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毛主席曾评价蒋介石:他手下三员大将,重用一位都不会输得这么惨

2024-01-31历史

毛主席曾评价蒋介石:他手下三员大将,重用一位都不会输得这么惨

提到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古代的「韩白卫霍」。然而,在近现代,还有一位出色的战略家,与他们并肩齐驱,那就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从战术上的「围点打援」、「穿插迂回」,到战略层面的【论持久战】、【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主席的卓越决策智慧和深远预见无一不展现出来。

每位伟大的军事家都是在战火中锤炼出来的,而对毛主席而言,最激烈的战火不是来自于日本人,而是蒋介石的国民党。

尽管国民党「失道寡助」,最终淹没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但其内部仍然涌现出一些极具水平的指挥官。

毛主席曾经言之凿凿:

「老蒋手下三员大将,哪怕他能够重用一位都不会败得这么惨。」

那么,究竟是哪三位将领呢?

改革军事制度的智者——孙立人

孙立人的文化水平极高,军事理论方面也极为扎实,他在军校时期就对战术和军队管理有着深刻的研究。

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这所被誉为「南方西点」的军校因其卓越的教学水平而著称。

在校期间,孙立人专注于研究步兵战术,将所学的美国练兵法进行本土改良,创造出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的练兵方法,后来被誉为「孙氏操典」。

或许受到国民党内亲美风气的影响,孙立人回国后事业一帆风顺。不到四年,年仅32岁就升至上校,并被任命为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二支队司令兼第四团团长。

卢沟桥事变后,孙立人奉命前往淞沪会战最危急的战线,然而,由于侧翼遭受日军强力打击,被迫撤退至苏州河防线。

在驻守期间,日军运来了轻便的橡皮艇,七次试图强渡苏州河,但每一次都被孙立人成功击退。

一天的凌晨,敌军在夜色未褪的时候突袭了孙立人的营地,孙立人亲自带领部队奋战八个小时,成功将日军逐回对岸。

当夜,为了阻止敌军继续进攻,孙立人决定夜以继日地率领部队爆破浮桥,却不料被日军发现,炮火如雨倾泻。然而,孙立人等人顶着猛烈的攻击成功完成了任务。

而孙立人本人也因此受到十余处炸伤,肺部被子弹穿透,整整昏迷了三天才苏醒。

康复后,孙立人因此次战功再次获得晋升,成为国军主力部队之一第十八师的少将师长。

在一九四二年,为了抵挡日军入侵缅甸,孙立人带领新三十八师跨越国境,与英军合作对抗日本。

这时,英军已经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整整两天,即将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

得知情况后,孙立人立即亲自前往仁安羌前线指挥,成功击退了敌军进攻,杀伤人数达一千人,解救了被困的英国盟军七千余人。

被解救的英军见到孙立人后纷纷高呼:「中国人万岁!」

后来,孙立人与盟军合作,在仁安羌林区展开长达数月的转战。直至五月二十七日,他们有序地走出林区,士气丝毫未减。

这场仁安羌战役标志着我国在缅甸对日作战取得了首次胜利,也使得孙立人的名字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为了表彰孙立人对盟军的协助,不仅国民党予以高度嘉奖,美英两国也授予孙立人荣誉勋章。

孙立人因此得到了「东方隆美尔」、「丛林之狐」的美誉。

1943年10月,中国展开了对缅甸日军的全面反攻,于同年10月夺得新平洋,次年12月占领于邦。

收复于邦后,孙立人立即决定乘胜追击,攻下太白加。这一次的对手是日军著名的第十八师,素有「丛林战之王」的称号。

然而,孙立人毫不畏惧,在他的从容作战下,日军牺牲了近千人,却未能夺取两个营的阵地。

战后,第18师团长收到的报告中记载:

「这场战役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军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您务必加以重视……」

最终,孙立人成功歼灭了十八师一半的有生力量,迫使其仓皇逃离胡康河谷,再也不敢恋战。

日军战史中有载:

「第18师团曾进行过数次在华作战,对和中国人的战斗极为有经验。然而,他们在这次胡康河谷遇到的中国部队,无论是军队编制、武器装备,还是作战战术都经历了极大的变革。十八师损失之巨大,全军为之震惊。」

台湾历史学界也曾对孙立人评价颇高:

「在国民党军官中,孙立人是最为杰出的。他不仅取得了最高的战功、拥有最深厚的学历,还展现出最高的国际声望。」

歼敌战神——薛岳

史学界记载:薛岳是在抗日战争中歼敌数量最多、对日军打击最为巨大的国军将领。

薛岳于1896年出生于广东农村。尽管父亲文化水平有限,但深知民族大义,极为崇拜民族英雄岳飞,期望儿子能够效仿岳飞投身报国,因此给予儿子取名薛仰岳。

薛岳后来去掉了名字中的「仰」字,他渴望自己不仅是仰望岳飞的人,更要成为像岳飞一样的英雄。

随后,薛岳投身军旅,成为了一位抵御外敌、保卫国土的将军。他毕业于保定军校,加入中华革命党,踏上了革命救国的征程。

在民国政府建立后,薛岳投身孙中山先生的领导,加入革命军援助福建和广东的战事,担任总司令部上尉参谋。

在接下来的东征讨伐战中,薛岳多次以少胜多,赢得了丰富的战果,甚至得到了蒋介石的亲自表扬。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当时薛岳作为第19集团军总司令,接到上级命令,坚守蕴藻浜南岸,绝不能让日军前进一步。

在这场战斗中,薛岳多次成功击退敌军的进攻,使得战局一直胶着到同年11月,成功破坏了日军「三个月内占领中国」的计划。

高效杀敌的「天炉战法」

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拉开帷幕。长沙是湖南的重要战略要地,资源丰富,一旦失守,湖南和湘西将被隔断,相互支援将成问题。

薛岳立下决心,绝不让长沙沦陷于日本之手。

为此,薛岳亲自多次实地勘察,发现湖南地形复杂,日军机械化部队难以迅速行动,无法充分发挥其优势。于是,薛岳创立了一种独特的「以退为进」的天炉战法。

这种战法将部队在到达防线指定地点后分成小股部队,以网状结构部署在防线上,增强了战略深度。

小规模部队行动迅速,既能引诱敌军深入,再合力歼灭,又能多次迅速侵扰撤退,逐步消耗敌军实力。这种战法不仅灵活,对熟悉地形的国军极为有利,同时有效地打击了敌军士气,减少了我方损失。

在长沙战役中,薛岳巧妙运用天炉战法,不到二十天时间就歼灭了上万名敌军,斩杀了四十余名少佐以上的军官。

1941年,日军第二次进攻长沙。薛岳在前一次经验的基础上充满信心。

再次采用天炉战法,薛岳冷静地调兵遣将,纵横穿插,不断突袭骚扰敌人主力的侧翼,攻其不备,击中即退,快速转移。

敌军主力被引诱深入汨罗河、捞刀河一带,遭到伏击而被围歼。在这场战斗中,薛岳严重削弱了日军力量,迫使其退守新墙河以北。第二次长沙会战以国军胜利告终。

然而,经历两次失败后,日军不甘心,集结余下的十二万兵力,第三次对长沙进行进攻。

敌军势头汹汹,猛烈攻击新墙河阵地,表现出坚决的决心,誓要击败薛岳。

面对此势,薛岳决定避其锋芒,引诱敌人深入至捞刀河、浏阳河一带。

各部队成功会师,形成对日军的包围圈后,敌军被迫进行多面作战,最终伤亡人数达五万之多。第三次长沙会战宣告结束。

薛岳战后受到蒋介石授予的青天白日勋章,同时美国总统也授予其总统自由勋章。这三次会战中,薛岳成功歼敌十万余人,成为抗日战争中击毙日军最多的国军将领,被誉为抗日的「战神」。

蒋介石的对手——白崇禧

相较于孙立人和薛岳因蒋介石不善任用而在国共内战中未能发挥重要作用,白崇禧则是蒋介石深感忌惮的对手。

白崇禧出生于广西桂林,是桂系军阀的代表之一,三次下台的原因中两次与桂系有关。

1929年,蒋介石甚至密谋暗杀白崇禧。多亏亲信廖磊的一路保护,白崇禧才得以平安到达塘沽港登上轮船,顺利返回广西。

此后,蒋介石意识到白崇禧对他的威胁,不再期望能够完全掌控白崇禧,而是通过多方势力制衡,尽量驱使白崇禧为其所用。

全面抗战爆发后,白崇禧毅然放下个人恩怨,响应蒋介石的号召前赴南京参与抗日事业,出任大本营副参谋总长。

中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武汉召开,白崇禧在会议上提出了「坚壁清野」和「焦土作战」的战术方针,以及「发展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总体作战战略。

这些建议最终得到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采纳,并成为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方针,对整体战略策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同年的台儿庄战役中,白崇禧亲自前往前线进行视察,意识到为了取得胜利,必须消除敌我火力差距。因此,他紧急调遣大量火炮送至前线,弥补了双方的火力悬殊,成功挫败了势不可挡的日军坦克攻势。

随着白崇禧的紧急支援,战局迅速逆转。在他与台儿庄前线指挥官李宗仁的协同作战下,最终取得了胜利,彻底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顶住内斗逆势翻盘

1939年11月,日军突袭钦州湾龙门港,迅速占领昆仑关。昆仑关对滇越公路至关重要,而滇缅公路则是国际援助的主要通道。失守将使中国难以得到国际物资援助,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为了夺回昆仑关,蒋介石将第五军的指挥权交给了白崇禧,然而蒋介石并不放心,除了在军中安插亲信林蔚外,还派出陈诚,被称为「蒋介石的替身」,担任监军。

到达前线后,陈诚迅速私下与第五军各团长接触,示意他们在面对敌军时可以采取「灵活作战」。

白崇禧岂能任人摆布,他指挥下属夜以继日地将指挥部迁至前线,并秘密破坏了道路。

第二天早晨,陈诚惊讶地发现指挥部不见了,得知白崇禧和军团长们早已前往千里之外。由于身体不佳,陈诚无法步行赶到前线,只能怒视白崇禧脱离他的掌控而无计可施。

抵达前线后,白崇禧亲自布阵,指挥部队猛攻昆仑关。板垣师团,被誉为「钢军」,竟然难以抵挡,各部队纷纷退守核心阵地。第21旅团作为军团主力,在短时间内被歼灭5000多人,旅团长中村正雄更在战斗中被当场击毙。

随后增援的部队到达,白崇禧再度向日军发动猛攻,彻底摧毁昆仑关的防线,迫使日军撤守九塘。1940年1月1日,日军派遣增援部队企图再次占领昆仑关,但白崇禧乘胜追击,于当月4日彻底攻克九塘。

随后,白崇禧决定继续追击逃亡八塘的日军,但在双方激战十一天后未能取得有效胜果,最终只能以此为界,进入暂时的对峙休战状态。

昆仑关战役至此结束,成为我国全面抗战中首次攻坚战胜利。日军第十二旅团班长及军官伤亡人数超过五分之四,士兵阵亡人数达四千余人。

尽管这三位国民党军队将领在军事实力和创新方面都表现出色,但无论在治军还是杀敌方面,都未得到蒋介石的充分重用。正如毛主席所言,即使蒋介石手下的三位大将中有一位受到充分重用,也不至于遭受如此惨败的结局。

然而,在蒋介石任人唯亲和纵容派系争斗的背景下,这些将领难以发挥出自身实力,而脱离人民群众的国民党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