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健康

「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有没有循证医学证据?详细的解答来了!

2024-08-01健康

本文字数约:4162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到底什么叫做「符合循证医学」?

02、缺乏循证医学的支持 ≠ 疗法无效

03、有循证医学的支持 ≠ 最好的疗法

04、一种疗法从「非主流」到「主流」,需要较长过程

最近,我们收到一些网友的留言,他们对「精准精神心理学」提出一些质疑:

「何医生,你们总是提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精准精神心理学,这到底有没有效?你们能不能提供一些循证医学的证据?」

还有的网友留言说:

「何医生,你们说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精准精神心理学听起来很专业,可是在网上一搜,结果就只有你们在说。」

说得直白一些,其实这部分网友的意思是:

你们说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精准精神心理学到底是真是假?科不科学?是不是忽悠人?

我觉得,能提出「循证医学」这个词的网友还是相当有水平的,不排除可能也是精神心理卫生从业人员。

今天这篇文章就针对这些疑问作简要的回应:

精准精神心理学、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有没有循证医学的支持?

一种临床疗法,是否一定要得到循证医学的有力支持才代表高效?

01、到底什么叫做「符合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最早由加拿大临床流行病学教授戈登·盖亚特提出。这个名词其实很好理解,它就是英语直译过来的意思——基于证据的医学。

简单来说,就是医生给患者治病的时候,不能天马行空、想怎么治就怎么治,而要基于临床证据。

在循证医学里,临床证据的质量和可靠程度大致分为5个等级:

第5级:专家意见,说白了就是大夫个人的临床经验和看法,大夫说「你这是某种病,应该如何如何治」,就属于这一类。这是相对低级别的循证等级。

第4级:无对照的单个病例观察。比如某大夫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某病人患了某种病,使用了某种治疗方法之后,效果很好。

而且,这个文章不是随便发表在哪里都行,必须发表在权威性较高的专业杂志,比如【中华医学杂志】等。这属于第4级证据,比第5级更可靠一些。

第3级:设有对照组,但没有使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比如说,上面的大夫还想更进一步,证明他这个治疗方法是有效的,那他就得找来很多得了某种疾病的患者。

比如他找来200人,一半人使用这种治疗方式,一半人不使用,结果发现使用的那100人明显好转了,那这就是第3级的循证医学证据。当然,这个研究结果同样要在权威专业刊物发表出来,让业界的人能够查得到。

在很多人看来,其实这个级别的证据已经很可靠了,但在循证医学看来,它还是有不足,因为没有随机分组,也没有「双盲」。

第2级:单个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这指的是不但要找来足够多的该病患者,还要让他们随机分组,而不是医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把他们分组,避免医生有个人主观性。

如果是药物研究的话,要求会更加严格一些,比如一组患者吃药,另一组吃安慰剂,而且医生和患者都不知道谁吃了真药、谁吃了安慰剂(双盲),只有实验人员才知道,然后由专门的研究人员做统计分析。

可以看出,如果想达到这个等级,一般都需要专业团队、资金的支持,不是一个两个医生就能完成的。

第1级:系统评价或荟萃分析(也叫做Meta分析)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把所有能查到的研究、论文、文献都统筹起来,拿出来统计分析一下,综合看看到底有没有效。

当然了,世界各地不同学者做研究时肯定会有所差异,如果全世界的研究都用一个标准,那就更好了。目前有些疫苗的研究就能达到这种标准统一的程度,可靠度自然非常强。

如果某种治疗方法,能达到第1级循证证据,那是强烈建议的。很多治疗方法只要达到了第2、第3级,也相当有价值,很有可能会被写入临床指南,供临床医生们参考。

以上的解释比较通俗,不能说十分严谨,算是给有兴趣的网友简单科普了一下「循证医学」,欢迎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网友补充。

02、缺乏循证医学的支持 ≠ 疗法无效

那么,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有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

答案是,基本没有,即使有,也只能算是第5级,也就是专家的临床经验和意见,我通过大量临床经验发现它非常深入、高效。

可能有的网友对此嗤之以鼻:何医生,你们的方法连循证医学的证据都没有,怎么还好意思说很高效呢?

其实,一种临床疗法如果有循证医学的高级别证据支持,那固然很好。可要是没有,也不代表它就是无效的、不科学的。

因为大家在上面看到了,要实现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需要很多精力、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

比如,我们虽然有大量的临床真实成功案例,如果能够撰写成病例报告,发表在权威的医学杂志上,这就是第4级的循证医学证据。

但病例报告的形成其实不简单,需要进行非常专业的统计、分析,需要占用个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目前我们并没有这个条件。

如果想达到第3级证据,那就更难了。我们作为一个创业医疗机构,目前主要做的是对接诊的每一个患者家庭高度负责任,为收治的患者及其父母提供高质量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还没有条件额外征集样本,进行对照临床试验。

事实上,一般在资源雄厚的三甲医院、高校、研究室等才有能力展开这种类型的临床试验。

其实,在临床各个科室中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有的医生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实务能力非常强,治好了很多病人,但他们未必有条件、有精力把这些临床成果转化为所谓的循证医学证据,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未必能得到医院的支持。

所以,某种疗法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 ≠ 该疗法无效,请网友们要意识到这个逻辑关系。

03、有循证医学的支持 ≠ 最好的疗法

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否只要有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就代表某种疗法一定是最好的?

在整体来说,循证医学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如果证据级别高,一般也说明某种疗法有效的可能性更高,尤其是在躯体疾病方面。

可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尤其是在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方面,就算有的疗法的数据非常「漂亮」,证据级别很高,但如果不尊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一味只看外在行为变化的话,那有可能是非常不科学、不人道的。

比如在过去,美国有精神科专家让恋物成瘾的患者服用异性激素,以降低他们的性欲。显而易见,患者连性冲动都没有了,恋物行为自然就大大减少了,甚至可以说是症状全消。如果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数据一定非常完美。

可是,我们能说这是一种理想的、科学的治疗方式吗?肯定不能。

因为,这种方法相当于「因噎废食」,为了让患者不恋物,就直接让他们连性欲都没有了,化学阉割了,不能过性生活了。他们不但无法过上正真正常、幸福的生活,甚至可能因此内心压抑,出现其他精神心理问题,这显然不是临床医学的最终目标。但是,这不是实施这种方法的精神科专家考虑的范畴。

同样,临沂网戒中心「杨叫兽」杨永信的「电击疗法」高效不高效?非常高效,孩子进去不到1小时,出来立刻向父母下跪忏悔,发誓再也不沉迷电子游戏了。

在「住院治疗」期间,孩子也确实明显好转,不但不玩游戏,还非常懂事,每天按时学习、自我反思。如果「杨叫兽」有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对照试验,最后的结果也一定非常有「说服力」,属于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事实上,在当时,杨永信虽然没有拿出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已经忽悠了很多精神科专家、心理专家、媒体记者、当地官员,更不用说大量青少年的父母。

可是,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治病,而是对7000多名青少年进行肉体和精神上的酷刑,迫使他们临时改变外显行为。孩子们的内心极度痛苦、恐惧,精神心理问题更加严重,足以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者是复合型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但这不是杨永信考虑的内容,也不是认同杨永信的父母们考虑的内容!

因此,循证医学是个好工具,但也要看如何使用。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诊疗来说,一定不能只看外显症状和行为,必须深入了解患者的真实的内心感受,判断某种疗法到底有没有积极效果。

当然,现代医学对比以前已经非常讲究人性化、人道主义了。所以,其实真正的循证医学不会要求大夫只遵循指南、只看临床试验的证据,而是要求大夫必须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和技能、患者的偏好和期待。

也就是说,就算某一个疗法的研究证据级别很高,可是现实条件不允许,或者主管医生对此缺乏成熟的经验,又或者患者不愿意的话,那就不能硬来,否则反而违反了「完整的循证医学」的原则。

循证医学定义中的「三要素」,图片来自于网络

还有一点,在整体上,即使某种疗法得到了循证医学的支持,也不能说明它就是某症状或某疾病的最优解。

比如,临床一线的抗抑郁药有很多种,这些药物之所以能在临床上大量使用,肯定经过了充分的临床科研试验,有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在整体上是有效的。

但是,精神科药物治疗显然不是抑郁症的最优解,对这一点,大量患者、家属深有体会。

也就是说,如果某种疗法得到循证医学的支持,只能说其整体有效,但不一定高效,更不一定是能深入解决根源问题的最优解。

04、一种疗法从「非主流」到「主流」,需要较长过程

其实,很多医学的进步一开始都源于临床一线,是某个医生、或者说小部分医生的突破性发现,并不被大部分人所知、所认可。但技术通过逐步的发展、得到重视后,有资源进行规范的临床科研,然后被写入医学指南。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就来源于临床实践,可以说是我们误打误撞、再加上创伤修复师Lucy的个人悟性而发现的。我们无意中进入了患者的内隐记忆层面,在里面精准化地发现了大量的病根,并不断摸索出来高效修复的方法。

虽然受到种种条件限制,这个技术目前没有很好的循证医学证据,但它背后有科学心理学的基础,涉及外显记忆、内隐记忆、病理性记忆、记忆再巩固等理论。

所以,我们提出了「精准精神心理学」这个概念,实现了「因为非常深入、所以非常高效」,让患者康复得又快又好。

在未来,我们当然希望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能够实现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得到国内外精神心理学界的重视和推广,令更多患者能解决患病根源,走向康复。

可是,如果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要解决技术可复制的难题,我们目前还卡在这里,进展缓慢。

所以,有网友质疑我们提出的精准精神心理学、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我认为这非常正常。这个技术目前还无法复制,自然无法进行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实现良好的循证医学证据,这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现状。

对此,我们坦然地承认和面对,不回避、不忌讳。

不过,我们从没有放弃这方面的努力。晴日医疗是我们第6次创业,前5次创业,我们解决了生存问题。现在,我们终于站稳了脚跟,有一定的精力考虑临床科研的发展。

比如,我们曾经设想借助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对患者接受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之前、之后的大脑分别进行「扫描」,观察这个过程中大脑的客观变化。这样的呈现比做量表会更加客观,也欢迎网友们提出更好的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对未来非常乐观。从长远来看,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技术肯定能突破大规模复制的难题,开展规范的临床试验,得到循证医学的支持,实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