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道德經】第六十九章:以「哀者勝矣」講述用兵之道

2024-03-27文化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rǎng)無臂;扔無敵;執無兵。

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譯文:

善於用兵的人曾經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采取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就是說,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面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持握一樣。

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三寶」。

所以,當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懷有慈悲憐憫之心的一方能獲得勝利。

解析:

本章內容在於反對狂妄輕敵、不斷發動戰爭、任性而為去占領別的國家,主要講如何做好防禦,這在當時的條件下諸候紛爭,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在心中持守道家的精神。

第一部份,善於用兵的人不是找機會去侵略別的國家,而是做好防禦。用兵就意味著雙方的生死,不管你勝利還是失敗,總會有生命的損失,是非常殘忍的,這種殘忍做法不符合道家的思想。但侵略者就像找事情殘害人一樣,總有一些人會這麽做,所以防禦是必須有的,而如何做好這一點,老子指出了最適合的方法:

「不敢進寸,而退尺」。對方的軍隊到了你的邊境,你首先要做的不是進入對方的領域去攻擊別人,而是示弱,即後退,使對方進入到自己的國家。為什麽?弱小就會被欺負?當對方進入自己國家時對方反而不方便了,糧草的運輸難度增加、地理環境不熟悉、當地的居民反抗,哪一樣占到便宜?沒有了天時、地利、人和,僅僅剩下的就是勇氣,靠勇來取勝了。如果這個國家的軍隊部署得當,將士看著遺失的土地、被搶劫的本國百姓,心裏的氣憤會油然而生,你欺負到我家裏來了,我還能做什麽呢?只有反抗、再反抗。而進入別國的軍隊在道義上受到了譴責,將士的良心會覺得不安,戰鬥力就會下降。兩者相比,在實力差別不大的情況下誰會勝?退避三舍是戰國時期常用的手法,表示了對對方的尊重,也蘊含著自己的強大。體現出的是道家精神中德的重要方面。

這些講的是以德服人,具體體現在雖然要進行軍事戰鬥、要布置好陣列,但卻不是以布置陣列為主,講主要的精力放在攻心上,讓自己所作的每一樣都符合道家思想,使對方認識到自己所作的不符合自然規律,從道義上占有先機,這樣比布陣更加強大,說明了中國思想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攘無臂」,就是本來應該奮起臂膀,號召將士奮勇前進,但卻不是這樣做,會告訴全國百姓,我們國家是講道義的,但對方是強盜行為,來竊取我們的國土,我們也是沒有辦法才準備派將士前去守護,為的是百姓不被對方國家的軍隊淩辱,為的是百姓們還可以好好的耕作,以這樣的口號號召百姓,會形成全民的同仇敵愾,也就形成了全國的戰鬥力,有這麽好的口號還怕沒有人聽嗎?就不需要說走我們去打敗他們這樣生硬的口號,這也是道家思想的的運用。

「扔無敵」,看起來象去行軍打仗,但手裏的兵器好像不是主要的,不是以利刃去戰勝別人,好像是去說和一樣。恰恰這樣,讓對方感覺到他們在道義上處於下風,

「執無兵」,雖然有兵器,但好像兵器不在手裏握著一樣,有兵器沒有在手裏握著是什麽意思?古代雲:兵者,兇器也。所以,作為一個精通道家思想的將軍怎麽可以隨時講兵器拿在手裏?以「道」家思想再心理上戰勝對手才是最好的方法。

第二部份,災禍是從輕視敵人引起的,不管對手強大還是弱小,都是不能輕視的,因為對方在時刻找你的破綻,就是弱小的敵人,你對他輕視了,也會造成禍害。這裏的不輕敵,是指在思想上重視、行動上做好防禦;如果輕視敵人就會失去道家思想提倡的「慈愛」、「儉嗇」、「謙下」這三件寶貝。這三件在上一篇中做了詳細說明,在行軍的主要方面,是從思想上首先做好自己、才能夠打勝仗。

第三部份:如果對抗的兩軍力量基本相同,那誰會贏:應該是能夠正確衡量自己、最能夠發動民心的一方可以贏,因為自己的儉嗇使百姓信任;懂得發動民心的方法,因為他們謙卑;百姓會為了這場戰爭而努力,因為統治者的慈愛讓百姓覺得不能失去這位諸侯。這些加在一起,受侵略著就能組織起來有力的反擊而戰勝對方。

【道德經】不僅適合於統治者的治國,個人修養的提高,也提出了如何發動民心在戰爭中取勝,體現出了輿論的強大,是值得後人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