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中外師生齊聚新昌,用大地藝術打造鄉村可持續實踐

2024-07-08文化

化解工業與自然的對立沖突、運用竹子與廢棄材料的藝術結合、人與自然的共生共鳴……8組藝術裝置展現中外師生對於生態文明、鄉村振興、長三角一體化、和而大同的感悟與思考。7月2日-5日,22名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學生與來自波蘭、意大利、英國、巴基斯坦等12個國家的18名國際學生齊聚浙江新昌,駐地十九峰唯一的一個懸崖農場——聽雲可持續農場,開展以「生態浪潮,擁抱山海——探索可持續時尚與非遺新方案」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廢料新生,藝術與環保的結合

萬豐航空小鎮、開心紡織、捷昌驅動,竹編博物館等,初到新昌的第一天,在支持方安嵐業主代表俞廣超的帶領下中外師生感受了新昌特色「碳水王國」美食,探訪非遺竹編的藝術魅力,走進新昌先進企業,感受到這裏作為浙江高質素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首批試點地區的創新成就。「當我們看到工業文明現代化的同時也會產生殘次的廢品和浪費,我們能感受新昌經濟的高速發展,但也與新昌這一環境優美、山水相依的生態縣城產生了強烈碰撞。」當談及創作【消失的第十九峰】時劉桐萱同學說到,學生作品以工業廢棄品為創作靈感,充分展現在山水間探討工業與自然的融合,進而倡導企業應當擁有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這些雖然是廢棄物,但我們想運用創意和努力,轉化為有價值的藝術品。」來自巴基斯坦的學生阿米說到。

「東華大學攜中外師生來到新昌,我希望他們可以看到新昌八山半水分半田獨特自然面貌,更希望他們可以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為鄉村帶來的飛速發展成果。」社會實踐專項資金註資人、浙江瑞錦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廣超在談到專案規劃時說到,「未來,中國鄉村的發展一定離不開青年人的力量,在中國的鄉土大地做藝術創作,也一定增添了他們對中國這一方土地的熱愛。」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共生共鳴

緊湊安排的四天行程裏,同學們在國際時尚行業專家、企業導師們的帶領下,一同穿越十九峰的層山疊翠、追溯水流汩汩的野生溪流開展藝術設計實踐,將鄉村文化力、青年想象力、藝術表達力有機融合,從可持續的角度思考,用生態美學賦能鄉村振興。「山谷裏的寧靜給我們帶來了更多設計的靈感,在這裏進行創作讓我擁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社會實踐團學生負責人曹恩茜談到。十九峰旁的山峽幽谷中,學生們采用巧妙的藝術創意和對ESG的深度思考,將十多種工業和生活廢料進行收集、拆解、清洗後,開展了一次低成本的大地藝術實踐。原本要被丟棄的材料,在學生們的巧手下煥發了新的生命力。「我們的作品圍繞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用一次性餐筷、廢棄床單、布片等物料,設計一顆寓意著飽含風霜的地球,以展示出地球村人們共同努力在環境保護的戰場上。」來自英國的席琳在介紹作品【重生】時說到。

和而大同,跨越國界的文化交流

「人類與自然本是伴侶關係,而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自然卻被迫承受了她本不該承受的傷害,我們更希望能夠透過將藝術品穿戴在身上的方式,成為樹,成為自然,代替自然進行一場裝置表演」。今年是中波建交75周年,波蘭留學生妮卡在她的設計過程中談到「本次活動讓我了解到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以及鄉村振興等方面所作的努力,我非常喜歡這裏,也非常希望能夠學習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團隊創作作品【同·根生】利用廢棄材料搭建了一個鳥巢,寓意用廢棄材料給動物們制作一個庇護所,具象化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實踐是最好的教育形式,本次跨越國界、擁抱山海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外師生在新昌相遇,以高質素社會實踐育人培育時代新人,一組組學生圍繞可持續發展,用創意打造大地藝術作品。對於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循著新昌的盛夏茶園蟲鳴,對美麗中國建設也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理解。」在介紹本次實踐活動時,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院長李峻表示,希望學生們用自己的設計語言講好中國鄉村振興故事、生態文明故事、世界可持續發展故事。

活動現場,東華大學上海國際時尚創意學院與新昌縣人民政府簽約共建,以文化交流和生態保護為切入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共同探索文化藝術人才培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