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24000人的八路軍主力師,配有兩門20毫米機關炮,咋編配的?

2024-07-27歷史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其中以原紅二方面軍為主的部隊改為第120師,全師總兵力14000人。

在當時第120師的編制中,其有師屬炮兵營編制的,不過這個炮營實際由赤水警衛營改編的,它當時既沒有炮,也不是炮兵。

120師真正的炮兵其實是分屬於第715團和第716團的兩個迫擊炮連,總計不過是4門迫擊炮而已。

因為大部份直屬營以及一個建制團留守的因素,第120師實際開赴前線的部隊是8200余人。

不過一年之後的1938年,第120師的實力擴充到了原出兵數的將近3倍,當年底統計到的兵力數已經超過了24000人。

而在部隊規模擴大的同時,第120師真正意義上的炮兵也已經組建起來了。

在1938年3月的三井戰鬥中,第120師繳獲了日軍一門山炮;在當年11月的滑石片戰鬥中又繳獲日軍兩門山炮(因零件不全,拼出一門來)。

以這兩門山炮為基礎,第120師得以組建真正意義上的師直屬炮兵連,下屬的兩個山炮排各配備一門日造四一式75毫米山炮。

值得註意的是,當時的第120師炮兵連裏還有第三個炮排,而它裝備的火炮則更為特殊:

它既不是山炮,也不是步兵炮、迫擊炮,而是機關炮!

機關槍我們都知道,機關炮又是啥玩意?

所謂的機關炮其實指的是當時中國進口的一系列20毫米口徑炮的統稱,其型號有蘇羅通、厄利空、布雷達、麥德森等多種。

這類20毫米口徑小炮,既可充當防空用的高射炮,又可平射打擊鬼子的裝甲車輛和碉堡,而且機動起來還比較方便,屬實是好用。

當時國府雖然原則上不發給八路軍武器,而是以彈藥作為軍械補充的大頭;但在八路軍辦事處的活動下,一些支持八路軍抗戰的國府人員還是冒著風險批給了部份武器。

其中非常寶貴的一批武器就是機關炮,不過數量不多,總計只有6門。

這6門炮正常情況下可編為一個機關炮連,而八路軍是按照兩門為一組,分別分配到了第115師、第120師和第129師。

而且就當時的情況看,還允許八路軍派人到培訓班學習。

比如第120師炮兵連的茍家勝、朱世銀就是從抗打派到培訓班學成之後,再分配回來的。

當時的八路軍中,極度缺乏火炮,而這種體量輕便,又可高射、平射兩用的機關炮,自然成為了「寶貝疙瘩」。

甚至第120師非常看重這兩門機關炮,覺得將其編為一個排都有些「屈才」,後來又單獨將這兩門炮分編出來,成立了機關炮連。

其實編制級別雖然提升了,但炮的數量還是兩門。

不過機關炮是有了,而且會用這種炮的人才咱們也有,但是這種機關炮能夠發揮大作用的前提是:炮彈得足夠。

可這偏偏是大問題。

因為這批機關炮發給八路軍後不久,武漢就淪陷了,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由於老蔣對八路軍的發展極為在意,所以後續的武器發放就不可能了,彈藥方面的限制也越來越大。

1939年上半年,麥德森機關炮的彈藥只申領到了500發;此後可能一發都沒有再領到。

這種20毫米機關炮的彈藥不可能從鬼子那裏繳獲,咱們根據地的兵工廠也造不了,國府之後又不可能再發放此類彈藥。

那麽這就意味著機關炮的彈藥就只有先前存在的那些,一門炮最多不過二三百發炮彈。

這對於以耗彈量極高而著稱的機關炮來說,實在是不能敞開了打。

所以咱們現在能看到的機關炮參戰記錄很少,第120師主力在開赴冀中作戰時,考慮到平原作戰的因素,其實是帶著機關炮過去的。

但在冀中作戰的幾個月時間內,卻並沒有機關炮參戰的記載,也沒有相關彈藥的消耗。

很可能當時的作戰,幹脆就沒舍得用。

比如在冀中作戰最激烈的齊會戰鬥中,機關炮連的參戰記載是「以步兵武器連續擊退日軍有毒氣掩護的3次沖擊」,並未提及使用機關炮作戰。

直到1940年時,尤其是百團大戰時才看到機關炮的實戰使用記錄,而且因為彈藥的因素,也不能敞開了打。

最終到1945年大反攻時,我們還能看到第120師機關炮的使用記錄,可見當時那有限的炮彈是多麽地寶貴,咱們的先輩們當時的抗戰又是多麽地不易。