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知縣退休後能享受哪些待遇?別看級別不高,影響力卻不能小覷

2023-12-12歷史

官員退休回籍以後還能享受什麽政治待遇?這是一位讀者提出的問題,希望禦史能詳細講一講這方面的內容。因禦史主攻的是清代歷史,所以就以清代的情況與諸位分享。

清代的官員退休後,按照不同的級別可以享受到不同的政治、經濟待遇,如大學士、尚書這一層次的,一般都會加官進爵並保留俸祿,甚至還有可能東山再起繼續為國家服務。

當然,官僚隊伍中大多數還是中下級官員,所以三品以上文官並不能說明問題,禦史主要還是來講一講中下級官員的情況,具體即以正七品的知縣為例。

知縣退休後的政治待遇

退休是通俗的說法,正式叫法為「致仕」。古代對於官員退休有一個基本的年齡劃定,即「年七十而致仕」。

不過清代低階官員的退休年齡遠遠達不到70這個水平,整個官僚隊伍總體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朝廷一般不會讓一個知縣幹到70才退休,基本上到了60歲以上,就要被列入「黑名單」。

退休分為很多種,有正常退休的,也有因各種原因被勸退的。文官按照慣例每三年要舉行一次大計考核,每次考核後就會有很多知縣被刷下來。

大計的考核辦法分為四格、八法(乾隆後改為六法),四格主要是衡量官員的行政能力,以及根據考核結果決定升降調補。而六法則是官員能夠保住祿位的關鍵。

六法即不謹、疲軟無為、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參加大計的官員,只要考語中出現這六條中的其中一條,就意味著要受到彈劾和處分,大概率仕途會就此終結。如果是因為考核通不過而被朝廷勒令退休,那麽就無法享受到應有的政治待遇。

正常退休的知縣,朝廷是為其保留原先品銜的,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仍然可以著官服。有些政績突出對國家有貢獻的知縣,退休後同樣也會給予加銜,一般都是加知州銜,個別的可以加到知府銜。

保留退休知縣的頭銜,也就意味著承認他們的政治地位,而且朝廷也需要他們回籍後繼續發光發熱,監督地方的行政事務。

知縣退休後的經濟待遇

文官致使理論上是不保留俸祿的,僅有三品以上大員才能享受到全俸、半俸的待遇,且這種待遇需要皇帝特批,官員本人和吏部是不能主動奏請的。

清代全國共有1300多個知縣,如此基數退休朝廷不可能繼續為他們保留俸祿,這樣會加重國家的財政負擔。

但是知縣作為統治階層,與一般的民人還是不同,他們自科舉入仕的那天起,就已經享受到官僚特權,本人以及家人都可以不用繳納賦稅,也不服徭役。

退休知縣都是當地的縉紳氏族,有權有勢,他們憑借朝廷賦予的特權,大肆購買田畝房產,兼並中下貧農的土地。這些土地為數巨大,又不納稅,每年的收入十分可觀。

可以說,只要是退休的官僚,在當地必定是大地主,那點可憐的俸祿有沒有沒其實無關緊要。

在地方上影響力巨大

正常退休的知縣退休之後,會受到地方官府的保護和尊重。清代官場有一個潛規則,就是所有官員上任時,幕僚都會為他們備上一份【上任須知】,這份須知上就詳細註明了任職地的縉紳群體。

和地方縉紳搞好關系,是現任官必備的功課。知縣屬於退休官僚,比一般的秀才、舉人影響力更大,每逢年節,地方長官好要備上禮物親自拜訪。如果知縣的原籍在府城,衙門也會專門派人登門拜訪。

看過【紅樓夢】「葫蘆僧亂判葫蘆案」的讀者應該都知道,賈雨村上任江寧知府的時候,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準備嚴懲薛蟠抖一抖官老爺的威風,若非門子及時提醒,賈雨村的官帽恐怕不保。

道理是一樣的,所謂不看僧面看佛面,退休知縣畢竟是當地望族,他們級別雖然不高,可誰也不敢保證他們的身後有多大的能量。搞不好一份書信遞到省城或京師,現任官就要吃不了兜著走。

況且,沒有地方縉紳的支持,官府的工作是無論如何也開展不了的。別說是退休知縣,就是一個窮酸秀才官府也惹不起,一旦得罪了他們,就會以罷考、上訪等手段進行威脅。

因罪被革或勒令致仕的知縣到了地方以後,所享受到的待遇就要少很多。尤其是前者,如果所犯之罪較重,朝廷一般還會令地方官府嚴加看管,這類知縣因是特例,禦史就不多細說了。

除了以上的政治、經濟待遇外,退休知縣一旦死後,就意味著為國家盡忠畫上了句號。為了表明朝廷不會無情無義、人走茶涼,也為了撫慰官員的家屬們,朝廷還專門設立了撫恤制度。

撫恤重點是經濟補償,各級文官有不同的撫恤標準。知縣因為級別低,只能拿到6兩祭葬銀和100兩的安葬費。雖說銀子不多,但只要拿到了撫恤銀,就表明了朝廷對其一生的認可,算是蓋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