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說,寒食節是冬至過後的105日,也就是清明節前的1到2日,2024年的寒食節便是今天——4月3日。
據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身邊只有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後來,重耳勵精圖治,終成一代名君「晉文公」。但是功臣介子推卻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誌,將其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從春秋時期至今,寒食節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並為全國所接受。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寒食節靜靜地融入了清明節,代表著人們對忠誠、廉潔的期許,千年如一。
對於這個漢民族唯一一個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有一首很有名氣的詞。
望江南·超然台作
蘇軾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譯文是: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細細,柳枝斜斜。登上超然台遠眺,護城河的半池春水碧波蕩漾,城內遍地花團錦簇。千家萬戶籠罩在煙雨朦朧的景象中。
寒食節過後,酒醒後反而嘆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采的新茶,作詩醉酒都要趁年華尚在。
這詞是寫在蘇軾駐守山東密州時的一個暮春,所謂超然台,本是他命人修葺的一座城北舊台,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意。這時候的蘇軾處於被朝局排擠的狀態,孤身一人在異地他鄉,舉目無親,這樣的暮春時節,一個人登上超然台,心情算不上特別好。
所以,這首詞也是他登高遠望的心路歷程。
上半闕寫景,看遍了風細、柳斜、春水、城華、煙雨、千家,結尾這句「煙雨暗千家」中暗下來的不只是景色,還有作者的心情,用現在的話說emo了。
下半闕抒發人生感嘆,有酒醒的迷茫、有對故國無法言說的思念。但是,好在是蘇軾,即使在這樣的日子裏,也依舊有烹茶醉酒、作詩賞春的興致和樂觀豁達的心性,用一句「詩酒趁年華」把自己從低落的情緒中拽回來。
我常覺得,蘇軾之所以可以扛住高開低走、一貶再貶的人生劇本,離不開他無所不在的創作靈感和無堅不摧的兄弟情誼。
清明總是煙雨蒙蒙的,似乎很不暢快,那我們不妨像蘇軾一樣烹茶醉酒、賞春品詩,讓這煙雨非但不能成為牽絆反而成成為助興的美事。
讓我們,再回味一遍這首望江南·超然台作吧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前幾日,同事提到這首詞,我曾將最後兩句改成了:且將薪水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薪水要是不到位,新茶可能只能存在茶葉店裏,時而試喝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