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养生

补气重补脾,脾旺百病除,六味药的健脾第一方

2024-02-01养生

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许多奋力在外打拼的人,常常忽视自己身体的调养,所以很容易因为过度操劳,精力太过损耗而产生气虚,比如男性睡觉容易打呼噜,精神萎靡缺乏阳刚之气,女性朋友也易患低血压、贫血等症状。

中医在补气上有一个经典名方,堪称「补气首方,汤王之王」,该方能够益气健脾,治脾胃气虚,运化失常,这就是「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溯源

「六君子汤」顾名思义是从「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减而来。「君子」在古代是用来形容才德出众的人,君子者一般风度翩翩、气宇轩昂。

古往今来备受医家推崇的四君子汤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官修颁布的成方药典。

明末清初医学家张璐有云:「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味药组成,被誉为补气健脾第一方。如【医方集解】中提到四君子汤能使人体「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而色泽身强矣」,也就是说常喝四君子汤会使人变得更强壮。

四君子汤遵循的是「君臣佐使」的基本原则,发挥四味各自的优势功效从而实现了治疗脾胃气虚之症。

四味之首的人参为君药,人参其性平偏温,味甘,益气补中,起着大补元气的作用,由于人参价格较高,现多用党参代替。

如果是小孩子一般选用药性更平和的太子参作替代(之所以被称为太子参也是因为太子参药性平和,连万乘之躯的太子食用都没有坏处)。

白术性温,味甘、苦,既能补气,又能燥湿健脾。因为脾喜燥恶湿,脾虚失运,则脾易生湿,故以白术为臣药健脾燥湿,恢复脾脏正常运化功能。

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够利水渗湿以健脾,与白术联合在一起使用,加强了祛湿以健脾的功效,故为佐药。

炙甘草性平、味甘,调和诸药,四味药材综合在一起应用,能调和这些药的药性,增加四君子汤的补益脾气的功效,故为使药。

六君子汤解析

六君子汤是在以上几味药的基础上加上了半夏和陈皮,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两药的加入使六君子汤在四君子汤燥湿健脾、补脾益气的基础上增加了燥湿化痰之功,使全方补而不滞,特别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有痰湿内阻的病症。

症状见有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胸满腹胀、大便溏薄或咳嗽痰多或兼有嗳气、呕吐反酸等等。

【医方考】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气虚表现,你身上出现了几种呢?

1.面色㿠白,舌淡苔白

2.餐后腹胀,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

3.气息短少、语声低微

4.四肢乏力,身体消瘦

以上四类表现均属于脾气虚弱、运化失职之症,均可用六君子汤药调治。

从现代医学来说,六君子汤主治的疾病有很多,除了慢性萎缩性胃溃疡、慢性腹泻、应激性腹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等消化道疾病之外,还常常用于内分泌、神经、呼吸等内科疾病,以及内外妇儿各科见脾气虚弱、运化失职病机者。

但也有以下几类人不适合服用六君子汤

1.六君子汤性偏温,能益气祛湿,孕妇因受孕之后,阴血聚于冲任以养胎,因而多使阴血偏虚,一般不宜燥湿利湿。如果确实有脾气虚弱,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2.六君子汤具有温燥的性质,所以不适合热性体质,经常大便干结,或上火长痘以及患外感热病的人群。

3.如果喝完六君子汤感觉口干舌燥,舌红少苔或无苔,多为阴虚或者兼火旺,这类人群也不适用。

关于补养

门诊上患者经常问我一句话是:「医生我能不能吃点什么东西补一下?」在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在满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便开始了追求着更高的物质需要。

随着也随着栽培与炮制工艺的进步,曾经的名贵药材:人参、鹿茸、海参、冬虫夏草、石斛、阿胶、首乌等等已经渐渐走上了人们餐桌。

但其实如果没有其他特殊情况,按照正常饮食即可,不适宜的补养反而是对身体的一种危害。

最近在门诊中收治了一位患者,民营企业退休厂长,养老金过万,随着年龄的增加,渐渐喜欢上了养生。

在收听一些养生节目后,为了预防血栓花高价钱买来了人参、三七、石斛打成粉每天服用。

但是服用一段时间后出现了晚上睡不着、心烦、口干、耳鸣、大便次数增多等不适。

我一看病人脸色比较红、舌红绛淤暗、脉弦实有力,于是开出了一副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叮嘱其先停掉之前吃的药粉。

病人看到方子里有大黄便产生了疑问,半信半疑地离开了。三天后,老人家来找到我:「医生呀,我一开始看到你给我开大黄,我就在想我吃那么多补药都没用,你却给我开大黄?但我回去喝了几天却发现越拉越舒服,整个人都轻松了很多,比吃人参都有用。」

这个病人其实是由于长期服用活血之品,活血必热血,长此以往积热留于体内,所以可以见到口干、心烦失眠、耳鸣等不适,与此同时肠胃运化受影响,吃下去再多的补品都消化不了,积聚在体内,只能当成了垃圾排出体外,于是出现了便次增加。

此时服用大柴胡汤,一方面清郁热,一方面清肠胃,人当然能更轻松,「大黄亦能比作人参」,这在某种层面上与张从正「泻能兼补」的思想不谋而合。

对于人参、大黄乃至其他药材,清代名医郑钦安有句话叫作: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皆是砒霜。

关于补药的使用,明代医学大家的王肯堂,更有「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的警示。

如今,除了人参,三七等中药材轮番成为「网红」,很多人不辨体质,盲目服用,很可能起不到保健养生的作用反而让身体受到伤害。中药也是药,使用时,最好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