻指一種盛世氣象,又暗合了小說開篇俯瞰眾生、凝神沈思的視角。故事聚焦四十余年裏四個人的命運流轉,以沈辛夷、陳克明、竇寶慶、周振遐四個人物的姓名為題分為四章,講述各自的故事,並在頭尾接續序章與附記兩個部份。四個人物的故事既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結,仿佛【天方夜譚】中的套盒機杼,又像是浩瀚宇宙中的微塵。他們的故事,只是這無數微塵中的一角。故事漸漸拼湊成全貌,帶讀者離開地面,回望時代。

小說的核心地點春台路67號是一個帶有深層寓意的物聯網公司,而小說的結構是一個層層巢狀、可以形成閉環的圓;故事裏有一個專門討論哲學的讀書會明夷社,對哲學興趣濃厚的創業者蔣承澤,充滿行動力的植物,更不用說行文中多處出現的關於存在與時間的省思。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民安認為:「【登春台】有尼采意義上的永恒輪回式的時間結構,也有拉圖爾意義上的‘行動者網路理論’的空間結構。連植物都是行動者!如今,物聯網不僅是一個公司,而且是一個新的世界法則。」這一層哲學意蘊,也正是格非不斷對現實進行反思,在持續的困境中辨認自我與世界關系的思想姿態的體現。

書評人俞耕耘評價本書道:「【登春台】承載格非對人生況味,生活境遇的深沈涵詠。抒情風致,田野鄉間,廢窯花院,古寺深宅,大有梭羅、愛默生自然文學的質感肌理。其用散文筆法寫故事,並不依賴戲劇性事件,而是有‘過生活’的紀實節奏。這種勻速的原樣主義,給小說帶來切己體感。」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沈昭

校對王菲

(來源:揚子晚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套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