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讀書人的榜樣|談明朝科舉連中「三元六首」的學霸黃觀悲壯的人生

2024-06-09歷史

△明朝考取「三元六首」的學霸巫師黃觀

據說今年高考人數達到一千三百多萬,比去年增加了一百多萬,現在的高考再也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候。據去年招錄的數碼統計,高考錄取人數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絕大多數報考的人都可以上大學,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也是教育事業飛速發展的見證。

談到現在的高考錄取人數讓我想到古代科舉考試的艱難。李白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我想科舉難,也難於上青天。有一個數據說在清朝的時候中舉的人數也只有1%到5%之內,跟現在招考公務員比例差不多,秀才的錄取率也只有百分之五,很多人讀了一輩子的書,考了一輩子的功名也只是一個童生,無法出人頭地而抱恨終生。

但就是在科舉考試這樣難的情況下也有巫師,他們過關斬將,屢次奪冠。不僅考取了秀才,中了舉人,還奪了狀元,連中「三元六首」。在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考試中,據說連中「三元六首」的人也只有16人,而明朝的黃觀就是一個佼佼者。他在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中均取得第一名,所謂三元就是頭名中的解元,會元和狀元,而六首就是指縣、府、院、鄉、會、殿試中考得第一。

△古代科舉考試各個階段的成績表

在儒林外史中,周進考到六十歲都沒考取舉人,他命運不濟,每次看到自己考試的地方都會觸景生情而放聲大哭,範進考了無數次到五十歲的時候才中了舉,為此激動得發瘋。清朝的文學家,寫【聊齋誌異】的蒲松齡據說從19歲考童子試,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成為歲貢生,他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誌,連秀才都沒有考取,成為他一生中的遺憾。

在古代中了秀才是沒有多大特權的,頂多是見官不跪,做個賬房和師爺或者私塾的老師,【紅樓夢】中的賈雨村沒有中舉之前就是一個落魄的秀才,靠在葫蘆廟賣字畫為生,而中了舉的人就不同,買房納妾,進入了特權階層,他們可以免除賦稅徭役,可以不勞動還有國家的補充,儼然就成了高高在上的老爺。黃觀天資卓越,二十八歲就中了狀元,而考取秀才的時候就更年輕,與五六十歲還沒有考取功名的範進等人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清朝範進中舉激動得發瘋

黃觀是中國科舉考試中的一個巫師。這種奇有他後天的發奮努力,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就是天資聰穎,面對四書五經,詩文子集,特別是孔孟的經學之論不頭懸梁錐刺股,下苦功夫是無法取得好成績的。

黃觀發奮讀書除了與立誌成才有關,還與他貧寒的家庭背景和母親早逝有關。黃觀的父親由於家道中落,是倒插門的女婿,黃觀的姓也改成了母親的姓氏,叫許觀,這在當時是一種恥辱,後來他努力讀書中了狀元,做了朝廷的三品大員才正式出人頭地,把原來的許觀改成了黃觀,一雪父親「上門女婿」的恥辱。

黃觀的發奮讀書也受到了他的恩師的影響,他的老師是漢族人,是一個學問很高的大儒,卻在元朝做官,元朝滅亡以後他的老師守節殉難,給黃觀年幼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老師忠貞守節的思想為他以後悲壯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古代科舉考試嚴格的考試制度

古往今來讀書人的動機和目的無非是兩種:一種是升官發財,封妻蔭子,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另一種人就是有遠大的抱負和濟世安邦的理想,他們為了心中的道義可以殺身成仁,舍生忘死,堅守了古代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崇高理想,而黃觀就是這種人。

在皇帝親自殿試策問的時候,由於他提出了「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無擾,邊境無虞」的觀點,從而深得明太祖朱元璋的贊許和重用,他不是坐在書齋死讀書的學究和酸儒,而是時刻關心國家的安危和命運,有自己治國理政思想的知識分子。

△謀逆造反的藩王朱棣居然做了皇帝

朱元璋死後把這個肱骨之臣推薦了即將上任做皇帝的建文帝,讓他重用黃觀這個有安邦濟世之能的人才,黃觀也成了新皇帝身邊可靠而得力的大臣。在封建社會,有所謂君權神授,受命於天的說法,皇帝代表一個國家的威嚴和權勢,尊重皇帝就是維護國體,所以在封建社會忠誠的核心是忠於皇帝,反對皇帝就是反對朝廷。現在的社會也有這個思想,維護領導核心的權威就是維護一個國家的體面和尊嚴,否則一個國家就會一盤散沙,沒有向心力和凝聚力。

當時的建文帝年紀輕,身在北京做藩王的朱棣仗著自己是皇帝的叔叔,在朝廷不跪拜建文帝,這讓做臣子的黃觀看不順眼,覺得他傲慢,有失君臣之禮,在其他大臣害怕緘口不言的情況下他大膽直言:「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禮;龍顏垂地,宮中敘叔侄之情」,意思是勸朱棣要公私分明,禮節有序,不要亂了規矩,致使朱棣對黃觀懷恨在心。

朱棣以清君側,除奸臣的名義把黃觀等人列入奸臣之列,從北京起兵討伐他們,實際上是犯上作亂,想謀權篡位。雖然黃觀奮力督促援兵抵抗,但朱棣占據了軍事主動權,勢如破竹直逼南京。

到了南京的朱棣四處尋找失落的玉璽,有人認為藏在黃觀家中,於是把黃觀的妻兒老小抓來,玉璽沒找到,為了解心頭之恨,朱棣把黃觀的妻子配給一個飼養大象的奴隸,黃觀的妻子趁這個奴隸拿走她的首飾去換東西的時候,拉著十多個家人投河自盡,以免遭到淩辱。

黃觀看到妻子守節而死,悲憤不已,看到朱棣攻占南京要做皇帝,覺得不能自茍且偷生,於是也毅然投河自盡,追隨了他的老師,以守氣節,以明心誌。黃觀死後,朱棣還不解恨,直接從明朝狀元錄中把黃觀的名字剔除,兩百年後,黃觀才得以平反,又恢復了他狀元的名分,後人為此給他立碑樹傳,歌頌他的美德和節操。

△讀書人的使命和擔當

無論是過去的科舉考試還是現在的高考,於國家而言就是為了打破門閥制度,為國家公平公正的選拔有用之人,為國效力為民造福;於個人而言一旦考取就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可以徹底改變命運,迎來新的人生之路。但不少人還是重蹈了賈政的平庸之路,心懷賈雨村的貪欲之念。賈政雖然一生沒有犯大錯,但也沒有做出什麽好大的功獻,守著祖宗的家業和俸祿不思進取,而賈雨村雖然步步高升,飛黃騰達,但也是曇花一現,因為他科舉求官的動機和目的不純,所以革職而沒有善終。

而像黃觀這種以天下為己任,恪守「行己有恥,不辱君命」的人卻很少,作為一個科舉考試培養出來的典型知識分子,他的人生信仰和前兩個人絕然不同,他敢於直言,敢於請命,這種因為忠誠和氣節而舍棄生命的人實在是太少,太可貴了。

如果當時做官的都像黃觀挺身而出,朱棣就不敢那麽傲慢無禮,目空一切。如果熱衷學而優則仕的官員堅守「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信念,做學問的士大夫堅守「為往聖繼絕學」的理想也他們不會為蠅頭小利而私欲膨脹,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忘記自己的初心和根本。

黃觀的人生經歷可以給讀書的學子和做官的人一個深刻的啟示:考試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一個人的命運還是由自己信守的道義和擔當的責任來覆寫,否則就失去了讀書考試的意義。黃觀作為讀書人的榜樣就在於他有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擔當,關鍵的時候能不顧個人的安危挺身而出,踐行先賢和讀書人的情懷和信念,他的精神可歌可泣,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