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历史

傅作义屡战屡胜,61岁朱德决定亲自去收拾他,主席闻讯急电杨得志

2023-12-17历史

傅作义屡战屡胜,61岁朱德决定亲自去收拾他,主席闻讯急电杨得志

从1946年起,晋察冀军区在解放战争中的处境颇为特殊。尽管我军在多个战区表现出色,但晋察冀军区却面临严峻的挑战。整体来看,晋察冀军区在全国范围内的战绩是最为不利的,常处于被动状态。周恩来曾经对此有过深刻的反思,指出晋察冀军区在战绩上不尽人意。

晋察冀军区面对的敌方实力不容小觑。在对国民党军的作战策略中,我军常先攻击弱小目标,再转向强大敌人。通常情况下,先打击地方力量,随后再对抗中央军。但晋察冀军区的情况有所不同,华北地区的中央军力量并不强大,而傅作义部队却异常强劲。傅作义部队擅长灵活多变的运动战,其35军以美式道奇大卡车快速移动,使晋察冀军区在多次战斗中处于下风。

从内部因素来看,晋察冀军区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抗战结束后,按照中央的指示,晋察冀军区进行了裁军。但在此过程中,不同于其他军区的做法,晋察冀军区不仅裁减了老弱兵力,也减少了许多骨干力量。当战争爆发时,让这些已退役的老兵重新回到部队成为了一大挑战。

另一方面,晋察冀军区未能及时从抗战的战争模式转变。在抗战期间,该地区常遭受日军的重点攻击,为了生存,各分区的部队被允许灵活作战。这种模式在抗日战争中效果显著,但到了解放战争期间,大规模兵团作战的要求使这种分散的作战模式显得不适应。在协同作战、物资供应等管理方面,晋察冀军区长时间未能实现统一指挥,导致战局难以打开。

1946年晋察冀野战军在大同、集宁之战遭遇失败后,似乎陷入了困境,持续受到傅作义的压制。毛泽东曾多次电令晋察冀军区,敦促他们学习打歼灭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甚至建议他们模仿陈赓的作战方式。

然而,晋察冀军区始终难以掌握歼灭战的要领,战斗状态艰难。中央军委和晋察冀军区领导意识到需要一种改变,这种改变的关键在于朱德——解放军全军总司令,被誉为「红色拿破仑」的杰出战略家和军事指挥者。

有关朱德的作用和地位,网络上存在不同看法。一些人认为朱德作为总司令更多是象征性的,他的指挥多集中在红军时期的小规模战役,与解放战争时期的大规模战役相比略显不足。然而,这种观点并不全面。

朱德不仅是出色的战略家,还是经验丰富的军事指挥者,他指挥的战斗数量之多在近代军事史上少有匹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朱德在战斗中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解放战争时期,尽管朱德年岁已高,不宜亲临前线,他转而在幕后,作为战略指导者,协助毛泽东统筹全国战局。

在解放战争初期,面对复杂的战局,朱德作为全军首长,暂代毛泽东的指挥权,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当毛泽东前往重庆参与谈判时,朱德与刘少奇联手,提出了关键性的战略调整——「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他们将原本计划派往南方的十万大军和两万名干部调往东北,并派遣了20多位中央委员前往东北开展工作,确立了这一重要方针。

朱德作为总司令,通过精心调配兵力和将领,巧妙地为共产党在随后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赢得了先机。1947年3月,面对胡宗南部进入陕北的威胁,中央领导机构不得不撤离延安。在这关键时刻,中央做出决策将毛泽东和朱德分开,以分散风险。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留在陕北,而刘少奇和朱德则东渡黄河,前往华北,组建中央工作委员会,承担起新的重要使命。

在毛泽东与朱德的渡河前的告别中,毛泽东特别嘱托朱德解决晋察冀军事问题。这不仅是对朱德军事才能的信任,也是对晋察冀局势的重视。毛泽东希望朱德能教导晋察冀野战军如何有效打歼灭战,以此改变华北的不利局面,击败傅作义集团。

朱德抵达晋察冀后,采取了温和而深思熟虑的方式。他没有直接批评当地军区领导,而是通过深入交流,从冀中失陷一直聊到张家口和涞源等战略要点,逐步理解了晋察冀军区的具体情况。朱德并未立即表明立场或提出批评,而是将所有信息和观察储存于心,慎重考虑。

在实地考察了青沧战役和保北战役后,朱德对晋察冀的军事实力和敌我双方的情况有了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晋察冀军区并非力量薄弱,已具备发动有力进攻的条件。国民党控制的区域已大为缩小,晋察冀野战军只要掌握打大歼灭战的技巧,华北的局势将迅速好转。

为此,朱德积极在各级会议上发言,像一位教授一样,不断地解释如何有效地打歼灭战。在冀中干部会议上,朱德特别强调了打歼灭战的三个关键要素:一是集中兵力,主动出击;二是打击敌军的侧翼和背面,以包围歼灭敌人;三是利用有利地形,彻底消灭敌军。

同时,朱德还参与了指挥系统的优化和野战军的重组,建立了更为统一高效的后勤支持系统。这些措施使晋察冀野战军的指挥结构更为精干,适应于大规模歼灭战的需求。地方军力也得到加强,使晋察冀军区的总兵力增至约23.8万,为后续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947年9月,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准备,晋察冀野战军在朱德的战略指导下,发起了大清河北战役。这场战役是朱德加入晋察冀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战役,寄托着其对晋察冀野战军实现歼灭战胜利的厚望,意在为华北地区的全面反攻奠定基础。

不幸的是,晋察冀野战军在此战役中并未充分掌握歼灭战的要领。尽管战役初期消灭了敌军五千余人,但由于战场布局上的不足,使得歼灭战演变为了消耗战。这一结果导致了军心的波动,部分士兵甚至有「未能吃到肉,反而摔掉门牙」的感叹。

朱德对这一战役结果感到忧虑,并考虑亲自指挥,以稳固军心并加强战术指导。他与刘少奇共同向中央军委上报了战役的情况,并表达了自己亲自赴前线指导的意愿。朱德的计划是通过与一线指挥官共同指挥一两次成功的战役,来重振晋察冀野战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然而,考虑到朱德的年龄和安全,毛泽东在对晋察冀野战军的战斗精神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对朱德亲临前线的计划表达了担忧。毛泽东特别嘱咐杨得志等一线指挥官需对朱德的安全给予高度重视。

在朱德的指导和鼓励下,晋察冀野战军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战术调整。当九月中旬蒋介石从华北调兵增援东北时,晋察冀野战军抓住了这一机遇,再次出击,成功在清风店地区包围并全歼了国民党第三军的主力,俘虏了军长罗历戎,歼敌一万七千余人。这一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全军士气。

这次大胜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前线将士的英勇作战,更在于朱德对战略和后勤供应的精心指导和调整。他一直强调的统一有效的后勤支持和充分发动民众的重要性,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体现。

接下来的目标是攻克石家庄。朱德深入研究了石家庄的防御状况,认为攻占这座大城市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电报中,朱德向中央军委表达了对攻占石家庄的信心,指出石家庄守军薄弱,且已出现动摇,认为乘胜追击有望取得胜利。

朱德对这一战役的筹备特别重视炮兵、步兵和工兵的协同作战,以期在攻城战中取得突破。这是解放军历史上首次正面攻击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大城市,对于战术和协调能力的要求极高。朱德的细致筹划和指导为这一历史性的战役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攻坚战的筹备阶段,朱德对炮兵部队的作用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他亲自来到安国县西北的炮兵旅,深入了解炮兵的装备和战术状况。朱德强调,炮兵在战斗中的运用必须集中有力,秘密接近敌人,一经开火便要猛烈、突然,确保火力密集且精准。他特别指出,要灵活运用不同地形进行射击,力求一击即中。

在临战前,朱德召集晋察冀野战军的高层开会,他强调攻坚战的战术重要性,要求将士们「勇敢加技术」,结合自身经验,高效攻克坚固的石家庄。这一口号迅速在全军传达,并被坚决执行。

尽管战斗即将打响,朱德仍留在司令部,这让所有人对他的安全担忧。毛泽东在陕北得知朱德仍在前线,特别电令刘少奇,要求朱德不要亲临最危险的前线。杨得志在回忆录中提到,虽多次劝告朱德离开前线,朱德却坚持留下,表示自己并不是国民党飞机的特定目标。最终,在杨得志的坚持下,朱德才转移至河间县。

在朱德的精心指导下,11月6日,晋察冀野战军对石家庄发起总攻。炮兵部队遵照朱德的指示,集中火力,形成短时间内的火力优势,有效摧毁敌人阵地。这一策略极大降低了我军的伤亡,提高了攻坚效率,士兵们赞叹道:「我们的大炮如同上了刺刀,炸药像长了脚。」

在河间县,朱德继续与前线保持紧密联系,对战况表现出浓厚的关注。仅用六天时间,晋察冀野战军就攻破了石家庄,取得了显著胜利,歼敌2.5万人。这是解放军在全国战略反攻中第一次在大城市插上胜利的红旗。晋察冀野战军的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其实力的提升,也体现了朱德的卓越军事才能。

朱德虽未亲临前线,但他的指导和策略仍显神威,展现了其将领的卓越智慧和影响力。在对军事战略的理解和运用上,朱德展现了其独特的见解和高超的军事智慧,成为了晋察冀野战军胜利的幕后英雄。

朱德身为战略家,其外表平和低调,但其战略才华却是显著的。爱泼斯坦曾惊讶地评价朱德,称其外表看似平凡,却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勇猛将领和战略家。朱德对名利看得极为淡薄,即使功高盖世,也从不居功自傲。他是那种在幕后默默奉献,用智慧和勇气指导战斗的将领,其贡献和影响力远超过表面的战功。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