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贺龙入川解放西南,向毛主席点兵,为何执意要带上这一支部队?

2024-02-04历史

很多朋友都知道刘、邓指挥的二野大军,从川东方向解放大西南,却很少知道在当时四川的北方,也有一支配合刘、邓的部队: 那便是贺龙领导的第十八兵团。

但是,让人们感到奇怪的是:刘、邓指挥的二野,是从抗日的时候就带出来的晋冀鲁豫老兵。而贺龙指挥的第十八兵团,此前却从未和贺龙有过交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历来是战场上的大忌, 那为什么贺龙却依然要选择点兵第十八兵团入川? 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贺龙率十八兵团入川)

刘、邓解放大西南,为何少不了贺龙配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响应毛主席「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号召,全国五大野战军纷纷运动起来,追剿国民党残余势力。 而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则是解放战争尾声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解放军渡江以后,国军整体呈现兵败如山倒的态势,全国各地基本上大仗没有,小仗不断。而唯独西南、昌都二地却是例外, 相继爆发了为期一个月,击溃国军90万的西南战役和为期半个月,击溃藏军五千的昌都战役。 为什么这两个地方和全国其他各地的战争形势不一样?就拿西南战役发生的地点来说,中国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叫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而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则为「乱」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在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前,也曾想坐拥西南,伺机进行反扑。

(西南国统区下的难民)

然而,毛主席却是很早便看出了蒋介石心里打的如意算盘,早在渡江战役打响之时,便写下「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 并且在建国后让刘、邓大军指挥二野,从川东出发,解放大西南。 虽然李白在游览蜀地时,都曾发出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但 如果一支军队从川东出发,顺江而上,打入西南,那么西南蜀地引以为傲的山川天堑便不复存在。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蒋介石无论是从战略,还是战术上都输了毛主席一大截。

但是,既然毛主席已经钦定了刘、邓大军要从川东解放西南, 为何最终还是要派贺龙,从川北打入国军防线,配合刘、邓二野呢?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敬佩起伟人博古通今的战略、战术眼光了:从战略上讲, 毛主席一直坚持「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解放西南不仅是要让西南的华夏同胞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中获得解放, 更是为了消灭国民党在渡江战役后,仍盘踞在华夏大地上的150万军队。 如果能够彻底消灭这些军队,那么国民党将很难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兴风作浪。实际上除了派遣贺龙第十八兵团配合刘、邓,从北、东两个方向包打敌军, 主席还派四野打入广西,切断西南国军南下沿海退路,实现对盘踞在国内国军的彻底大包围。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迂回」战略,而上一次出现这样的大手笔,还是在蒙古灭宋时期。

(解放西南的「大迂回」战略)

而从战术上讲,单独派遣刘、邓从川东单向入川,很容易和敌军陷入鏖战,僵持不下。但如果让贺龙率领一支军队自川北杀入, 一来能牵制敌军兵力,二来也能阻断敌人北上去路。 历史上刘备入川的路线,也和毛主席制定的解放西南路线十分相似。

但是,正当主席准备点将贺龙,让他率领部队入川时,却发现当时的贺龙有着自己的难处。

实际上,当时主席点将贺龙,决定让他率领部队入川,对于贺龙来说是十分突然的:因为当时的贺龙面临着两个难题,一个是 自从抗日战争进入尾声后,他就很久没有打过大仗了;二是当时贺龙的手中,是没有兵的。

贺龙从南昌起义之前,就放弃了国民党的高官厚禄,忠诚地追随我党。而在南昌起义之后,贺龙更是担任红二军团的军团长,成为了我军的「创始股」。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又担任120师的师长,并率领部队大闹晋西北,给日军添了不小的「麻烦」。但是,在日军、国军向陕北根据地进行严酷的封锁和扫荡后, 贺龙便于1942年调到后方工作 ,担任陕甘宁和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而在解放战争爆发后,贺龙一手带出来的120师老部队更是被彭德怀统统带走, 在西北地区和国军进行交战。而手里没有兵的贺龙,则在后方做起了后勤工作 ,为彭德怀和全国各地部队提供枪炮、弹药。 长期的后勤工作虽然让贺龙有了不少后方建设的经验,却也让他长期脱离了前线。

(贺龙与夫人薛明在前线)

贺龙虽然在一段时间内脱离了前线,但贺龙毕竟从军多年,打仗还是有一套的,毛主席也十分相信贺龙的军事才能,否则也就不会在解放西南的时候依然点将贺龙。但是,贺龙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却让毛主席也考虑了很久: 那就是贺龙在入川的时候,手上是没有兵的。 贺龙的兵,究竟去哪儿了?前面咱们提到过,在解放战争的时候,为了保护毛主席的周全,彭德怀带走了贺龙之前带过全部的兵,组建成西北野战兵团,和当时大举进攻陕北的胡宗南进行周旋。到1947年, 西北野战兵团改名为「西北野战军」,而这也正是后来一野部队的主力和前身。

如果贺龙想要带着部队,入川作战,那么贺龙带过的一野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就连一野当时恐怕也是贺龙拿不到手的。因为当时彭德怀指挥的一野,也有自己的军事任务:那就是进入甘肃、新疆一带,消灭国民党的残余势力,作战方向上恰恰和贺龙入川的路线相反, 因此即便是当时贺龙使得最顺手的一野,也是抽调不开的。

(第一野战军进入西北门)

对于贺龙面临的这些难题,主席也都考虑到了。因此,在贺龙入川之前,主席还是征询了贺龙的意见,问他: 「你要入川,打算去带哪一支部队?」

按照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贺龙应该是要借这个机会带走一野的。但是,贺龙的回答却是: 「主席不用操心军队的事情,我这里随便带上一支军队都可以。如果非要让我选一支军队,那么我就要一野的第十八兵团!」

(行军中的第十八兵团)

这个回答让很多人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虽然说一野有相当一部分兵是贺龙带出来的老部队,但第十八兵团却是一个例外。第十八兵团原归属于华北军区,是和徐向前一起打山西的部队。 在太原战役结束后,第十八兵团后划归给彭德怀的一野。从第十八兵团的司令员、政委和参谋长来看,这些人中也只有周士第、陈漫远和贺龙有所交集。 第十八兵团的司令员兼政委前后是徐向前、周士第;其中徐向前是红四军的军长,抗日的时候是跟着刘、邓的129师; 而周士第是25师的师长,在抗日的时候当过120师的参谋长,曾和贺龙一起工作。 副司令员兼政委王新亭曾在红四军和129师386旅担任过政治工作; 参谋长陈漫远在红三军团担任政治工作,抗日时期在120师担任参谋长。 也就是说, 贺龙点兵第十八兵团,实际上只有这两个参谋长和自己熟悉。

虽然只有两个参谋长和自己之间算是比较熟悉,但贺龙却对此已经很是知足了。有人对贺龙点兵第十八兵团的做法很是不解,于是找来贺龙说: 「贺老总,您为什么要点一支您不熟悉的部队入川作战呢?就算是您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打仗考虑啊!」

(贺龙为官兵进行讲话)

谁知贺龙却驳斥道: 「这是什么话?如果我想带哪支军队,就带哪支军队,那我还是一个合格的军人吗?还是一个合格的党员吗?一切都要从大局考虑嘛。」 见贺龙对党的安排没有半点怨言,于是贺龙身边的官兵们便不再有所微词,反而更加地钦佩贺龙高风亮节的品格。

就这样,在1949年的11月,贺龙便乐乐呵呵地带着第十八兵团从陕南入川,配合自川东入川作战的刘、邓大军。后来, 贺龙率领的第十八兵团甚至被直接归属到了刘、邓的二野建制之下,贺龙却依旧十分坦然。

「三龙入川」坐镇西南,换来蜀地百年太平

在贺龙率领第十八兵团自北入川后,解放军便势如破竹地向西南腹地长驱直入,昔日里被国民党夸耀成「蜀道天堑」的西南防线,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瞬间土崩瓦解。此前幻想着靠着西南, 割据而治的蒋介石也只好在1949年12月10日乘坐飞机,从此彻底逃向了台湾。

为什么一向被认为是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西南,会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被我军拿下呢? 按照民间神乎些的说法是:刘伯承、邓小平都属龙,而贺龙的名字又恰恰带了一个「龙」字。所以说,二野和第十八兵团入川,是 「三龙入川」,镇住了国民党的邪气 ,穷途末路的国民党焉有不败之理?但是,要从根本上来说,我军之所以能取得解放西南的胜利, 还是因为人民的支持,以及毛主席制定了正确军事战略 :在毛主席钦定贺龙入川以后,贺龙便立即将西南的北大门封锁,阻止了胡宗南部队从秦岭回川,有力配合了入川作战的刘、邓大军。而在胡宗南见救援无果,急忙南撤之后。贺龙便率第十八兵团迅速南下,与刘、邓大军一起将国民党40多万的残兵败将包围在成都, 最终于1949年的12月27日正式将成都解放。

(人民解放军解放成都)

但是,除了人民支持和毛主席制定正确的军事战略,促成了西南战役的成功之外,我军将领的团结一致也是让这场战役走向胜利的重要因素:贺龙以极其坦荡的胸襟,指挥他此前从未接触过的第十八兵团入川作战,并且丝毫没有红军「创始股」的架子, 让第十八兵团隶属于刘、邓二野的建制之下,也足以见证贺龙本人的高风亮节和我军将领内部的团结。 反观胡宗南、白崇禧、杨森等国军内部的将领、军阀,即便是在解放军大举南下之际,依旧彼此之间勾心斗角,各怀鬼胎,这让国军最终不走向失败都成为了一件奇怪的事。

在大西南获得解放之后, 贺龙便长期坐镇四川,保佑一方乡土。而这一方乡土,也将永远铭记守护过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