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广东人做菜好吃的秘诀,只有两个字

2023-12-28美食

本文转自:极物

极物君语:

镬气,是一道好菜的灵魂。

来源:解道(jiedaoba)

作者:平川

说镬气,先说说什么是镬。

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大型的烹饪器,三足架空,专用来烹煮牲肉,叫鼎、镬(huò),也叫镬鼎。【淮南子·说山】中说,「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指的就是这种大型烹器。

西汉以后,因为灶的使用日益广泛,炊具逐渐变成无足的炒锅了。

但在南方的一些地方,汉人因战乱南迁,信息蔽塞,仍保留着很多古老的词汇。闽地方言中,锅仍叫做鼎,而在浙江的宁波、台州一带,称大锅仍为镬。

岭南的粤语里,镬干脆等同于锅,而且特指铁锅。镬气一词,便是粤人常见的说法。

那么,什么是镬气呢?

在粤语中,镬气就是锅气。

通俗一点说,就是指食材在高温爆炒时,运用猛烈的火力,在锅中快速翻炒,食材温度瞬间飙高,水分蒸发,和锅体接触后引发出来的焦香。

这种焦香,也就是我们通常在路边食肆、排挡才能吃到的那种「火燎味」。

我原先上班的地方,在白马河边的小柳路85号。隔壁有一家闽清人阿胖开的小吃店,阿胖店再往北几十米,是名气更响的老杨饭店。阿胖人好,他的店几乎成了我们单位的食堂。老杨店也是天天爆满。饭店的生意好,最主要的因素,当然是口味与价格,但老板的人格魅力,也是一个加分项。

老杨是个奇葩人,生怕食客菜点得太多,会把他吃穷似的。食客落座,他先问几位,然后,才开始根据当日食材、以及食客口味推荐菜肴。

如果人少,你点了两三道,他便合上手中的点菜簿,掉头便走,九头牛都拉他不回,因为他觉得够了,再点,就浪费了。好像你是这个食肆老板,他才是那个精打细算的食客。

老杨的福州菜做得地道。醉排骨,荔枝肉,南煎肝。

阿胖在湖南当过兵,正经八本的炊事兵。有人说,阿胖的福州菜没有老杨的地道。好在他兼收并蓄,湘菜、川菜、粤菜都会。看似憨厚老实的阿胖,骨子里是个精明的生意人。

阿胖在福州买房了,提了一次价。

小胖出生了,又提一次价。没几年,老板娘张翠莺又替阿胖添了个小小胖。老客早就看出了端倪,问阿胖,是不是又想提价?阿胖喃喃的,有点不好意思,似乎做错什么。过几天,照提不误。

提价归提价,并不妨碍食客与阿胖成为好朋友。

老杨店与阿胖店的生意火得不行。

食客喜欢两家店的味道,店老板的性格,还有两家食肆声响沸腾、香味浓烈的所谓镬气。

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镬气,为什么只有在这样的路边食肆、排挡才能吃到,居家以及大饭店的菜肴,却感受不到呢?

有人将这个问题请教了阿胖。

阿胖说,老广说的镬气,指的是由油脂、酱汁、食物的水分,经过铁锅高温而蒸发出来的气体、气味,也就是我们福州人说的「爆炒」味。

明炉猛火,做爆炒,诀窍就在一个「爆」字:火力要猛,温度要高,速度要快。

餐馆用的煤气灶火力猛,用的锅是生铁锅,厚重脆硬,传热快、导热强,这是镬气产生的前提条件。火力猛,传热快,才能炝出火燎味。

其次要热锅下油,等锅冒烟后,再放油。

这样可保证食材下锅后,迅速变熟。比如福州菜中的爆炒双脆,热锅冷油,一下锁住汁水,外部微焦,内部鲜嫩爽滑,能最大限度的散发出香味。火力弱,做不出这样的风味与色泽。

要求食材快速同熟,厨师刀工也很关键。食材切得大小、长短、厚薄均匀一致,纹理畅顺,才能香口且易熟。

有些不容易熟的食材,要先加工后爆炒。比如爆炒鱼肚(鱼的胃),要先煨后煎再爆炒,镬气十分浓郁。有的食材要事先腌好。

再一个是颠锅,引火入锅。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食材短暂「过火」,借此不断改变食材跟滚烫锅底的接触面,使其受热均匀。

比如爆炒澳带,炒至八成熟即可,用余温自然至熟,等上桌时,正好十成熟,口感软嫩适宜。

要炒出镬气,说简单点,就是少油、猛火、速炒,锅中冒白气而不冒青烟。

炒制时,一般分为三步骤,荤料蔬菜分开过油,荤菜炒至八成熟,蔬菜炒至六成熟,最后,再将两种原料混合快炒两三下,一气呵成。

旧时后厨有句话叫「火中取宝」,说的就是炒菜时要快速。

一是食材入炒锅,翻动动作娴熟利落。二是调味要快,让调料和原料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融合。三是出锅、上桌的速度要快。

大饭店菜肴缺少镬气,很大程度,就在于上桌慢。

阿胖店与老杨店都是巴掌大的小食肆,从配菜到成菜,再送到餐桌,前后只花几分钟。以秒计算的火候掌控,才能造就舌尖的美味,让食客品尝到充分的镬气,才是小炒的灵魂。

若干年前,小柳路西侧民房拆迁,喧嚣的市声顿时清寂。

老杨店搬到道山西路。

阿胖店搬得更远,搬到洪山桥头的上下店路46号淮安新村。当年跟屁虫似的在报社厮混的小胖,现在已经是100公斤重的大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