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2024-01-01国风

中国古代的葵,也有向日的特性。说真格的,现代的洋向日葵,名里有葵却不是真葵,而是道地道地的菊(中国植物的命名就是这么不精确,只要有点关联就可以扯在一起)。可以说,中国文学里有关葵的典故,一般而言都与向日葵都没有关系。

因为向日葵很晚才传进中国,据说是在大航海时代,明代中后期才传进中国的,一开始称为丈菊,一名西番葵,又名迎阳花。又因此花有向阳的特性,所以一般也俗称为向日葵。

一、作为蔬菜食用的冬葵

中国文化里的葵有两种,一种是作为蔬菜食用的冬葵,是少数在冬天也能鲜食的蔬菜。葵,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也被称为「百菜之主」、五菜之首、更是四时常备的蔬菜。这种蔬菜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了,如【诗经·七月】的「 七月烹葵及菽 」。

汉乐府民歌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指的就是一般人家菜园里常种的冬葵,北魏农书【齐民要术】更是把【种葵】列为蔬菜第一篇﹐专门讲述冬葵的栽培技术,可见其重要性。

一直到唐宋,冬葵都是非常广泛食用的蔬菜,也成了文人自己种菜、安贫自适的书写,如王维的「短褐不为薄,园葵固足美」、李白:「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白居易的「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

只是据说到了元代以后,因为气候变迁,气温逐渐变低,葵菜生长越来越慢,竟渐渐退出人们的餐桌,为人们所不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直接将葵列为草类。想想也真的很唏嘘,先民吃了两千年、跟葱韭一样普通的家常菜竟然沦落到野草的境地!

这种葵菜还有一种向日的特性(应该称趋光性),不过指的是其叶向日,而非其花向日。【左传】曾记载了一件史事: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鲍牵,因揭发大夫庆克与灵公母亲私通,而受到庆克与灵公母亲的忌恨。灵公母亲趁机向灵公进谗言,陷害鲍庄子,让鲍牵受到刖足之刑(古代砍掉脚的刑罚)。孔子因此批评:「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意思是鲍庄子的智慧还比不上葵叶,葵菜的叶子都还懂倾叶向阳以保卫它的足跟,生在淫乱之世的鲍庄子却不懂得谨慎自保。因为这个典故,冬葵又有「卫足葵」的别称。

葵与藿(一种豆类植物的叶子)也经常连用,因为二者之叶都具有倾阳向日的特性,因此常被古人用来比喻对君王或对真理倾心追随的诚心。如【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向之者诚也。」唐代诗人杜甫也有类似「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的诗句

二、观赏用的蜀葵

到了宋代,诗人则大大歌咏起葵花「向日」的属性,如: 司马光:「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金朋说:「庙廊忠梗谁堪比?能展丹心向日倾。」、 刘克庄:「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

但经过植物学家的深入研究,发现这些诗文里的葵,既不是传统的葵菜,当然也不是现代的向日葵,而是一种观赏用的蜀葵。蜀葵,是一种原生于四川的锦葵科植物,因在端午前后开花,又被称为「端午花」,高四、五尺,开花时多朝向太阳,色彩艳丽,所以也被称为「一丈红」,是园林中普遍栽植的花卉,也是历代诗人时常赞美的花卉之一。

看到这里,或许传统文化控忍不住要愤激起来,原来中国本土就有向日葵,竟然硬生生被这外来的丈菊给夺名了!!!

但与其说外来的丈菊夺去了中国本来的向日葵之名,不如说,中国文化早就深植以「向日」比附忠君的思想意识,因此葵叶也好、蜀葵花也罢,不过都是这种思想意识下的客观对应物。一旦出现有比葵叶、蜀葵花更称头,植株这么高、花盘这么大,不但向日还会迎日而转的丈菊,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形塑他们心目中的向日意象?!

三、洋向日葵料理

清代的【粥谱】有一道向日葵花粥,说有「开胃通滞」的效果。简单又有风味,只要把几朵向日葵花盘放进米水里同煮即可,这样的粥喝起来清爽,有个淡淡的葵花香气哩。葵花经过烹饪后,亮丽的颜色不会改变。

葵花盘目前被发现有很好的疗效,已被收入到很多中草药典籍,具有清热、平肝、止痛与止血之功效。用于高血压,头痛,头晕,耳鸣,脘腹痛,痛经,子宫出血,疮疹等。

唯一要注意的是,古籍中有孕妇忌食向日葵花瓣的说法,因此孕妇就少碰为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