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在張家口,為什麽能一市吃四省?

2024-07-14美食

張家口位於河北西北部,與三省(直轄市)接壤,東南連北京,西南鄰山西,西北靠內蒙。這是一個非典型的河北城市,口味繁雜,融合四省風味。

金庸筆下的郭靖,第一次出內蒙古大草原,到的第一個中原城市就是張家口,也就是在這兒,遇到了黃蓉。我就非常好奇一個事,當時黃蓉跑到館子讓郭靖請客,點了一桌江南菜,這不是為難張家口的廚子嗎?要說靖哥哥在張家口該請蓉妹妹吃什麽?那當然得是「烤全羊」。

張家口的一大美食特色就是蒙餐,烤全羊、手把肉、奶茶、奶皮、奶豆腐,現在不出關倒是能盡享內蒙古美食。不過我過幾天可是要去烏蘭察布的,所以就沒吃蒙餐,但是在這羊肉可不能少。

一個人,總不可能來只烤全羊吧,手把肉本是我目標,然而到了店裏,看到「清真八大碗」,就選了燉羊肉。八大碗有八熱八涼,八熱即是:燉羊肉、燉牛肉、燉松肉、燉丸子、汆羊雜、燉柴雞、雞蛋羹、燉魚塊。河北各地市均有當地特色的八大碗,這兒的八大碗是我見過最「硬」的。

一碗燉羊肉上桌,肉燉得比較爛,在勁道彈牙和入口即化之中選擇了後者,比較讓人稱道的是羊肉的新鮮和無膻。

張家口的燒烤攤和清真館比較多,只要肉源新鮮,烤串味道沒得差。

張家口的朋友跟我講,橋東區的「麻花劉」是一家百年老店,聽上去有點誇張,我有點不信。網上搜到這家店,看本地人都說是一家開了很多年的老店,後來裝修過,環境比我平時去的蒼蠅館子好多了。

這頓飯吃得我淚流滿面,感動源於我終於體會到北方麻醬的快樂了。

愛吃的朋友都知道,有時候對某種食物一開始會排斥,不理解為啥別人甘之如飴的,自己卻絲毫不喜歡。比如熱幹面,我跟幾位武漢同學一致認同,是吃了很多次之後才慢慢喜歡上的。還有折耳根,也是嘗試多次後,才從排斥到接受到喜愛。

「麻花劉清真餐廳」的爆肚,是一道經典北京菜,本身就非常脆爽,亮點在於秘制小料絕了。我開始還問老板說,能不能不用芝麻醬。他說,不用芝麻醬還怎麽吃爆肚?於是等爆肚和小料上桌,我夾了一筷子爆肚,輕蘸了一點小料,不曾想麻醬的沖味變成了香甜,芝麻的清香在口中源遠流長,不對,不僅僅是芝麻的香味,仔細品來還有其他調料。

於是我叫來老板,他說,這裏面以芝麻和花生醬打底,外加入十幾味調料。

一番對話,讓我意識到調蘸料(蘸水:西南那邊的)也是一門學問。

崇光路的「一鼎一羊雜湯」,羊雜處理的都很幹凈,單吃羊雜確實比較可口,一碗湯熬得頗濃,但避免不了河北的鹹,鹹味蓋過了鮮味,得拿兩個燒餅壓一壓。

老湯燉煮的羊頭,我本不想講,但是這玩意也算獵奇,在北方不算啥,但是南方人很多看著就覺得怕。

羊頭好吃的就是羊眼、羊舌、羊腦。至於羊臉皮,處理不好的話就腥味比較重。運氣不好的是,我買的羊頭雖說腥味不重,但時不時有點。所以是哪家的我就不推薦了。

張家口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可以像在山西一樣盡情吃蓧面,蓧面會以各種形態出現在餐桌上。

我最喜歡的就是蓧面窩窩,在大同好像叫「栲栳栳」。看上去一卷一卷的,像蜂巢,澆上汁,口感爽滑,有蓧麥的特殊香味。

「張茂民族飯店」的蓧面窩窩,口蘑與羊肉片煮的湯汁澆上去。

口蘑的口指的就是張家口,這種源自內蒙古的特產,就是透過張家口輸往內地的。

蓧面的各種形態有著不同的口感,做成跟小魚一樣的叫蓧面魚,有幾分勁道爽滑勁兒;做成大條的則被稱為「壩上皮皮蝦」,也稱為摩擦擦。

蓧面配熬(ao,第一聲)菜,或者蓧面配上一些涼菜,亦或是蘸著白糖,都可以。

蓧面壓出的饸饹,有著面條般的口感,但是細細品的話,還是稍微粗糙一些。

永興西大街的「傑出的饸饹面」,蓧面饸饹看上去顏色更深一些,口感也更勁道幾分。他們家羊湯比較鮮,是我喜歡的那一卦。

張北縣的朋友說家裏的父輩,平時吃面吃飯都比較少,是拿黃米當主食吃。

黃米顏色看上去跟小米一樣,都是黃的,但並不是同一種。小米是粟;黃米是黍,黍子去皮後的制成品。小米用來熬粥,口感清爽潤滑。而黃米有點糯,做成糕點比較多。

黃米做成的面心糕,一筷子夾下去費好大勁才扯出一塊來。薯仔熬茄子裏面浸一下再吃,也算嘗了個鮮。我並不喜歡這種吃法,於是拿了一小碟白糖,蘸著吃。面心糕口感比較粗糙,屬於粗糧,熱的時候還挺好夾,等涼了之後就變得硬邦邦,夾不動了。

另一種黃黃的糕,叫黃饃饃,玉米面做的,直接吃起來有點甜,一掰開就是粉粉渣渣地往下掉。不摻白面的話,應該就是這個黏度了。

清真館子裏面的牛肉餅,餡都挺香。

牛肉剁碎,稍微帶點顆粒狀我會更喜歡,剁成了泥,我反而吃不出牛肉味了。

餡餅的餅皮挺有勁的,餡比餅厚,料比較紮實。

「一鼎一羊雜湯」的牛肉包子其實挺香,但是最好吃的時候是剛出籠,去吃要趁早。

河北的面食以各種餅為主,張家口也不例外,融合了河北的餅和呼市的焙子。

我本列出了一堆「張家口之餅」的打卡清單,比如說掛糖燒餅、圪渣餅、一窩絲等等,但民間並不會叫這麽復雜。比如我在攤子上,人家就統一稱之為燒餅。

燒餅咬開,伴隨著芝麻香,裏面的白面慢慢嚼,越嚼越甜,實在嚼得口幹,喝一口湯,才能往下咽。

攤子上各種燒餅,有甜的,鹹的。我看最邊上的餅一圈圈的像油旋一樣,問老板這是不是一窩絲,老板楞了一下,「懷著不確定性」地點點頭,隨即陷入茫然,顯然是被我問懵了。然後含糊其辭的說,這些都叫「燒餅」。

我買了個紅糖的,還有點熱乎。紅糖已經滲透到了面裏,吃起來軟軟的,偶爾嚼到點紅糖渣,來的直接的甜味又有幾分可口,芝麻很好的增加了風味,三口兩口我把這個餅吃了個精光。

柴溝堡離市區不到50公裏,這裏的熏肉頗有名氣。

馬路街的「一支香」,熏肉每天都是從柴溝堡運送過來的。我要了一只豬蹄,放微波爐裏加熱了一下,直接站在店門口啃了起來。

豬蹄皮爛肉嫩,啃的時候,柏木的熏香幽幽,不濃不淡。先鹵後熏的做法,多了幾分回味。

歷史上的張家口,有兩個城堡,北邊的為上堡,南邊為下堡。

上堡於明萬歷四十一年在互市之地修建,名為「來遠堡」,俗稱「市圈」。

來遠堡緊靠長城,這長城有一「大境門」,與山海關、嘉峪關和居庸關並稱為萬裏長城的四大地標點。大境門上書「大好河山」四個大字,讓人驚嘆不已。

大境門旁邊有一小門名為「西境門」,又稱為「小境門」,早於大境門兩百多年開鑿,曾是當時進出張家口的唯一通道。

小境門後面則是來遠堡的來遠門,來遠門狹小,低矮,易於防守和把控進場人員規模。

現在的大境門景區,還保留了一些老建築,不過新的商業街也比較多。

下堡則是張家口堡,隱於鬧市之中。

文昌閣,四通八達。

文昌閣下面的穹頂,四個門通往東南西北。

登上玉皇閣往下看,可以俯瞰整座古堡。

在堡子裏的街道漫步,就如同漫步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明清的建築眾多,時空穿越感十足。

我最喜歡看這種老建築,每間房屋院子都很有歷史的韻味。

堡子裏的生靈也是別樣的風景線。

乳臭未幹的小貓崽,奶兇奶兇。

只不過偷偷溜出家門不久,就被主人拎回去了。

夜晚,路燈亮起。

生活,在休閑中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