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组展现印度国父甘地一生的陈旧照片。一直以来,国际上对甘地的评判呈现两极化态势。敬仰他的人将其称作「圣雄」,意为品德崇高、极具智慧且无私而备受尊崇之人。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言道:「甘地乃人类良知的象征,我们的后代子孙恐难以相信,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然而,对甘地抱有厌恶之情的人对其频频加以批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对甘地极为反感,其言道:「看那从伦敦法学院毕业的、擅于鼓动的律师,现今竟扮作东方常见的苦行者模样,半身赤裸,瘦骨嶙峋,却还能泰然自若地同副王(即印度总督)平起平坐,出入王府,故作姿态地与英王的代表一同用餐饮茶,着实令人厌恶。」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 年 10 月 2 日降生于印度的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13 岁之际,甘地在父母包办下与一位不识字的女孩成婚。19 岁时,甘地赴英国留学,所学专业为法律,其谨遵母亲教诲,勤奋钻研。
在英国求学时,甘地渐成素食主义者,并加入学校的素食团体。自英国学成返国后,甘地虽取得法律学位,但其工作却频频遇挫。1893 年 4 月,公司遣甘地至南非工作,此结果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南非工作时,甘地察觉此地的印度人及印度移民遭受不公正待遇,遂着手游说,以反对南非当局针对南非印度人的法律及种族歧视行径。在接连组织的各类游行示威活动里,甘地开启了首次对不合作主义与非暴力思想的宣扬。
1906 年,甘地引领印度民众对南非当局非法撤销印度人选举权的提案予以抗议,此间多次开展游行示威活动,征集印度人的签名,随后创立了国大党——南非印度人首个为争取公民权利的组织。甘地亦呼吁印度人不对南非当局进行登记与按手印操作,并组织其追随者与南非铁路工人共同罢工,以反抗南非当局对铁路工人的压迫行径。
甘地于南非时期,积攒了大量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施行办法,此为其日后在印度「崭露头角」筑牢根基。同样是在南非时,甘地逐步成长为一名社会政治活动家。一战开启后,甘地觉得自身机遇已至,遂返回印度。
马努乃甘地的侄孙女,阿芭拉为甘地的侄孙媳妇,这两位十几岁的少女伴其直至生命终点。甘地自婚后便着手修炼禁欲之法,然而他长期与少女同眠共浴。他屡次公开言称:「我们相互拥抱着入睡,以身体温暖彼此,直至祈祷之时来临。」此般情形看似匪夷所思,但甘地却觉得此种修炼方式颇为有效。
许多中国人对甘地的认知,多源于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其的阐述,然而他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存有困惑,觉得中国人的浴血抗争毫无必要。1940 年,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出访印度,在此期间,他与甘地进行了数次交流。
戴季陶向甘地详尽阐述了中国抗战的实际情形,当其期望这位「印度伟人」予以指引时,甘地的回应令人惊愕。甘地表示:「无论如何,中国并未践行非暴力。中国能够果敢地抗击日本,这表明中国从未存有非暴力的意向。称其仅是自卫,依非暴力原则而论,此非合理之由。以非暴力主义者的视角来看,我不得不言,对于一个拥有四亿民众的中国,在面对一个已开化的日本时,却不得不采用与日本人相同的手段去抵御日本的侵略,我认为此为不妥。」
甘地向戴季陶给出具体提议,其言:「若中国人具吾之非暴力信念,便无需如日本人般的最新毁灭手段。中国人可示日本人,‘携汝之毁灭手段前来,吾以两亿人予汝,然余两亿人绝不屈服。’倘若中国人果真如此行事,日本人将沦为中国人之奴隶。」此乃甘地原话,着实令人诧异。
1948 年 1 月 30 日,甘地前往参加一项活动,在途中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南度蓝姆·高德西开枪杀害,享年 79 岁。在后续的审判中,南度蓝姆·高德西详述了其枪杀甘地的整个过程,他先向甘地深鞠一躬,而后将其枪杀。甘地在临终之际言道:「望众人宽恕此可怜之人!」
甘地遭刺杀离世后,印度全国上下沉浸在悲痛之中,举国服丧,当局决定为其举办隆重葬礼。依甘地之遗愿,其遗体需在二十四小时内公开进行火化,火化之地位于新德里东部的亚穆纳河畔。
甘地遗体公开火化的讯息传出后,逾百万民众奔至火化之地。遗体火化之际,现场数十名妇女投身烈火之中,愿为其殉葬。大火熄止后,现场陷入极度混乱,民众狂热争抢甘地残余骨灰。
总之,甘地的一生纷繁复杂且颇具争议。在多数人眼中,他如同一个谜团,无人能够切实洞悉他,故而人们对他的评判亦褒贬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