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美食

孫鶯:荸薺

2024-06-10美食
人有南北之分,荸薺亦分南北。
荸薺,即【爾雅】中的「鳧茈」,可見來歷甚早,上海人稱之為「地栗」,此名在【本草綱目】【廣群芳譜】中已見,所以未必是滬地土語。鄉間稱荸薺為「烏芋」,意為黑色的芋頭,頗神似。廣東人則稱荸薺為「馬蹄」。此名自百越而來,「馬」是「果」之意,「蹄」是「地」的意思,百越詞序是倒轉寫的,所以,馬蹄就是「蹄馬」,即地果之意。
人有南北之分,荸薺亦分南北。北方荸薺形大而色黑,汁少味淡;南方荸薺形小而色紅黑,嫩而多汁,甜若甘蔗。北京人是把荸薺視為鮮果的,就像天津人把沙窩蘿蔔當成水果吃。舊時北京的冰糖葫蘆,無非山楂和荸薺。荸薺削皮,蘸了糖漿,凝結後,如水晶般雪白,甚美。也有將荸薺和山楂間隔串成糖葫蘆,紅白相間,亦好看。冰糖葫蘆亦是下酒菜。1936年,瞿宣穎在【北遊錄話】寫了這麽一段話:
如果夜長無事,沽一壺白酒,買一大包花生,對著熊熊的火爐,緩緩獨酌,以解岑寂,這種意味,確是鬧市中人所不能了解。偶然擔子走過,還可以買幾串冰糖葫蘆下酒,風味尤為清俊。
只有長解酒中滋味之人,才會用冰糖葫蘆下酒,生「清俊」之深慨。
舊時南方,萬物依時而序。在詩人把酒送春,姑娘憑欄腰肢軟的四五月間,正是種植荸薺之時。到了深秋十月,荸薺就可從田裏掘出,成為冬季的鮮品。荸薺和藕、菱一樣,有生、熟兩種吃法。生吃,削去外皮即可。熟吃則有多種,有將荸薺煮熟後削皮吃的;有以荸薺切片和雞片同炒,以雞片之細軟,來搭配爽脆的荸薺片的。地道的揚州獅子頭裏總要放些荸薺丁,取其脆爽,化解油膩。
20世紀初,上海的時髦女子以手挽荸薺包為時尚。所謂荸薺包,類於今天的水桶包,皮質或呢質做成,兩根細長的帶子縛住袋口,打個花結。從外觀看,這包並不像荸薺,倒像是燒麥。在荸薺包出現之前,女界流行的是玻璃皮包,即塑膠材質的手袋。當時的上海,玻璃絲襪和玻璃皮包都是舶來物,價格不菲。(孫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