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悅|食」五味雜陳

2024-02-02美食

王開生/文 酸甜苦辣鹹,謂之五味。傳統飲食上,東酸西辣,南甜北鹹,各有所重,各取所愛。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竄竄。此是貴州一帶的食諺。貴州是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飲食上喜酸有其歷史淵源。舊時,黔地不產鹽,食鹽賦稅巨高,鹽價奇貴,有「鬥米斤鹽」之說,即40斤大米換1斤食鹽。故百姓為滿足調味之需求,家家自腌酸菜,制作酸湯。以酸代鹽,蔚成風俗。苗寨的「酸湯魚」火鍋即是其典型代表菜,紅酸湯的主料是西紅柿,若選野生小柿子,營養開胃,風味尤殊,苗族人不可一日無此物。

以食酸聞名的地區,大東北絕對算一個,東北人愛食酸菜,原料是大白菜。酸菜可烹製菜肴,亦可獨自充當主角,下飯。以酸菜入餡,包包子餃子,也好。

山西和鎮江以食醋聞名。山西人偏愛老陳醋,嗜醋如命,吃啥都愛搭配這口兒。去太原出差,和當地朋友一起吃飯,菜沒上來,這老兄已幹了兩小碟醋。票證時代,青島人過年會照例供應5瓶青島啤酒;山西人則供應一斤陳醋,地方飲食特色,一目了然。鎮江人喜食香醋,所謂鎮江三寶即是「香醋、肴肉、鍋蓋面」,吃鎮江肴肉,必蘸加了姜絲的鎮江香醋。也是一絕。

魯菜名饌酸辣烏魚蛋湯,配料的靈魂是優質的酸黃瓜。陜西的岐山臊子面,甘肅隴南的蕎麥雜湯面,都是酸口。

南方人偏愛吃甜,盡人皆知。

早年間去滬上出差,早餐時店家上了小籠包,一入口,餡是甜的!問酒店又要來了饅頭,上桌一瞧,饅頭是迷你版,火柴盒大小,一口一個剛剛好,還是甜的!上海人管這種袖珍饅頭叫「刀切」。

蘇幫菜擅以添糖增鮮,松鼠鱖魚,櫻桃肉,響油鱔糊,皆以甜聞名,擁躉者眾。蘇式糕團的制作,可稱是蘇州人甜蜜的事業,傳承彌久,百年老字號亦多,四時八節,風味應季變換,最具吳地飲食特色。

上海、蘇州、揚州等地飲食雖甜,但在無錫菜跟前,還得尊稱一聲大哥。無錫排骨,梁溪脆鱔,是其典型的代表,甜的齁人。

嶺南地區食甜也有傳統,蜜汁叉燒、炸牛奶、菠蘿咕咾肉,皆甜。粵地的深井燒鵝,食之必蘸冰梅醬,也是甜的。小吃小食,更不勝列舉。大良雙皮奶,姜汁撞奶,各色糖水,入嘴甘甜!佛山的雪媚娘,炳勝的菠蘿包,是甜點中的人間大美。我在廣州「勝記」吃過最入心的榴槤酥,果肉滿盈,甜漿爆口,那真令人陶醉。

飲食上,我喜甜兼偏愛辣。十五六年前第一次進川時,成都的朋友帶我們去吃正宗的四川火鍋。我自恃能吃點辣,點了九宮格的辣鍋底。火鍋吃到一半,豆大的汗珠子自頭頂、額頭,劈裏啪啦往碗裏掉,以至於雙眼模糊,擦拭不及。平生第一回領略到川菜麻辣的威力。相同際遇的,另有一次是在貴陽的街面上,手捧一海碗老字號的腸旺面,同樣是辣的暢快淋漓,汗如雨下。

相比湖南的幹辣,江西的鹹辣,貴州的辣,更多是一種香辣,我個人更偏愛一些。每次去貴州歸來,會捎回一點安順的石磨糊辣椒,香味足,辣適中,可謂是佐餐佳品。

上世紀九十年代,島城每年春夏之交會有一次對外經濟貿易洽談會,民間俗稱「小交會」。有一年同事從展會上弄來一瓶美國產的什麽牌子的辣椒啤酒,啤酒瓶中浸泡著一只尖辣椒,看著挺新鮮。同事講,此辣椒超級辣。我好奇,拿來辣椒輕輕地在口中吮了一下,不誇張地說,差一點辣得休克!自此始知世界上竟然有能致人命的辣椒。

苦味之肴,相對小眾。把苦味做成美食的,還得數嶺南。苦瓜,味雖苦,卻有清熱解暑之功效,粵人喜啖之,稱其為涼瓜,客家涼瓜釀肉為傳統名菜。我食苦瓜,即始自羊城。如今北方的盛夏季節,喜歡此物的食客,也慚慚多了起來。在西南貴州,有一樣既苦又腥的食材,當地人叫它折耳根,又稱魚腥草。安順人將平常喜食的山藥蛋、炒寡蛋和魚腥草,戲稱為「兩蛋一腥」,青睞有加。

我初食涼拌折耳根,其味之苦之腥,差一點從口中吐了出來,難以下咽。在貴州呆的時間久了,去的次數多了,不知不覺竟然喜歡上了折耳根,直至欲罷不能的境界。不得不說,這是折耳根的神奇之處。黔地小吃絲娃娃、裹卷、油炸雞蛋糕之中,皆可見到折耳根的身影,其可炒可拌可當蘸料,受眾頗廣。在貴州,折耳根是百搭的無上妙品!

陸文夫名篇【美食家】中的主人公朱自冶講,做菜最大的學問就是放鹽。鹽能吊百味。

說到飲食中的鹹,傳統魯菜是絕對繞不過去的所在。老派魯菜素有「四乎乎」的說法,即油乎乎,黏乎乎,黑乎乎,鹹乎乎」。昔年食過齊魯某地出品的一款「腌蟹」,入嘴有如吃鹽,鹹得受不了。蘇幫菜向來偏甜,傳統名吃蝦子鯗魚和甪直蘿蔔重糖之外,又施以猛鹽。如今生活條件好了,人們不再靠鹹去下飯,重鹽之俗,大有改觀。

安徽、江西有一種傳統名吃「臭鱖魚」,既鹹又臭,但不乏追求者。青島的腌白鱗魚,紹興的油炸臭豆腐,寧波的臭冬瓜臭莧菜梗,徽州的毛豆腐,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乳,在五味之外,劍走偏鋒,獨成一格,臭名遠揚。汪曾祺說,「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說堪為世界之冠。」

誰說不是呢。

作者簡介

王開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青島市琴島作家協會副主席,青島市書法家協會顧問,著有散文集【四方往事】【尋味四季】【觀瀾集】,另有部份作品發表於【青年作家】【散文海外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