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1990年杨开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园,毛岸青:百年之后,我想来陪妈妈

2023-12-30历史

百年之后,毛岸青想来陪妈妈,1990年杨开慧雕像落座烈士陵园。

1930年,湖南长沙的一所监狱里,出现了杨开慧和她与毛主席的三个儿子的身影。

在狱中的几日里,敌人企图迫使杨开慧放弃自己的信念,但她坚贞不屈,甚至表示:「即使面临死亡,我也希望革命能够早日成功。

」这位年轻女子的勇气和坚韧,使敌人感到无力,却在毛岸青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他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希望父亲能快点来救他们。

然而,毛岸青并没有等到那一天,他的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们。这个生死离别的经历让年幼的毛岸青和他的哥哥痛苦不堪,母亲最后的身影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他一生的心结。

毛岸青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他出生在战乱的时代,父亲毛泽东为革命四处奔走,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在他有限的童年记忆中,父亲的形象并不清晰,这使他的生活更加困难。

毛岸青的母亲杨开慧,是一位独立自强、无比坚韧的女子。她独自在板仓抚养几个孩子长大,带着他们四处奔波,躲避反动派的追捕。

虽然生活困苦,毛岸青从未感到苦涩。他清晰记得,在板仓的日子里,母亲给哥哥讲述光明的故事,用粗糙的手教他写字,每当回忆起这些,他仍能感受到当时的温暖。

但谁能料到,转瞬之间,母亲杨开慧就在反动派的枪口下牺牲了。年幼的毛岸龙并不知情,但毛岸青和毛岸青,却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那时的毛岸英才八岁,毛岸青也不过七岁。如何诉说那种痛苦呢?年纪轻轻就失去了母亲,人生的转折如此巨大,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毛岸青和哥哥在狱中度过了艰难的日子,身体已经瘦弱不堪。不久之后,弟弟毛岸龙因为病痛去世,只剩下毛岸青和哥哥相依为命。

后来,中共地下党组织找到了他们,将他们秘密接到上海生活。然而,上海的反革命气氛十分浓厚,地下党组织也因此遭受重创,毛岸青和哥哥被迫流落街头。

为了生存,他们只能捡垃圾、卖报纸、推黄包车,甚至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度过了六个艰苦的年头,终于有一天,他们在破庙中被党组织成员发现。

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组织决定将毛岸青和哥哥送往苏联学习,并且,毛岸青的精神创伤也需要得到治疗。

毛岸青经历着母亲和弟弟离世的痛苦,以及在上海遭警员击伤头部的不幸。这导致他一生都无法治愈的头部内伤,不发病时还勉强能忍受,但一发病就是痛不欲生,那种疼痛如同钻心刺骨。

在苏联的生活,对于毛岸青来说并不像他想象中那么顺利。首先,他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由于有十三年未曾上学,且识字不多,他的学习进度非常慢。

其次,他在苏联医院的治疗方式也让他痛苦不堪。由于医院将精神病人隔离起来治疗,而他并非精神病人,却因此被关在小房间里,失去了行动自由。

这种情况不仅没有缓解他的头痛,反而加重了他的病情,这一点从后来张世保老人的回忆中可以得到证实。张世保是负责党内外重要警卫工作的人员,毛岸青后来从苏联回国后,上级领导指派张世保负责毛岸青的警卫工作。

张世保回想起,毛岸靑个子很高,但性格却非常内向,不善言谈,两人开始时并未熟悉,毛岸靑的话不多。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毛岸靑的言语渐渐多了起来。

与此同时,张世保发现,毛岸靑经常说话时眼睛会盯着一个方向不动,他明白,这是因为毛岸靑的大脑又开始疼了。

虽然回国时毛岸靑的大脑受伤,思维受到严重影响,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将疼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校期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甚至考上了莫斯科东方大学。

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那句老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独自在苏联生活一年多后,毛岸靑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然而,回国后,毛岸靑并未急着见父亲,而是去了东北农村基层锻炼,投身于土改运动,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为人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毛岸青的俄语水平精湛,他常常全神贯注地从事俄语翻译工作,投入得连饭都忘了吃。毛泽东得知后十分担心他的身体,于是写信劝他注意休息。

在信中,毛泽东还特意提到了毛岸青找对象的事,尽管毛岸青才24岁,不急于结婚,但对象还是要考虑的。毛泽东写道:「谈恋爱找对象,最好是工农出身的,不要因为自己是毛泽东的儿子而骄傲自大,这样会比较好。

」当毛岸青收到父亲的信时,原本低落的心情被这些温暖的话语打动,他原本打算听从父亲的建议,尽快找对象,却不幸再次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他的哥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牺牲。

毛岸青得知噩耗后深受打击,大病一场,他的头疼频次也日益增加。为治疗他精神和大脑的创伤,组织决定让他前往大连疗养。

在大连,毛岸青接受了开放自由的治疗方式,尽管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下,他的头疼状况得到很大缓解,但只有他自己明白,亲人相继离世的痛苦深入骨髓,难以抹去。

无数个夜晚,他梦见自己和哥哥在上海冬天里,紧紧挤在一起取暖;梦见凶神恶煞的警员挥舞棍棒;梦见母亲温柔地在他耳边念着诗;梦见母亲坚决地说出「牺牲我小,成功我大」。

这些记忆缠绕在他的脑海,让他舍不得忘却,也让他痛苦不堪。1957年,出于关心和思念,毛主席去大连看望他。

那时的毛岸青已经34岁了,但在父亲面前,他还是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

毛岸青与父亲合影,左为邵华。为了毛岸青的身心健康,毛主席一直试图避免某些话题,因为他们二人的共同记忆,总是无法绕开那些人和那些往事。

谈话中,毛主席不禁朗诵了那句诗:「我失杨花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岸青曾把父亲的诗读得烂熟,他以为父亲误将「杨柳」念成了「杨花」,然而父亲却摇了摇头,感慨道:「杨花才更为适合她。

」那个「她」,他们共同心知肚明,唯有杨开慧。关于毛主席和杨开慧的故事,他们曾在板仓回忆,那时的毛主席是杨昌济的学生,而杨昌济正是杨开慧的父亲。

在北大学习期间,毛主席结识了思想先进、修养优秀的杨开慧。他们心意相通,志同道合,很快陷入了深深的爱情,并一起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他们的婚礼虽然简单,没有热闹的庆祝和华丽的服饰,只有几位亲朋好友的祝福,但是却充满了幸福和甜蜜。婚后,杨开慧不仅是毛主席的妻子,更是他的革命战友。

他们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也一起度过了无数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每当毛主席夜以继日地工作时,杨开慧都会默默地为他准备好茶水,缝补衣物。

当毛主席休息时,她又会拿起笔,整理他的文章和思想。后来,革命的局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他们被迫分离。杨开慧留在长沙板仓,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投身于地下斗争,尽管面临危险,但她从不后悔,也无怨无悔。

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三兄弟的母亲,杨开慧,在黑暗的牢狱中,勇敢地面对着皮鞭和竹签的残酷,她的身体虽然柔弱,但是精神却异常坚韧。

即使在六十年后,毛岸青每次想起这些往事,都会感到惊恐不已。那时候的他已经结婚三十年,为了给母亲扫墓,他带着家人回到了湖南板仓。

当他踏上那片土地时,镇子的气息扑面而来,如今的他,已经是一位年过花甲、无父无母、无兄无弟的老人。母亲杨开慧并未葬入毛家祖坟,这是父亲毛主席的决定,他认为,板仓是他们共同为革命奋斗的地方,也是母亲为革命牺牲的地方,因此,葬在板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毛岸青对此也非常赞同。

这些年来,毛岸青的精神状况有所好转,他更能接受世间的变化无常。

毛岸青与邵华相伴,他的表情总是平静如水,然而,当他们踏入母亲的纪念馆时,回忆还是如潮水般涌来。他平日少言寡语,但看到那些旧照片时,却像一个述说者,讲述着母亲杨开慧的故事。

在他眼中,母亲杨开慧永远是那个聪明而伟大的女性,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勇敢而热烈,用鲜血证明了革命女性的坚定信仰和无畏生死,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每当他回忆起这些,心中的伤痛就会再次涌现。为了安慰他,他的妻子邵华提议在板仓建立一个开慧妈妈的雕像,这与毛岸青的想法不谋而合。

那一年正好是杨开慧英勇就义的六十周年纪念,而明年则是她诞辰的九十周年,毛岸青决定在她诞辰纪念日前为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建造一座雕像。

长沙县的百姓得知此事后,热烈响应,积极参与,纷纷捐款助力。在妇联的倡导下,当地人民纷纷伸出援手,为杨开慧烈士雕像捐赠一份力量。

他们认为,杨开慧不仅是杨家的女儿,更是中华民族的女儿,她的牺牲是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是所有国人的骄傲。

经过八个月的努力,一座由汉白玉制成、高达3.8米的雕像终于矗立起来。雕像中的杨开慧像手握书卷,迎着狂风,昂首阔步,凝视远方,正如当年的她,手持星火,在黑夜里前行,面对残酷的敌人,毫无惧色,用生命与之抗争。

毛岸青深情凝望着母亲的雕像,默默许下誓言:「妈妈,等我老了,一定回来陪伴您,让您不再孤单。」自此之后,他每年都会来看望一次「杨开慧」雕像,直到他年事已高,病魔缠身。

2007年3月23日,这位历经磨难的老人,安静地离开了人世,在他临终之际,依然不忘嘱咐身边的人,将他安葬在板仓,安葬在开慧妈妈的身边。

第二年,他的妻子邵华也追随而去,同年年底,毛岸青与邵华同志的骨灰,由北京迁葬至杨开慧烈士陵园。在骨灰安葬仪式上,他们的儿子毛新宇动情地说:「

毛岸青与邵华夫妇一生低调朴素,始终坚持父母的遗愿,把父母送到了开慧奶奶身边。他们晚年关心国家大事,深入农村和革命调研,尽自己所能帮助贫困地区儿童接受教育。

他们如同父母一样,平凡而伟大,走的时候坦荡简单,就像他们来时一样纯粹。作为父亲,他全心全意,舍小家为国家;作为母亲,她大义凛然,面对酷刑毫不畏惧;作为长兄,他视死如归,将热血洒在了战场上。

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行。

在毛岸青的一生中,他见证了亲人离世,也与世间的不公和丑恶抗争到底。人们可能会认为,他最初的痛苦源自于幼年时期母亲的离世,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离死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人们不再遭受那些苦难。然而,那些为我们的和平付出热血的革命先烈们,他们的勇气和伟大,更加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