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晨讀 | 李丹崖:趕早去吃牛肉饃

2024-01-20美食

一人一幾案,兩把菜刀三口平底鍋,眾食客排隊翹首以待。這就是故鄉亳州清晨眾人排隊購買牛肉饃的場景。

晨光熹微,趕早的人已經起來了,在古城的街巷中遛彎散步,也順便拎著兩籠啁啾的鳥雀在渦河邊晨練半個時辰。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就是吃早飯。亳州人吃早飯多半第一選擇是牛肉饃。

牛肉饃的烹飪歷史源於元朝。那時候,北方的回民南遷,亳州城西關等地成為回民的聚居區。回民在日常生活中烹牛宰羊,以此為主要食材。他們會把大塊的牛肉賣掉,在牛骨等關節上的細碎牛肉,也舍不得扔。就用這些牛肉,輔以紅薯粉絲、面粉、中藥材佐料等做成了牛肉饃。

深秋的故鄉原野,一派成熟的氣息。新收下來的紅薯被做成粉絲,粉絲用開水泡發後,剁成兩毫米長度的小段,拌上八角、茴香、花椒、胡椒、草果、香葉等數十種秘制香辛料粉末,撒上食鹽,切上蔥姜末,與牛肉餡調拌勻稱後,把這些餡料包裹在面團中,用手掌按壓成餅狀,然後用兩把菜刀抄起來白生生的牛肉饃下入鍋中,熥、烤、烹、炸一通操作,看得人眼花繚亂。十分鐘許,香味飄散得滿世界都是。

再看那牛肉饃,焦酥金黃,在幾案上,哢嚓一下切開,一股香氛瞬間飄散開來,牛肉的香、粉絲的鮮、佐料的馥郁一股腦兒撩人口腹,切下三角形的一塊塊,端在白瓷盤中,在館子裏或門前的竹桌竹凳前坐下來,再叫上一碗鹹麻糊,就著秋風呼嚕嚕地喝出江河浩蕩的氣勢。

牛肉饃以肉香、脂香、焦香等三香為主要特色,肉食賦予了美食的厚味,油脂催發了美食的香味,焦酥的皮殼增益了美食的口感。讓人一經舉箸,欲罷不能。

老街舊巷,很有古風,很多外地來的客商和遊客也喜歡光顧這裏。清晨,牛肉饃成了寵兒,老板在上牛肉饃之前一般會問他們是哪裏人,若是南方人,通常會在一塊牛肉饃外麪包裹一層豆腐皮,這樣吃起來不油膩,又增添了一重豆香。若是本地人,大可不必征詢客人意見,直接切來,配以鹹淡兩種麻糊,且吃去。

上大學那段時間,每每想起故鄉,就饞那口牛肉饃。午夜時分,耳畔常常響起牛肉饃館子裏,幾案上刀切牛肉饃的哢嚓聲,鏘然有韻,也會有食客們咀嚼牛肉饃的酥脆聲,唇齒之間,如裂帛,令人神往垂涎。

回到故鄉工作後,選擇了文化旅遊行業,常常帶外地的客人去吃牛肉饃,外地客人對牛肉饃的做法很感興趣,我便帶他們去相熟的館子看師傅們烹飪。

做牛肉饃的師傅多半是「聞雞起舞」,和面、剁餡、調餡兒,裝餅,一通忙活下來,不覺東方之既白。客人們早已圍攏過來,平底鍋下火舌嘶嘶,鍋內起鍋燒油,生牛肉饃被兩把菜刀架到平底鍋竈,刺啦——待到一邊被熥烹得金黃,抄刀換成另外一面,待到牛肉饃熥得雙面金黃,兩把大刀鏟抄起來,把牛肉饃往案板上一甩,鏘然落在案板上,牛肉饃的焦酥表皮仍然在吱吱冒油,隨著哢嚓哢嚓的菜刀案板奏鳴聲,牛肉饃被沿著「圓心」切成一塊又一塊,一鍋牛肉饃很快被分食一空。

很多人吃牛肉饃,喜歡就著大蒜頭,蒜能開胃,亦可解膩。蒜剝開了,直接吃蒜瓣,倒也符合皖北人不拘小節的氣質。很多外地來的客人也會效仿本地人的吃法,入鄉隨俗,先從當地的一種美食開始,這也不失為融入一地的絕妙方法。

牛肉饃承載著皖北地區勞動人民的勤勞美德。它最初被擺在老百姓的餐桌上,一是因其美味,二是因為它特別能「抗餓」,通常早上七八點吃上一塊,正午時分不吃飯,也不感覺到餓,這是舊時亳州人的智慧,他們把更多的時間用到辛勤的勞作上,老街深處,五行八作、販夫走卒,各自奔赴自己的營生……

眾所周知,武漢人喜歡把吃早飯稱之為「過早」,部份亳州人則把吃早飯稱為「吃太陽」,吃牛肉饃要趁早,烹熟的牛肉饃像極了一輪初升的紅日。

「天上日頭,地上牛肉,做成饃饃,吃出奔頭」。這是故鄉俗諺,美食中蘊含著美好的願景,我想,這也是牛肉饃所能傳遞的另一種馨香。(李丹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