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全世界都在反攻,只有國軍在挨揍,1944年到底發生了啥?

2023-12-31歷史

1944年全世界都在痛毆軸心國。美軍為了搶奪勝利果實開辟了第二戰場,並在阿登地區死命頂了一波。中國這邊,八路軍和新四軍也差不多進入反攻階段,日軍躲在大中城市不敢出來。

但在全世界大反攻的階段,蔣委員長領導的國軍竟然一路潰敗,河南、湖南、廣西幾大戰場丟城失地。由於太過丟臉,以至於現在的歷史教科書都不提這件事。但豫湘桂大潰敗不是國軍士兵不賣命,而是國民黨高層在抗戰勝利前夜選擇了集體躺平。

從1943年開始,反法西斯戰爭就進入了轉折階段。首先是蘇軍贏得了史太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迫使德軍由攻轉守。之後,蘇軍又在庫爾斯克戰役裏擊敗了德軍,德軍損失了大量的坦克。由於蘇聯在工業能力上的巨大優勢,此時德軍的失敗已經是必然。

史太林格勒上空的斯圖卡轟炸機

歐美這邊也有所收獲。英美法在北非擊敗了隆美爾,導致意大利失去了德軍的庇護。隨後美軍又從意大利登陸,意大利搖身一變成了盟國。

時間到了1944年,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更是越來越清晰了。這一年太平洋戰爭已經進入尾聲。由於中途島海戰的失敗,日軍在太平洋的海軍精銳盡失,完全失去了制海權。

此後的日軍困守在太平洋的小島上,等著美軍把他們逐一擊敗。最難的就是東南亞的50萬日軍。由於海路的中斷,這些日軍坐守東南亞的石油和橡膠就是運不出去。另外,日本的給養也沒有辦法透過海路運到東南亞各個據點裏面。日軍畢竟是一支現代化軍隊,東南亞普遍都是農業國,哪裏能滿足日軍的補給要求。

日軍為了能繼續維持戰爭,就必須從中國走陸路運輸補給到東南亞地區,這也是豫湘桂會戰的由來。豫湘桂會戰在日本那邊叫一號作戰計劃,其作戰目的就是打通整個大陸交通線,將補給源源不斷的送往東南亞。

為了繼續作戰,日本開始了自開戰以來最為艱難的物資籌措。經過十幾年的戰爭,再加上又開啟了太平洋戰爭這個地獄副本,此時日本的戰爭潛力已經基本挖空了。但此時的日本必須最後賭一次,畢竟國際形勢已經不容日本再多做思考。此時的意大利已經變成了美國的盟軍,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泥潭。

日本很清楚目前的狀況,一旦美蘇解決了德國,下一個就輪到自己。日本征召了所有能征召到的16-60歲之間的男人,拿出了所有的石油儲備,還動員了龐炳勛、孫殿英一大批漢奸部隊。加上華北、東北等地的機動兵力,日本終於搞出了50萬人執行一號作戰計劃。

四十年代的日本已經非常蕭條

面對日本的孤註一擲,此時的國民黨高層在幹啥?此時的國民黨高層一派歌舞升平,貌似戰爭已經勝利了一樣。之所以國民黨高層能有這樣的狀態,與他們的體制以及蔣介石的能力有直接關系。此時的國際形勢已經非常有利於盟軍了,德意日的滅亡已經是指日可待。蔣介石也知道戰場的形勢,所以他考慮的就是戰後問題了。

國民黨之所以被稱為資產階級政黨,就是他們維護的是大地主、大買辦的利益。國軍雖然還叫國民革命軍,但其性質已經變成了大地主、大買辦的護院。但國軍基層士兵又來自於被壓迫的廣大群眾,從本質上來說,國軍基層士兵就是沒有戰鬥意誌的。所以國軍士兵是由僱用兵加壯丁的模式組成。

僱用兵靠著吃皇糧養家糊口,打順風仗還行,打逆風仗就要耍滑頭了。壯丁兵本來就是強行被抓到前線的,戰鬥力幾乎為零。而對於國軍中層將領來說,軍隊就是自己的資產,自己靠著軍隊本身來維持紙醉金迷的生活。所以,國軍各級將領對於訓練士兵如何打仗並不熱衷,更熱衷的是如何靠著軍隊吃空餉和刮地皮。這就是國軍將領們保存實力的根本原因。

因此,國軍遇到強敵一般會迅速「轉進」。對於一般將領來說,拼光家底這是滅頂之災。一旦自己軍隊拼光,很可能榮華富貴也跟著沒有了。蔣介石帶領這樣一支軍隊,自然不想讓他們參與反攻。因為國軍反攻能力真的不行,且精銳僱用兵拼掉一個少一個。

1943年之前的蔣介石已經登上了人生巔峰。羅斯福拉著蔣介石參加了開羅會議,讓蔣介石體驗了一把世界四強的快感。再加上此時的日軍由於戰線過長,敵後又經常被八路軍和新四軍襲擾,根本無力繼續進攻。這就讓蔣介石產生了一個幻覺,自己手下的國軍已經具備擋住日軍的能力。

開羅會議

蔣介石只要等著美蘇打垮德國,就可以到亞洲幫自己消滅日軍。而自己可以等到日本投降,挾抗戰勝利之威消滅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到時候,在國內可以統領各路諸侯繼續當領袖。對外,由於國際地位的提升享受巨頭待遇。

蔣介石都在做這樣的美夢,下面的將領也是一樣。此時的各路將領想的不是怎麽打仗,而是怎麽為戰後的政治格局做部署。各路諸侯已經開始積蓄力量,等日本投降後迅速搶占淪陷區。

蔣介石嫡系們能找關系的找關系,找不到關系的托人也要搭上關系。為的就是在戰後能搶到一個好位置,繼續享受紙醉金迷的生活。而這裏面就包括了即將上場的幾位:河南的湯恩伯、長沙的張德能以及廣西的白崇禧。

湯恩伯

湯恩伯在河南一直都是到處晃蕩,其部隊打擊日軍沒多大能耐,反倒是欺負老百姓有一手。湯恩伯也因此被列為「水旱蝗湯」之一。當日軍進攻河南的時候,湯恩伯創造了37天丟38城的壯舉。接下來就是薛嶽的長沙和衡陽。薛嶽能幾次打贏日軍,靠的就是兵力優勢。

天爐戰法就是克制日軍的中央突破戰術的。日軍由於人數劣勢,往往靠著從中路突破國軍防線,從而造成國軍全線崩潰而勝利。薛嶽讓國軍節節抵抗,等待日軍深入腹地的時候,兩翼國軍包抄從而取得勝利。但這一次橫山勇帶著30多萬日軍進攻,薛嶽手裏不過40萬人。由於蔣介石的躺平,薛嶽一個兵也沒有多帶。

一號作戰計劃中的日軍裝甲部隊

這個時候別說是天爐戰法,就是天神戰法都沒用了。長沙的遺失是板上釘釘的。而守衛長沙的張德能又是薛嶽的嫡系。等到日軍進攻長沙時,張德能帶著第四軍就跑。結果,長沙48小時就淪陷。

最後就是廣西的白崇禧。既然抗戰都已經有曙光了,如何保存實力更是比打贏日軍重要。當日軍向廣西撲來的時候,白崇禧把精銳46軍調走了。各級將領看上面都是這麽幹,那自然也是消極避戰。結果桂柳會戰也是以失敗告終。

白崇禧

這下子蔣介石捅出大簍子了。由於過於躺平,導致蔣介石在國際上的地位受到極大影響。此時的盟國也看出了國軍的底細,不是國軍多能打,而是日軍實在是騰不出手。正因為如此,雅爾達會議時蔣介石就被晾在一邊了。

即便國軍的精銳老兵可以在緬甸擊敗日軍,他們的殘軍依然叱咤金三角。但一旦變成一個整體,就成為了一支不入流的軍隊。這樣的軍隊再保存實力,遇到解放軍這樣跨時代的軍隊也避免不了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