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推薦

10世紀才從南詔國進入緬甸的緬人,憑啥存在強烈的大緬族主義?

2024-03-21推薦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 「關註」 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播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光之翼

編輯|t

引言

有人嘲笑緬甸人愛搞事情, 那是因為不了解緬族人始終認為自己處在鄙視鏈的上遊。

也有人譏諷明學昌最終以「躺屍」的姿態逃離緬北,也是不了解以他在緬甸少數民族的身份,實際連出國的護照都辦理不了。

緬甸,一個民族沙文主義橫行的國家。 全世界都不知道緬族人為何牛皮哄哄,皆因緬族人獲得的那片土地,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之地。

(緬甸各主要自治邦)

一、南詔給緬人創造了猥瑣發育的空間

歷史上,緬人進入緬甸這片土地的時間,晚於驃人、孟人和若開人。 而且在歷史上,彼時只有族群的觀念,還沒有現代民族的概念。

他們在歷史上分別占據了緬甸了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區,先後建立了不同的王國。這些王國因為族群差異而存在明顯區別,但同時又有一些同質性的特色。

緬人在緬甸中部建立強大的王朝之前,驃人才是緬甸中部當之無愧的強者。 他們在公元前幾個世紀,從緬北的河谷地帶一路向南,逐步控制了中部大片的土地。

(畫作中的傳統緬甸服飾)

經過數百年的發展,驃人成為緬甸中部地區最具特色的族群之一。請註意,這裏是「之一」而不是「唯一」。 主要原因就在於,在驃人的四周圍,還有孟人和若開人。

公元8世紀前後,驃人在中部地區建立起了強大的室利差呾羅國, 彼時的緬人都還沒有進入這片土地。 在這之後,南詔的勢力一步步擴大,他們的領土逐步向南延伸,並最終和驃人控制的區域接壤。

從公元832年到835年,南詔軍隊幾度和驃人開戰,不但攻城掠地,而且還迫使驃人王國的一些屬國向自己稱臣。 而且,南詔的軍隊還深入緬甸南部,攻擊到了孟人的聚居區。

(歷史上南詔所控制的地區)

彼時的情況是,除了驃人在中部建立的王國,孟人在南部建立了直通王國,西部地區則有四城王國和唯沙利王國。

然而,南詔軍隊對緬甸地區的進攻,打破了這一地區長久以來的均勢平衡, 並讓緬人有了可乘之機。

由於南詔軍隊對驃人的城鎮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驃人內部實力被嚴重削弱,大量人口有的成為俘虜,有的逃離原來的土地, 這導致驃人建立的室利差呾羅國名存實亡。

趁此時機, 還在猥瑣發育階段的緬人,占領了原本屬於驃人的叫棲地區。 接著,緬人一鼓作氣,又占領了蒲甘、敏建、敏埠等緬甸中部地區。

(蒲甘的開創者阿奴律陀)

可能有人不明白,南詔此刻不是還存在嗎,為何任由緬人占領緬甸中部的這些要地呢?

彼時的南詔確實存在,但緬甸各地區還有其他族群建立的王國,南詔一國之力也無法將其逐一消滅。 正因為族群林立紛爭,但是又沒有一個特別強大的王國存在,才給了緬人擴充地盤的機會。

這種權力真空而混亂的狀態,持續了一百多年,等到937年南詔滅亡,新建立的大理政權,也沒心思踏入緬甸那片土地了。

就這樣, 緬人從猥瑣發育開始進一步擴大地盤。 又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緬人終於建立了統一的緬甸王朝,這便是蒲甘王朝。

(蒲甘王國開啟的獨特建築風格)

雖然緬甸統一的時間很晚, 但是對緬人族群的強化認知卻是相當關鍵的。 也就是從蒲甘王朝開始,緬人不再是一個小小的族群,而是成為緬甸這片土地上的一個民族符號,緬人也由此成為了緬族人。

而且族群身份的強化和放大,也為一千年後緬族人形成民族沙文主義提供了歷史依據和心理基礎。

如果說統一王國的建立,是緬族人的立國根基。文化層面的某些優越感,也成為緬族人後來形成民族沙文主義的文化心態根基。

(緬甸的瑞喜宮佛塔)

二、小乘佛教讓緬族人感覺處在鄙視鏈上遊

歷史上,緬甸也是被佛教傳播和影響到的地方,但是和其他地區不同的是, 緬甸的佛教從古至今沒有過大的革新。

佛教在公元前6世紀由印度出現,到公元前3世紀,隨著孔雀王朝的盛極一時,彼時的阿育王派出了9個傳播使團到印度周邊各地傳教。

其中有一個使團就來到了緬甸一帶,所以緬甸所接觸到的佛教 ,是最早期的佛教,也被稱為原始佛教或者是上座部佛教。

(佛教在緬甸有著千百年的歷史)

到了公元2世紀,印度原生的佛教開始革新,這邊是後來廣為所知的大乘佛教。 新的佛教體系將此前的原始佛教稱為小乘佛教,而「小乘」在印度本地包含低賤之意。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佛教後來也因為革新經歷演變,並且有大乘體系又叫北傳佛教,後來又有禪宗一派。而緬甸自從原始佛教傳入後,就仿佛進入了邊緣地帶, 與佛教的一系列革新並沒有進行任何接觸。

而經過千百年的發展,緬甸九成以上的人都信奉佛教,且他們還保留了小乘佛教的正統性。 也正因為這一點,讓緬甸的主體族群即緬族人,產生了某種優越感。

(緬甸的克欽獨立軍)

他們認為, 自己所繼承的佛教體系才是最初最正統的形式, 這種優越感又進一步成為大緬族主義的心態根基。

在其他國家看來,緬族人的優越感莫名其妙。然而在緬甸內部,緬族人曾經建立過統一的王朝,再加上又有文化上的優越感, 最終為大緬族主義的出現提供了文化和歷史依據。

於是,當緬甸脫離殖民體系的羈絆後,在緬甸內部,緬族人相對於其他少數民族,成為了絕對優勢的存在。 由此,大緬族主義便一騎絕塵。

(緬甸人民)

三、獨立之後大緬族主義變為公開

上世紀40年代末,【彬龍協定】和【緬甸聯邦憲法】,既象征了緬甸的獨立, 但同時也意味著大緬族主義傾向的擡頭。

尤其是憲法中關於民族自決以及平等的條款中,最終的體現是主體民族緬族人取得優勢地位,相反卻沒有體現各民族的平等。

比如結束聯邦的權力,只有撣邦和克耶邦兩個自治邦具備,其他民族沒有結束的權利。 甚至,若開人和孟人,連自治的地位都沒有獲得。

(緬甸難民)

從獨立伊始的吳努政府時期,再到後來的奈溫時期,民族沙文主義的強盛勢頭 ,使得緬族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始終處於劍拔弩張的狀態。

奈溫本人當年都曾坦言:緬甸有多少少數民族,就會有多少反政府武裝。 而不完全的統計顯示,到了奈溫統治後期,緬甸國內至少有29支地方民族武裝。

緬族人的沙文主義態度,加劇了少數民族的分離傾向, 反過來又促使占主體地位的緬族人,試圖用更強硬的手段解決問題。

(身處難民營的緬甸兒童)

所以,最根本的問題就在於,緬族人雖是緬甸的主體民族,但無論是人口還是實力, 並沒有強盛到對其他民族具有碾壓級別的優勢。

正因為優勢不明顯,在歷史和文化兩方觀念的熏陶下,緬族人的大緬族主義才不僅僅只是一種想象,而是真的落到了實處。 並最終導致整個國家,難以實作各民族間的和解與平靜。

雕敝的經濟,戰亂的狀態,沒有任何品質而言的百姓生活,腐敗叢生的政府和政黨,這些問題成了大緬族主義的「後遺癥」, 一直在困擾著緬甸的健康發展。

(緬甸人民)

參考資料

愛思想.【唐德鑫:緬甸觀察——她的過去與現在的十字路口】.[OL].2016年10月24日

鐘貴峰.論緬甸民族政策的價值取向[J].贛南師範學院學報, 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