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青年历史作家张溥杰创作,文末附有权威参考资料。
「这个计划太疯狂了,如果蒋介石同意将30万人撤到缅甸,后果不堪设想!」
晚年的时候,宋希濂曾回忆起1949年8月他向蒋介石提出的这一疯狂计划,无不感慨的说道。
那么当时宋希濂为什么会向蒋介石提出这一建议, 蒋介石又为何没有答应呢?
一通老同学打来的电话
1949年8月10晚上,正在汉中督办川陕甘军务的胡宗南, 忽然接到了一通重庆打来的长途。
电话的那头,是他黄埔一期的同学,时任川湘鄂边区的防卫指挥官的宋希濂。
宋希濂在电话中告诉胡宗南,自己刚刚结束了重庆西南军政长官部的公务,将于第二天乘坐飞机前往汉中,与胡宗南共同讨论当前的军政问题。
胡宗南对此表示热烈欢迎,因为两人不仅是黄埔军校一期的同学,还曾在国民党蒋介石麾下并肩作战多年。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两人曾在第三十四集团军中共事,胡宗南担任总司令,宋希濂则为副总司令。
目前,他们分别担任川陕甘边区和川湘鄂边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指挥着约四十多万的军队,这几乎占据了当时国民政府在西南地区总兵力的半数以上。
但此时他们二人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 面对即将到来的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他们两人都感到束手无策,西南地区的防线岌岌可危。
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出路,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胡宗南对宋希濂这位年轻自己十一岁的老同学寄予厚望,期待通过这次会谈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
密谋到深夜
1949年8月11日午后,宋希濂乘坐军用运输机抵达汉中机场。胡宗南亲自带领一队部属在机场迎接,随后将宋希濂迎至自己的住所。
在晚餐之前,胡宗南与李文、李铁军、罗列等同僚,与宋希濂进行了初步的交流。
到了 晚上8点之后,胡宗南与宋希濂展开了一场只有两人的深入密谈, 只有在必要时才会叫来参谋长罗列参与讨论。这场密谈 持续到了深夜2点多,历时超过六个小时。
在最初的一个多小时里,胡宗南和宋希濂回顾了国民政府自北伐胜利后在南京建都的二十多年统治历程,并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
政治上毫无建树,贪污腐败盛行,导致民怨沸腾,民变频发;经济上没有取得任何建设性成果,反而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党务管理混乱,国民党虽有数百万党员,却缺乏组织力量;军队内部矛盾重重,中高级军官普遍腐化堕落,士气低落,指挥体系混乱。
两人一致认为,这些因素是导致国民政府在三年内陷入如此困境的重要原因。
随后,胡宗南和宋希濂就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未来的出路,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并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
他们首先讨论的问题是: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会在短期内爆发? 两人的观点一致,认为短期内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为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法、苏等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美国虽然损失较小,但美国政府既不会也不太可能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厌恶战争。
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大战难以爆发。胡宗南和宋希濂都清楚, 如果国民政府把扭转局势的希望寄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上,是不切实际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鉴于以上局面,胡宗南和宋希濂认为,面对中共军队的庞大规模和强大战斗力,国民政府在大陆的军事力量显得十分薄弱。
他们意识到,无论是在华南还是西南地区,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数量和战斗力上都无法与中共军队抗衡, 因此,这些地区的防御几乎无法维持。
然而,对于台湾、海南岛和舟山群岛等岛屿地区,由于我军当时缺乏足够的海空军力量,这些地区可能暂时能够保持独立或至少能够维持一段时间。
胡、宋二人深知,我军要建立起能够进行海上作战的海空军,至少需要数年时间。
在西南地区,胡宗南和宋希濂预见到我军军队将很快发起攻势。
而他们两人指挥下的部队,虽然人数众多,但多数是撤退的残部,装备不齐,士气不高,且训练不足,整体战斗力十分脆弱,加之西南地区交通不便,缺少铁路,使得集结兵力进行有效防御变得极为困难。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胡宗南和宋希濂深知, 他们不能坐以待毙,也不愿轻易投降。他们必须寻找合适的应对策略和出路,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
那么,他们二部面对如此形势与处境,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寻找怎样的出路呢?
疯狂的计划
两人商量了一番后,他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待时机。在我军尚未对西南地区发起全面攻势之前,他们计划将主力部队转移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区。
宋希濂因为在滇缅边境的有着丰富经验, 他提出了一个具体的转移计划。
他建议分两步实施:首先,控制西康和四川南部,作为向滇缅地区逐步转移的起点;
其次,在敌军开始向西南进军时,迅速将主力部队转移到滇西的保山、腾冲、龙陵、芒市等地区,并在必要时进一步撤退到滇南或缅甸境内。
为了应对可能的外交和军事挑战,他们计划保留并加强现有的重型武器装备。
为了实现这一计划,胡宗南和宋希濂决定采取一系列行动:胡宗南负责调配部队前往四川南部的乐山、峨眉、新津等地,为进入西康做准备;
宋希濂则负责调动部队前往泸州,为主力部队向滇西的转移铺平道路。他们还计划通过控制西康的刘文辉,将西昌作为第一个战略基地。
胡宗南对宋希濂的计划表示极大的赞赏,并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两人决定当蒋介石从台湾飞往重庆时,就向其详细汇报这一计划, 获得同意后,就立即开始实施。
蒋总裁泼了一桶凉水
1949年8月12日,宋希濂离开汉中,不久后,胡宗南和宋希濂都开始根据他们商定的计划进行准备。
胡宗南以训练新军为名,调动部队前往四川西部;宋希濂则安排第七十九军的新兵总队前往泸州训练,并指示各军在泸州设立后方基地。
十几天后,也就是8月24日,蒋介石由台湾启程,途径广州后抵达重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宋希濂和胡宗南两位将领分别于28日下午和31日晚上两次拜见了蒋介石。
在重庆的山洞林园, 宋希濂和胡宗南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蒋介石提出了撤退至滇缅的计划。
然而,蒋介石的脸色逐渐变得阴沉,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宋希濂仿佛冷水浇头,胡宗南则不再言语。
接着, 蒋介石直接否决了这一计划。 对此蒋介石,有自己的看法。
在蒋介石看来,两广地区可能很难守住,国民党必须在大陆上保持西南地区的控制,以实现与台湾和沿海岛屿的战略配合。
其次, 如果蒋介石完全放弃大陆,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将不复存在。
第三,西南地区地势险要,资源丰富,尤其是四川,拥有丰富的人力和物力,必须努力维护这一区域,作为复兴基地。
第四,虽然刘文辉等人可能不完全可靠,但他们的反共立场与蒋介石他们一致,我们应该设法团结他们,稳定他们的心态。如果撤退到滇缅,人心将会动摇。
计划被否定,胡宗南和宋希濂虽然心里面不是滋味,但官大一级压死人,也只能听蒋介石的。
在1949年12月的紧张局势下,胡宗南通过空中运输,将数千名士兵迅速部署到了西昌。
由于解放军尚未来得及对西昌发起攻势,胡宗南得以利用这支力量在西昌维持了两个月的控制。
据传,他在西昌期间常常表现出焦虑不安,情绪波动极大,时而放声大笑,时而泪流满面,经常表现出极度的激动和沮丧, 甚至在愤怒时会痛骂蒋介石为「老糊涂」。
结语
其实客观来讲,就算蒋介石同意他们的做法,这一计划的可行性也有待商榷。
首先,就是未必能够如愿撤退到滇缅。从川陕甘到云南,再到缅甸,地形复杂,路途遥远。
国民党兵虽然人数众多,但当时不乏散兵游勇,有不少甚至是抓壮丁抓来的, 他们并没有坚定的信仰,也缺乏毅力。能否悉数撤到滇缅,都要打个问号。
其次,当时老缅虽然战斗力不佳,但他们也不会眼睁睁看着外国军队占据自己的地盘。在金三角的国军残余部队,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而国民党之所以节节败退,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论装备,论人数,国民党都在我军之上,而解放军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除了战略战术高超,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赢得了民心。
参考资料:
1. 鹰犬将军 宋希濂自述,宋希濂著,中国文史出版社 , 1986.
2. 经盛鸿著,胡宗南大传,团结出版社,2011.
3. 吴昌华著,黄埔风云 六,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