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美食

当考古学家成为美食博主,张良仁:为了快乐挖土丨封面深镜

2024-03-03美食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王一理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这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良仁在社交平台上的签名。去年8月,张良仁和团队发布系列视频,通过探店的方式,来讲述美食背后的历史文化,别具一格的视频风格,让他成了网友口中的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3月2日,他的短视频平台粉丝量顺利突破百万大关。

张良仁

当考古学家打破「次元壁」,成为一名美食博主,会是怎样的一种画面?是在路边苍蝇馆里吃一顿小笼汤包,咀嚼出上下7000年的历史;是在吃酸菜时,道出其做法源自【诗经】中记载的「菹」;是在吃南京小吃糖粥藕时,从马王堆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藕片汤,说到考古中有机物的保护技术......

舌尖上的美味悬于味蕾,历史的趣味,在张良仁的娓娓讲述中,润物细无声地留于观众心里。一位考古学家决定放弃「教授包袱」,努力成为一位美食博主,这背后究竟是为何?2月27日,张良仁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在聊天过程中,他几次尽量克制因感冒引起的咳嗽,试图摘下考古学高冷神秘的面纱,让更多人看到考古温暖可爱的一面。

张良仁参加专家对话录制

原来「挖土」也不容易

「我当初也不是自愿学考古的。」考古学家张良仁这样介绍自己。当年考大学时,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最后稀里糊涂地从北大国际金融专业调剂到了考古专业。「一开始,面对那些枯燥的历史资料其实挺头疼的,直到后来我去全世界做田野调查和发掘,才慢慢体会到这门学科的乐趣,感受到在挖土过程中,在沾着泥土尘埃的一手资料里去探寻历史的踪迹。」他说。

近年来,一些关于考古的热门综艺和小说层出不穷,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这个领域充满了好奇。「但是,大家的想象和实际的考古有很大的区别。」张良仁说,很多人一听考古就以为是盗墓,但其实他们是在保护古迹遗址,「我们挖的东西挺多的,除了墓穴,还有古代的村落、城市和港口等等。」他告诉记者,「挖」只是他们工作中的一种手段,实际上是要了解古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除了考古内容上的偏差,这个「挖土」过程似乎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轻松。张良仁以过去老师那一代为例,「他们那一代条件就很艰苦,不只是吃住不太习惯,受限于当时技术条件,有时候也会遇到由于墓穴挖得很深,墓地坍塌的情况。」虽然现在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依旧是考古人的工作常态,但论及当下行业现状,张良仁感叹:「现在发展得很好,因为国家投入比较多,我们现在这个行业也是人才济济,国内已经有50多所高校培养考古专业人才。」

在张良仁心里,考古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新发现」,他解释道:「这个新发现来自于我们的发掘,我们大概猜到它会出什么东西,但有时候经常会有惊喜。就像我在伊朗发掘的时候,原本发掘的是一座青铜时代的土丘,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距今才100多年的伊朗文物,这是个惊喜的意外,特别令人感动。」

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

从北大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再到当了好多年研究员后,现在又成为南京大学教授,张良仁的前半生与考古学紧密相连。他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和欧亚大陆青铜时代考古,访问过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数十个国家。用他的话来说,「我访问和发掘过的国家,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

2015年、2016年和2018年,张良仁先后三次去了伊朗。他向记者透露,在伊朗,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发掘一座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土丘。「在这个土丘外面,我们发现了19世纪初仿中国青花瓷的一种陶器,但他们用沙子玻璃加粘土合成的一种本土材料进行了创新。」张良仁说,这是一个证据,说明中国的青花瓷曾经销售到了伊朗,可能非常受欢迎,以至于当地的工匠开始仿烧。

在张良仁看来,海外考古的背后,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这些都非常值得研究。2020年以前,他经常去俄罗斯和中国新疆接壤的地区,额尔齐斯河贯通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新疆北部这些地方,在古代是一条文化通道。

虽说由于工作原因,张良仁早已看遍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但是每一次海外考古并非是「说走就走」的轻松,而是要经过前期长期的筹备,「有些甚至还要提前几年就要开始准备。」他说。除了语言问题,还要提前了解当地的国情。「比如说我们去俄罗斯做发掘,首先要学俄语,其次要翻阅俄语的文献,熟悉他们的发掘方法。」

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

谈及当初选择做美食博主的原因,张良仁称,几年前看到导师的导师、著名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化中的饮食】,使他受益匪浅,书中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正是因为这本书的启发,他就想到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既向大家讲述美食背后的历史知识,又能顺带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让更多人关注并了解考古,以此来助力这个行业的发展。

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决定制作短视频后,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和几个专业人士组建了一个团队并开设了账号。「一般先确定选题,再由团队成员实地考察店铺并写脚本,我负责审核其中的历史和考古知识、完善脚本,然后就是我和团队一起出去拍摄,最后就交给团队来剪辑和发布。」

说起刚开始拍摄时的情形,张良仁坦言:「因为我以前很少做这些事情,一开始在镜头面前各种不自在,我普通话也不是很好,所以说话、动作都很僵硬,后来慢慢地习惯就好了,总之比原来要好多了。」

至于哪些店会是他比较喜欢去打卡的地方?张良仁直言,还是需要有一定名气的店铺,「一定是接地气、面向老百姓的那种店。」他说,他们通常会选择历史悠久、口碑好的小摊小店,有时也会根据节日来选择,一边品尝,一边讲述美食背后的制作方法和历史文化。

烟火里的人间味

凭借别具一格的视频风格,让越来越多的网友通过他的视频了解到了此前未关注到的饮食文化,同时也让张良仁受益匪浅。「以前我们在做学问,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我在南京待了这么多年,其实很少关注东郊之外的风景,也正是通过这次探店,让我对南京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告诉记者,通过美食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打开了一个窗口,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是文化的一个窗户。

张良仁探店旋转小火锅

在打开当地文化窗口的同时,烟火里的人间故事也许才最暖人心。在聊天中,张良仁向记者提到了一家他之前打卡过的开了20多年的包子店,「那个老板还挺感人的,就因为每天都有附近一些居民来买包子,他就全年无休。」根据张良仁的讲述,为了能够每天充沛的精力开店,他还坚持健身来保证自己身体健康。「卖包子的利润很薄,但这么多年老板都没怎么涨过价。」他说,比起卖包子,老板更像是在为顾客坚守一份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在之前的媒体报道中,正是由于张良仁的探店,潜移默化地带动了当地一些店铺的生意。记者也电话联系到了曾经在他视频中出现的一些店家,得到的均是对张良仁的肯定和感谢。说起这些「无心插柳」之举,张良仁只觉得这些随之而来的热度终究是源于店铺里的美味。

在采访最后,关于网友起的「孤独的美食家」这个称号,记者问张良仁,他自己是否真的感到了孤独?但他却说:「不孤独呀,每次都有我的团队陪我。另外一个就是现在我们每次出去,我还挺喜欢跟人聊天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地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

封面对话

封面新闻 :您在学校里是什么样的风格?

张良仁 :跟视频里不一样。我平时在学校里还是比较严肃的,一般还是跟学生们讨论一些学术上的问题,他们有时候还说,希望对他们能像在视频里那样,哈哈。

封面新闻 :之前有网友问:老师您还收考古学的编外学生吗?您有这个打算吗?

张良仁 :像我们如果去伊朗做发掘,我们会招募一些志愿者,而且一些拍照、绘图的事情,也需要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实考古跟各个学科都是有衔接的。

(图据受访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