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恩來在世時,曾三番五次對老宅的事情,和淮安縣委「鬥智鬥勇」

2024-04-26歷史

周恩來是一個大公無私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始終為人民服務,把自己和人民放在一起的人,他生平最痛恨的就是搞特殊化對待以及「榮歸故裏」等封建時代的舊思想,所以周恩來自從離開家鄉之後,就很少回去了。

不僅如此,對於自己出生地淮安的老房子,周恩來也一直牽掛著,他之所以牽掛,主要是擔心當地政府會將其改成紀念館,所以周恩來在世的時候,曾三番五次針對自己老房子的事情,和淮安縣委「鬥智鬥勇」,他想要把老房子拆掉,幸虧淮安縣委的堅持,才留住了這棟老房子。

周恩來的出生地

周恩來出生的老宅,是位於江蘇省淮安駙馬巷的一座老宅,這座房子是周恩來祖輩在1839年的時候,以兩百六十兩銀子買下來的,從此以後,這裏就成為了周恩來一家人的老宅,後來就算是周恩來家族沒落了,大家對這座老宅,依舊視如珍寶,始終將其好好保留下來。

1898年,周恩來出生於這座老宅當中,當時的周家已經明顯沒落了,在周恩來出生不久後,他便因為叔父生病無後過繼給了叔父,在叔父因病去世後,周恩來便和繼母陳氏相依為命,後來陳氏去世後,周恩來靠著八嬸母楊氏以及周圍鄰居的關心照顧,才逐漸成長到12歲。

也就是12歲那年,周恩來被遠在東北的伯父接去東北生活了,從此以後,周恩來的生活環境才有了改善,在伯父的支持下,周恩來在東北得到學習深造的機會,後來又得到老師的賞識,送他去國外留學,促使周恩來學習了更多先進思想,這一切為周恩來後來的成就奠定了思想基礎。

後來的事情,人們就都知道了,周恩來等人打響南昌起義之後,我軍正式開始建成,靠著「槍桿子底下出政權」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經過幾十年的戰爭,最終趕走了日本人,打翻了蔣介石,在1949年成立新中國。

實際上周恩來在12歲離開淮安之後,就很少回家了,不過周恩來對老家的房子,還是一直有所牽掛的,他一直想要將其拆掉,防止被當地建成紀念館,可自己還沒有來得及處理這件事情,自己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就開始發生了。

王汝祥機智回答守住老宅

在周恩來離開淮安之後,雖然也曾很多次路過淮安,但是他始終沒有回去老房子看一看,因為周恩來內心對「衣錦還鄉」這種腐朽的舊社會思想是深惡痛絕的,他可不想這樣做,所以淮安老宅在自己離開多年之後,究竟變成了什麽樣子,其實周恩來自己也不清楚,一直到1953年才恍然大悟。

建國之後,周恩來打算將當年照顧自己的八嬸母楊氏接到北京生活,以盡孝心,等到楊氏到了北京之後,才和周恩來說了關於老家房子的事情,原來是當地政府打算把周恩來的老房子修建成紀念館,當時每天都會有很多人去他的老宅中參觀。

聽說這件事情之後,周恩來非常不滿意,因為前邊我就說過,周恩來對那種「光耀門庭」的腐朽思想深惡痛絕,他喜歡的是始終和人民站在一起,吃住都保持一致,自己堅決不能搞特殊化,也不允許別人對自己特殊對待。

可以說淮安縣委打算修繕周恩來老宅的想法,已經觸及了周恩來的底線,所以在得知這件事情後,周恩來是比較生氣的,當後來楊氏在北京不習慣,打算返回老家之際,周恩來就專門安排王雨波,叫他護送八嬸母回淮安,同時向淮安縣委轉達自己對老宅的建議,周恩來認為,自己老宅可以公用,建成醫院或者托兒所之類的都可以,但是絕對不允許建成紀念館。

王雨波去到淮安之後,向淮安縣委轉達了周恩來的想法,對於這樣的事情,淮安縣委還確實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是好,經過大家開會商議之後,決定不能將周恩來老宅公用,而是打算將周恩來的八嬸母楊氏等人接到老宅中去居住。

可是這個決定又面臨著新的問題,那就是老宅已經長年未修,現在變得有些破爛,要是讓人住進去,實在還是有些不夠安全的,因此淮安縣委再次陷入兩難的境地中,再加上有很多見到周恩來老宅的人,都強烈建議縣委對周恩來老宅進行修繕,因此淮安縣委也是壓力很大,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淮安縣委還是打算頂住壓力對周恩來的老宅進行修繕,可是很快這件事情就被周恩來知曉了。

1958年,在周恩來收到堂弟媳陶華的信件,得知自己老宅又被修繕之後,便立刻寫信給淮安縣委,叫他們不要再修繕自己的老宅,更不能建成紀念館,要是老宅破舊了,那就直接拆除便可,要是淮安縣委不接受自己的建議,自己將會一直寫信給他們。

收到周恩來的來信之後,淮安縣委更加為難了,在一個月後副縣長王汝祥到北京做匯報工作之際,周恩來還要專門找他說一下老宅的事情,面對周恩來提出的將房子拆掉的建議,王汝祥說政府不能隨意拆除房子,後來周恩來又說將其沒收,王汝祥說城市沒有搞土改,也沒法沒收,周恩來說為何要修繕老宅,王汝祥則說那是擁軍優待,因為周恩來的侄子去當兵了,政府理應照顧其家屬,看到房子破舊了修繕一下,是合乎規定的。

面對王汝祥機智的回答,周恩來明白自己拿他也沒有辦法,就再次強調說不可以將老宅建成紀念館,王汝祥同意了周恩來的建議,並且一直遵守下去。

對老房子的三點指示

1960年,淮安縣委書記劉秉衡到北京匯報工作,周恩來找到他,對老宅的事情再次說明一番,周恩來說叫淮安政府將老宅當成公用的,不管是建成學校還是工廠都可以,劉秉衡答應了周恩來的要求,回去之後就開始落實這件事情。

在縣委開會商議之後,打算將周恩來的老宅作為公用和民用結合的用途,他們將一部份改成圖書館,讓孩子們去看書,一部份則讓附近需要的百姓去居住,這次這個做法,得到了周恩來的認可,他表示自己很滿意。

1973年,隨著老宅長年未修而變得破舊之後,縣委打算重新對其進行修繕,並且還叫裏邊居住的住戶搬出去,周恩來得知此事之後,專門打電話給出三個指示:一是不要讓人參觀老宅;二是不要把住在裏邊的居民搬家;三是不許繼續維修周家老宅。

在周恩來的強烈要求下,淮安政府也沒有辦法繼續對老宅進行修繕了,只能聽周恩來的,繼續將其當成公用和民用結合的房子,後來周恩來經常都會詢問老房子的情況,得知沒有人繼續修繕老房子,周恩來也就放心了一些。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因病逝世,在他去世一年後,很多華僑華人以及國際友人都去參觀他的故居,看到老宅破舊不堪之後,很多人都捐款讓縣政府進行維修,在大家的強烈要求下,最終淮安縣政府只能順應民意,在1979年將周恩來的老宅修繕之後恢復了原樣,1984年,鄧小平親自題寫了「周恩來同誌故居」的牌匾,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這幅牌匾。

結語

周恩來一生就是這樣,始終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把自己和人民放在一起,心系人民,堅決不願意別人因為自己是總理就搞特殊對待,這樣的精神贏得了百姓們的愛戴和尊敬,也是因為這樣的精神感染了百姓,讓百姓們永遠銘記周恩來,所以對周恩來的老宅,就更加珍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